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陇南市武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思考
2020-12-21高江林
高江林
陇南市武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甘肃 陇南 746000
陇南市武都区属于秦巴山区,是陕、甘、川三省交通要道,陇南市政府所在地,全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差异明显,亚热带、暖温带、冷温带三种气候特征都有分布,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境内雨热同季,热量充足,80%的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份。耕地以山地为主,呈现“七山二林一分田”的特点。武都大宗农产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名优特产有药材、油橄榄、花椒等。其中“大红袍花椒”驰名中外,白龙江河谷地带则被专家认为是全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地,“武都黄连”“米仓红芪”等道地药材也被历代方家所推崇。这些名、特、优农产品以外销为主,如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农户脱贫增收的重要问题。
一、武都区农业发展现状
武都全区辖3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截至2017年末总人口58万人。全区总面积4 683km2,其中耕地67.99万亩,林地和疏林地190万亩[1]。根据《甘肃调查年鉴》2018版[2],2017年武都小麦播种面积13.2万亩,产量3万t;玉米播种面积13.73万亩,产量3.89万t;薯类(折粮)18.5万亩,产量4.22万t。2017年,全区新发展经济林14万亩,完成经济林综合管护195万亩、低产园改造31万亩,实施核桃、油橄榄高接换优16万株。花椒、油橄榄产值分别达到33亿元、16亿元,产业收入占适生区群众收入的50%以上[2]。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措施
(一)全面部署,扎实推进监管工作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为农产品监管工作核心单位,在城关镇、洛塘镇、两水镇等7个乡镇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配备了农业检测设备及监管人员;剩余乡镇依托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中心,同时配备监管人员。通过乡(镇)一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区域站的设立,与市农产品监管单位形成联动,初步形成了市、县、乡三级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3]。对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确保各项工作和任务落到实处。将农、畜、水鲜食产品和鲜活产品质量的日常检测和例行监测细化分解,靠实在每一名职工身上,使人人身上有责任、个个肩上有担子。
(二)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减轻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终保障,也是效果立竿见影的措施。缺少这一手段,不合格的农产品将被广大消费者食用,危害健康,甚至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公共安全事件。检验检测就是防止质量不合格农产品上市销售,通过监测掌握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并提出相应的监管意见,提请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监管措施,从而达到提高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消费者安全[4]。在武都区政府的支持下,武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建设了农产品标准化检测室,配备了相应的检测设备,可承担全区日常农产品检测任务。农产品安全检测范围已经覆盖了绝大部分农业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采样依托乡镇监管站,采样准确率更高,检测覆盖更全面,监管更加有效。
(三)规范追溯平台,深入推进追溯管理工作
对已建立的武都区及各乡镇追溯平台进行规范,扩大生产经营主体追溯示范点,全力推进追溯工作。建立了农资经营主体、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检验检测等电子档案,实现了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信息化管理和质量追溯。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区土肥站等多家单位对农业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农产品企业进行检查并规范其生产记录档案;其次应先对农产品进行自检,将检测结果及时上传到追溯平台;最后由乡(镇)安全监管站出具产地证明,做到农产品质量可追溯。部分经营主体在产品加贴二维码,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纸质和电子双重追溯。武都白龙江、北峪河河谷区农产品质量追溯以粮食作物、蔬菜为重点;北部山区以中药材、马铃薯为重点;南部中山峡谷区以木耳、生漆等林、特产品和黄连、杜仲等名贵药材为重点;福津河流域、西汉水流域以花椒为重点;白龙江沿岸海拔1 300m以下川坝河谷区及半山地带以油橄榄为重点。
(四)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开展科技服务
通过“三区”科技服务项目先后多次对武都农产品主产区农户情况、生产投入品、农药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综合防治培训,发放技术宣传资料约1 000余份,培训人员近千人。对质监站工作人员开展了技能操作指导,一方面提升了检测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基层检测技术人员学习专业理论、刻苦钻研技术的热情。
(五)强化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
2019年6月下旬区农产品质监站联合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开展了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现场设立了宣传台、咨询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三品一标”知识宣传展板,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药安全使用常识,发放宣传资料4 000余份。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结构不合理
监管人员编制不足,严重影响了监管监测职能的正常发挥。乡镇农产品监管机构人员变动大,队伍不稳定;部分人员年龄偏大,专业不对口,工作能力较差,技能培训工作效果不明显;部分机构处于无固定人员、无固定场地、无经费的状态,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关口难以前置、重心难以下移。
(二)乡(镇)追溯体系建设滞后
受设备、经费、人员等问题制约,乡镇追溯体系建设进度缓慢滞后,存在经营主体、监管人员信息录入缓慢,严重影响到追溯工作的开展。
四、对策建议
(一)推动监测规范化、稳定化、人员常态化
以上级单位下达的监测任务为工作重点,抓好花椒、油橄榄、鲜食玉米、黄连等特色农产品与中药材的监测工作,以农残为切入点,开展专项整治。对监管人员进行长期、多次检测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检测质量水平,强化农产品监管人员技能。引进相关专业人才,使监管人员年龄结构更加合理,促使在监管第一线的人员以专业对口的中青年为主。扩大检测范围,增加检测频次,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覆盖面。
(二)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要尽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进一步扩大追溯范围。加大“三品一标”的认定规模和数量,强化其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动态监管,建立健全的生产规程和生产档案,推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依托市、县、乡三级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信息验证、数据录入等工作的互联共享,不断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意识
在报纸、电视等传统的宣传媒介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打造武都农产品质量安全App,使群众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农产品质量相关知识;使农产品生产者能够通过手机随时查询到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合理化使用方法;特定农产品的标准化种植、养殖、技术规程;农产品加工、贮藏、包装、运输、销售等一系列环节涉及到的相关技术及法律法规,构建良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氛围,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