浅析苏州古典园林门窗的造景功能
2020-12-21陈可心
陈可心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门窗是我国传统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将其归类为建筑装饰小品,在园林造景和审美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苏州园林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陈从周先生曾说,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故“空灵”二字,为造园之要谛[1]。空灵透漏是江南私家园林的一个显著特质,苏州园林更是将此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园林以空灵为主,建筑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盖建筑以多门窗为主,(如)以封闭出之,少透漏之妙”[2]。园林建筑中的门窗应尽量的多,而墙壁的面积应尽量的少,如此,建筑空间流动往复,虚实相生,园内才开敞明朗、透漏空灵。由于门窗本身的造型特点,在园林艺术中又常用作取景的画框,将周围景色借入,形成“尺幅窗”“无心画”。在空间相互穿插渗透之中,不仅增加了景深,还能够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形成动静相辅的园林景色。此外,园林中的门窗还蕴含一定的文化内涵,能够渲染园林空间的意境。因此,门窗在造园艺术中,不仅是调节空间的重要手段,也是创造景境的重要方式。
1 调和虚实关系
构成建筑物立面的要素可以分为虚实2种,在苏州园林中,实的部分主要是粉墙,而虚的部分主要是门窗及透空的廊,它们与粉墙之间构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为了达到虚实2种元素对比、调和的效果,在园林中通常要避免虚实2种元素平分秋色,而使其中一种占主导地位。此外,还应使2种元素相互交织穿插,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对比的境地。例如,网师园“月到风来亭”一侧墙壁的面积比较大,实的要素处于主导地位,但由于在实的墙面开辟了为虚的洞门和半虚半实的漏窗,调和了虚实的对比关系,做到实中有虚。“竹外一枝轩”粉墙上开辟的月洞门和洞窗面积比较大,使得内外的景致互相渗透、穿插,粉墙面积虽少,却也支撑起了画面,因而虚中有实。透过“竹外一枝轩”向西有一八角形洞窗,正对着“看松读画轩”庭院内的松柏牡丹,窗外又有海棠树1株,由轩中望去也是满园翠色,一幅完美的工笔花卉画卷,窗为虚、景为实,相辅相生。
2 渗透空间,丰富层次
园林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主要是通过对空间分隔和联系的关系处理造成[3]。在一个大的空间中,如果不进行分隔,则一览无余,没有层次的变化;如果完全隔绝,又会使空间之间失去联系,达不到渗透的效果。只有隔而不绝,透过一重或多重层次来观赏景物,才能使得空间穿插渗透,显现出层次上的变化。苏州园林中的门窗往往就充当着那一重层次的角色,依靠门窗洞完成的造景手法有对景、框景、借景、漏景等。
2.1 对景
古典园林所谓的“对景”,实际上就是透过特意设置的门洞或窗口去看某一景物,从而使景物似一副图画镶嵌于框中,由于是隔着一重层次看,因而显得含蓄而深远[4]。在苏州园林中,这种手法的应用非常普遍,比较典型的一种是通过门窗联系两侧空间的景物。拙政园的枇杷园是著名的园中之园,园墙北侧开辟一圆洞门,名为“晚翠”,由此北眺可见坐落在青翠欲滴的岛屿之上的“雪香云蔚亭”。南望则有亭亭玉立于枇杷丛中的“嘉实亭”,可谓是真正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一处绝佳的对景。其绝妙之处在于选择了最佳的开辟洞门的位置,使得“雪香云蔚亭”“晚翠门”“嘉实亭”处于同一视线,通过洞门联系两处景色,多了一重层次,使得空间联通而深远。对景手法运用巧妙的例子在园林中十分常见,艺圃中的芹庐小院位于中心水池的西南侧,相邻的两侧院墙各开辟了1个月洞门。由于彼此相邻,所以,从一处月洞门看过去两门之间并不是直面相对,而是存在一定的角度,它们互为对景、相互渗透,达到了深远的效果。
2.2 框景
在1500多年前,南朝齐诗人谢眺有诗云:“辟牖栖清旷,卷帘侯风景”。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我国对窗户的概念早已超出了基本的采光通风功能,而更注重于它的精神审美功能[5]。在苏州古典园林中,门窗是重要的建筑装饰小品,通过它们可以框得妙景,营造景境。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中描述到“……后见其物小而蕴大,有‘须弥芥子’之义,尽日坐观,不忍阖牖。乃瞿然曰:是山也,而可以作画;是画也,而可以为窗……”这种“以窗作画”的造景手法无疑是绝妙的,在园林造景中具有实践意义。
苏州园林中的框景不胜枚举,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又称“扇亭”,其陈设的石桌、石凳、匾额及洞窗均为扇形,透过洞窗只见一抹青翠,使人心旷神怡,正应了那句“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如若置身诗画之中。留园的东部“洞天一碧”内有一八角形洞窗,窗外置一假山,山顶有一抹碧绿缠绕,俨然一副美丽画卷。又如,狮子林“探幽”匾额下的海棠形洞门,门内铺地似锦、石峰如云、竹树扶疏、花篱隐约,这一框景,宛如宋元小品画[6]。
2.3 漏景
漏景重在“漏”,与框景相比,它没有大面积的空洞,而多了一些隔断,透过漏窗看景物就会有一种影影绰绰的美感,可观窗外之景,却又不尽得全貌,颇有些意犹未尽之感,引人入胜。漏景多是通过漏窗或一些洞门来形成,漏窗纹样优美,还能形成一定的韵律感,是苏州园林中常见的造景手段。留园“古木交柯”前北面的廊壁上,有一组漏窗,这组窗均为正方形,其高度、间距也都相同,然而图案各异,有葵花式、海棠花式、六角式等,统一中又具变化,透过窗可见墙外花木山石若隐若现,亭台楼阁半掩半露,隔中有透,景深而富于层次。苏州沧浪亭的“面水轩”与“观鱼处”以一复廊连接,廊壁上设置了诸多漏窗,用以疏通园内外的景物。漏窗的样式多种,图案各异,墙外是水、墙内是山,隔一漏窗,倚山可隐约看水,临水可依稀见山,这一临水复廊,沟通内外山水,引人入胜。
2.4 借景
《园冶》中提到借景时说道,“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给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叮瞳,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7]。这就是说,园虽有内外之分,而景却没有,目之所及之处,都可以将好的景色借入园中,只要精巧且适当就可以。而门窗的取景框作用便在此显现,不仅可以屏蔽不佳的景色,还能够将好的景色收纳进留园的“鹤所”,呈敞厅的形式,在东面紧临“五峰仙馆”这一侧的墙壁上设置了若干面积较大的洞窗,使得内外空间有了一定的关联,人们可以透过窗洞观赏院中的景色;东侧墙壁辟有2个较大的景窗,窗格是镂空的冰纹图案,透过景窗的花格可以看见芭蕉、古藤、粉墙和洞门,层层相扣;至园东部景区,空间的层次变化则更加丰富,粉墙把空间分隔成若干小院,并开辟了诸多门、窗洞,人的视线可以穿过一层又一层的门洞、窗口,于是自一个空间可以联通一连串的空间,各空间相互渗透,以致产生了深远而无穷尽的感觉。
3 步移景异,创造动态景观
陈从周先生曾说,“中国园林,予谓有静观与动观,大园以动观为主,小园以静观为主,并相辅而行事,要之景随人意,动静适时”[8]。这是从整个园子的层次来谈的,而在较小的空间内,这也是适宜的。要做到动静适时、相辅相成,门窗的作用不可忽视。当驻足于某一点,透过门窗去关照外界景物,一幅幅框景、对景或是借景的画面就呈现出来,而当视线移动或位置改变,画面也随之改变,相互穿插、叠加,带着一些韵律和节奏,可谓真正的移步换景。
留园的“五峰仙馆”是一四方厅,前后都有庭院,两侧开有天井,它的4个边角都有处理:西北侧是“汲古得绠处”,作为它的辅助空间;西南、东南两侧是出入的通道;东面墙壁开有漏窗,漏窗隔着天井又穿越漏窗和门洞,且有竹石小品作为辅助,这几重小空间重叠在一起,不仅加深了这一方向的纵深,当视线稍有变化,就能引起画面的层层变化,使人时刻处于动态的观景之中。穿过“五峰仙馆”向南来到“鹤所”,“鹤所”拥有若干完全透空的门和洞窗,东侧墙壁还辟有花纹优美的2个漏窗,光是站在其中已经觉得景色丰富多变,而在它的西侧是大的假山石峰,东侧是石林小屋,隔着重重窗洞关照四周,空间穿插交换,景色变幻无穷,令人目不暇接。
静观需要足够多的观赏点,而动观需要较长的游览路线,当沿着一条路线移动时,观察到的景色变化更为明显。狮子林入口不远处有一长廊,廊壁上排列着大小相同的圆形洞窗,从每一个圆形洞窗中可以看到不同角度的立雪堂。另有一长廊辟有一排六边形洞窗,透过其中可以依次看到游廊漏窗、小赤壁、修竹阁及池中景观,所有的景物随着视点的移动时隐时现、时隔时透,各窗景之间既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又有所变化。
4 烘托氛围,渲染园林意境
我国传统园林设计不只是造景艺术,更是造境艺术[9],空间实景与氛围意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辅相成,当置身美景之中,意境便油然而生。以自然景物为画、门窗为框,形成的“尺幅窗”“无心画”是苏州园林中的经典,加之匾额,对联或诗画增色,俨然一副立体的山水小品画,使人仿佛置身画中,充满了诗情画意。这种通过洞门花窗来烘托氛围、营造意境的应用在苏州园林中非常常见。
艺圃的“响月廊”,其中开辟了一洞窗,后面栽有几株翠竹,夜晚当月光洒落在竹叶之上,偶有微风袅袅,则竹叶沙沙作响,应了这匾额之上的“响月廊”3字,两侧有竹刻对联道:“踏月寻诗临碧沼,披裘入画步琼山”,如此幽静清新,沁人心脾。又如,拙政园中枇杷园的“玉壶冰”南面有亭翼然,额曰“嘉实亭”。嘉实者,树上所缀累累硕果也,其后墙上辟有一空窗,窗外立峰透漏,翠竹摇曳,在粉墙的映衬下,俨然一幅优美的小品图。窗旁有联云:“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立于此,自然心旷神怡,清净无忧。还有留园的石林小屋,其一面敞空,三面开辟空窗,东西墙上的六角形空窗外都种植了芭蕉翠竹,南墙辟有一八角形空窗,窗外立湖石峰,又有百年紫藤攀附石上,颇有吴俊卿紫藤枯石图之意。匾额书曰“洞天一碧”,窗两边的木刻对联道:“曲径每过三益友,小庭长对四时花”,令人感叹四季变化,时光流逝。联中提到的每一物,小院中均有对照,3个洞窗的虚、景物的实,令人回味无穷,实在是景美而意境生。
5 结语
门洞花窗是我国传统园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具有标志性的元素,它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符号。门窗参与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的“虚与实”“渗透与层次”“动与静”的表达,而论其造型装饰艺术,则显露着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传达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内外兼修、表里如一,是传统园林中的一块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