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旱地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2020-12-21李凡
李 凡
甘肃省文县桥头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甘肃 文县 746400
文县农业基础条件差,山大沟深、山坡旱地多,且土壤多数是黄土和沙壤土,气候变化差异大,天然降水不足,且分布不均匀。全县大部分耕地处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没有灌溉条件且天然降水不足,主要是靠天吃饭的旱地农业。如何从文县旱地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文县实际的旱作农业发展道路和模式,对文县的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文县旱地农业的基本现状及地位
文县位于甘肃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属长江中上游地区。东经104°16′16″~105°27′29″、北纬32°35′43″~37°20′36″,年均气温15℃,无霜期约250~270d左右,正常年份降雨量400~800mm,县内山大沟深,土地坡陡,大部分耕地分布在高半山。全县总面积4 994km2,有耕地面积22 533.33hm2,其中水田面积926.67hm2,旱地21 597.33hm2,旱地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5%。全县总人口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人均耕地0.11hm2。
文县人均占有土地少,而且旱地占总耕地面积比例大,生产条件差、产出率低,自然灾害频繁,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为了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必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合理布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种植结构,找到应对面临的困难的对策和措施,探索和总结出一条适合文县实际的旱作农业发展道路和模式,才能提高粮食增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农村经济更快地向前发展。
二、旱作农业制约瓶颈
(一)自然条件因素
文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自然条件差,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地形复杂,地域差异大,土地大部分是山坡地,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最高海拔4 187m,最低海拔550m,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小气候,山区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差异明显。文县属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区,气温相对高,年降雨量少,干旱区光热资源丰富,日照时数长仅靠降雨满足不了农作物生长需要。例如桥头、城关等干旱区,据统计近几年来降雨量均在250~500mm,平均气温15℃以上,降雨量逐年减少,气温逐年升高,而当地农事活动一般都在4~9月份,4~9月正是气温高季节,积温占全年一半以上,近几年一直是冬旱春寒,常常是十年九旱。群众仍靠天吃饭,在大旱之年仍有缺粮现象。
(二)土壤因素
根据资料分析,文县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低,一般仅在0.5%~1%,旱地土地耕作年久,大部分土地长期连作,没有合理倒茬轮作,使土壤肥力下降,而且土地离村庄较远,施肥量少,耕作粗放。经考察,当地山地均为夹石土和黄壤土,土层厚度不到20cm,保水能力差,速效肥含量少于5~10mg/kg,氮、磷、钾元素严重缺乏,加之土地坡度大,表土流失严重,土壤质变劣,因此保水保肥性能差。
三、文县旱地农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以水平梯田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减少水土流失
完善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主的技术体系,改造低产田,变“三跑田”为“三保田”使旱区农业的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其主要技术措施是平田整地,兴修水平梯田,改善土壤条件,提高土壤肥力。
(二)科学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
实践证明干旱区缺水是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但土壤肥力不足,有机质含量不高,土壤结构性能不良,不能蓄水,保墒能力差也是重要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土壤肥力问题,水、肥、土、热应相互协调,没有大量的农家肥施入,难以增加土壤肥力,因此要提倡农民广开肥源,坚持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科学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有效提高土壤蓄水保墒抗旱能力。
(三)合理调整作物布局,改良作物品种
文县旱作农业面积大,而分布广,其垂直气候差异大,在作物种植上要根据各区自然条件,降雨规律,引进和推广抗旱、抗寒、抗病、早熟、丰产的优质作物品种。如在海拔1 300m以下一年两熟区,宜种小麦、玉米等耐旱、抗病性强的品种。海拔1 300~1 600m,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区宜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同时套种豆类作物。应选择早熟、抗旱作物。海拔在1 600m以上地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区,宜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荞麦等作物,宜选择抗寒、早熟、抗旱作物品种。
(四)深耕、早耕、适时耙耱保墒
深耕是通过平田整地,兴修水平梯田,加厚耕作层,由于一般土壤深度在18~20cm,因长期耕作形成了犁底层,因此深耕以20~26cm深为宜,土层厚可以深耕一些,土层薄可浅一些。一般三年深耕一次好。深耕还要和增施有机肥结合起来,使土块细碎、疏松、绵软。早耕是夏季雨来之前,就先深翻土地,疏松土壤,可加速雨水渗入到深层。适时耙耱,通过耙耱压紧耕层,疏松表土,减少蒸发,起到保墒作用。
(五)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旱作农业区重要抗旱措施之一,实践证明,在当地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以来粮食作物产量增长效果明显,地膜覆盖既能有效的利用自然降水,减少蒸发,又能充分的利用阳光,增温保墒节能,改善土壤性状。通过铺膜后,地面增加2条集流沟,使雨水沿着集流沟渗入膜下,增加地下土壤含水量,利于出苗和作物生长,这项技术在全县大田生产中已被农民所接受。要以地膜覆盖技术为措施,扩大地膜种植面积,扩大地膜覆盖作物种类。以地膜玉米、小麦、马铃薯三大作物为主,推广应用到其他经济作物。
(六)兴修水利及集雨灌溉工程,扩大水浇地面积
文县水资源丰富,水利潜力大,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把兴修水利放在议事日程,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以保证粮食产量的提高。
(七)加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加大力度,切实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是要调整内部结构,以发展支柱产业为重点的经济林。二是调整种植结构,在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总产的情况下,缩小粮食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如高寒山区可发展药材等经济作物,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蔬菜种植。三是调整品种和品质结构,不断更新品种,汰劣换优,发展名优产品。四是加快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加大发展双千田多千田示范点。
(八)积极推广农业科技新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发展有着巨大促进作用。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科技推广,“科技兴农”已被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正确认识文县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和水平,明确需努力的方向,进一步开发文县旱地农业生产潜力,还需要更多更新的科学技术和人才,依靠科学技术才能改变当地落后的面貌。所以要大力普及旱地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广大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的科技素质,分层次、多形式的培养各类人才,不断提高科技人员和农民科学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