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远
2020-12-21政学
政 学
我是农家的孩子。可是从小,又感到自己和身边的孩子有些不同。有什么不同呢?好像也说不清楚。只记得,家里的规矩特别多,一些细节至今仍记得很清楚。诸如:座次要长幼有序啊、坐着不能抖腿啊、要爱惜粮食啊、作好文章写好字啊……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院子雕漆门楣上醒目的四个大字——耕读传家。
祖父和父亲都是闻名乡里的“读书人”,也都因此成了乡亲们所说的“公家人”。祖父读书读到民国的高小,大概也就读过一些《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国学,后来他自学算术、会计,竟然做到了当时公社干部,干得得心应手。父亲从小就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高中毕业恰逢“文革”,郁郁地在家待了一年,就被一家国营工厂招为的工人,在一线工作到退休。祖母和母亲都出身大户,嫁到我家后,一辈子踏踏实实在家务农。最多的时候,我家种过近四十亩地,那时农耕全靠人畜,祖父和父亲一边忙公事,一边帮家里侍弄土地。一到农忙时节,全家老少各尽所能,个个都是劳力。许多年后,祖父和父亲分别从单位退休,回归了“农民”身份,更加尽心尽力地照顾全家、专事稼穑。祖父直到年迈,依然丝毫听不得儿孙劝他少种地。每每听到类似劝告,都会火冒三丈:“农民不种地,喝西北风去啊?”
劳作之余,祖父最大的爱好就是戴上老花镜,捧着一本书,或蹲在墙角、或躺在炕上,饶有兴致地读。记得祖父讲道:“耕”,发源于我出生的这片土地,周先祖教民稼穑,丰五谷,养家口,立性命;“读”就是说,种田的人在耕作之余,也要读读圣贤之书,知诗书,达礼义,立高德,养身性。
可惜我们当时年幼,并不懂得其中深意。后来才慢慢明白,这看似寻常的四个字,农耕社会的特色、儒家文化的浸润,渗透于字里行间。读曾国藩,知他生前封侯拜相、满族荣华,死后没有留下什么财产田地、金银珍宝,留给子孙后代的,是一楼富厚的藏书、一摞语重心长的家书。读林则徐,他一句“子若强于我,要钱有何用;子若不如我,留钱有何用?”总让人沉思良久。
家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沿袭和传承。如今,祖父已去世十年有余,祖母也已风烛残年,父母追随我们迁徙到城市,老家偌大的院子,怕是早已荒芜。可是,家族的遗风、父辈们的精神,已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血液、我们的骨骼、我们的气质。这个家族严谨多思、倔强淡泊、踏实勤勉、“耕读传家”的家风,都在我们的性格里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家就像根,永远是叶的归宿;家就像大衣,不会提高温度,但却给你最踏实最熨帖的温暖;家就像陈年佳酿,融合了血缘、文化,包含着太多生命内涵。
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命运,都无法脱离时代的大背景。我也零零碎碎从老人口里听到,祖辈、父辈经历的种种艰难,比如革命,比如挨饿,比如那个火热的年代,比如面对变革的困惑……我明白,正是这些困难的日子,给了我们今天坚定、乐观、保守的性格。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自强、勤劳、包容的集体性格又何尝不是与先辈们一脉相承?在经历了不太长的迷茫年代之后,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走得更加自信和从容,这个民族千年留下来仁义的基因,不会消失。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幅对联,肯定还在老家的大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