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海绵城市的杨凌区邰城南路道路景观改造策略

2020-12-21方大凤张昌贵

现代园艺 2020年11期
关键词:南路绿地海绵

方大凤,张昌贵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1 海绵城市的提出背景和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必要性

1.1 海绵城市的提出背景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城市建筑、道路绿地、给排水系统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滞留、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模式[1]。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过滤”“吸水”“弹性”等特征,可以有效处理骤然的大量雨水给城市带来的现实困境。海绵城市强调人水共生的理念,用系统的规划方法与生态技术,解决城市发展中突出的水资源问题[2]。现代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城市排水、城市用水、水循环演变等问题恶化,特别是各城市遭受着城市洪涝与供水不足的严重困扰,这些问题与现象引发人们不得不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合理规划与健康发展进行再思考[1]。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在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我国针对城市雨洪管理与水资源问题治理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旨在推动我国城市健康、高效、可持续的发展[1]。

1.2 城市道路海绵化的必要性

每年夏季暴雨时,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看海”现象,交通停摆,道路可行舟。内涝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的内涝问题受城市发展影响大,究起原因主要有2 个:一是道路地面硬化,透水性差,缺乏排水设施;二是侵占了原有的河湖水系,改变了自然排水格局,加速水流汇流能力,降低了雨洪调蓄能力;这2 个原因导致城市洪涝灾害容易发生[1]。城市发展显著增加了用水需求量,水资源供需关系日趋紧张。水污染是雨水混合了建筑物表面的灰尘和各种污染物,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便通过排水管道进入湖泊河流,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污染问题[3]。城市道路是海绵城市施展的重要阵地,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景观改造将成为我国城市市政建设的重要举措[1]。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道路绿化带的科学规划,可以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对缓解城市内涝、回补地下水源、节约绿带灌溉成本和市政管道造价具有重要意义[4]。

2 海绵城市的理念与道路“海绵化”技术

2.1 海绵城市的理念

现在我国提出了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发展理念[1]。我国古人治水充满了智慧,以疏导为理念,典型代表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化岷江之水为细流灌溉成都平原,2200 多年了依然为农业生产所用,令世人惊叹!对于治水理念,现代排水工程、水利工程等的建设理念与可持续用水的理念相差甚远。就现代建设工程的治水理念与海绵城市的理念对比,俞孔坚认为:现代水利工程是把灾害转嫁给异地,而海绵城市的理念是就地调节雨水;当代排洪排涝工程的理念是将洪水和雨水快速排掉,而海绵城市的理念是让水流慢下来,下渗、滋育生命万物,让它有时间净化自身,更让它有机会服务人类;当代工程崇尚“严防死守”的对抗治水理念,而海绵城市是化对抗为和谐共生,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2]。彭攀认为传统的城市道路建设过程,对道路径流处理理念是“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暴雨时容易引发城市内涝灾害以及城市周围水环境的水质恶化[5]。海绵城市的提出,是城市治水理念的根本转变,也将预示着城市发展的巨大改变。

2.2 道路“海绵化”技术

海绵城市的技术,主要是针对雨水的迟滞、渗透、储蓄技术。针对海绵城市的技术问题,俞孔坚指出海绵城市并不需要“高技术”,可以通过“低技术”来实现,它们也不需要巨大的工程,而是分散式的小型工程途径[2]。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采用的技术主要有:低影响开发、最佳管理措施、水敏感城市、可持续排水系统等技术措施[1]。彭攀通过试验研究认为将道路绿化带改造成滞留带是海绵城市建设中极具前景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它对道路径流处理理念是“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具有削减道路径流和去除径流中污染物的功能[5]。

3 杨凌区邰城南路道路景观改造策略

3.1 杨凌区邰城南路道路景观现状

杨凌区邰城南路位于杨凌示范区(简称杨凌区)南北主干道西农路——邰城路——邰城南路的最南端,属于杨凌区最早建设的道路之一,已经有近20年了。这段道路长约1600m,宽60m,属于三板四带式道路,车行道为水泥路面,步行路面为水泥方砖铺装,步行路面较宽但景观及设施缺乏,行道树为旱柳等树种。该段道路属于杨凌区近渭河的最低的一级台地,地势平坦以及人行道地面硬质铺装面积占道路面积过大,缺乏景观设施,夏季遮荫效果不好,大雨骤降时容易积水。随着附近新型楼盘、学校、工厂等大量建设,这段路面亟需改造。

3.2 道路迟滞蓄水的“海绵化”处理

针对邰城南路地势平坦,临近渭河,地下水位高,排水困难的特点,采取道路“海绵化”处理技术。迟滞蓄水的技术有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2 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迟滞雨水,另外可以蓄水,为旱季使用。下凹绿地即道路绿地比道路地面低,可以充分利用地上植物的截流和地下土壤的渗透,达到下渗、净化、积蓄径流雨水的雨水渗透积蓄设施。下凹式绿地设施系统包括植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渗透塘、湿塘、调节塘等[6]。雨水花园即利用自然下凹绿地或人工建造的下凹绿地,实现对雨水的过滤和净化,减少了雨水中的污染物,雨水渗入地下后,补给到地下水资源[6]。雨水花园属于下凹绿地中的一部分,是一种天然的雨水利用和雨洪控制的设施,可以改善小气候。邰城南路可以间隔选择一些区段改造为雨水花园,然后进行自然式景观设计,可以设计为置石式或花境式的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具有调蓄雨水作用,整个系统属于生态自然调节,可以减少道路的维护成本。

3.3 地面硬质景观的透水性铺装

邰城南路采用传统的水泥方砖铺装步行路面和水泥沙子作为步行路面基质,不利于渗透雨水到地下,瞬时容易造成雨水、造成行走不便。邰城南路道路“海绵化”,透水性是首先要考虑的。要解决道路透水问题,要考虑两方面:一方面是道路铺装材料具有良好渗透性,可以让雨水直接渗入路基;另一方面是路基需要透水性,可以让地面铺装渗透下来的雨水渗入到下面的土壤以及其他蓄水设施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雨水渗透的路径。“海绵化”道路铺装材料,市场现有代表产品是透水砖、透水沥青混凝土,此外嵌草砖、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7]。鉴于邰城南路两边步行道,处于城市主干道,人流比较大,人流速度要求快,所以建议选用透水砖、透水沥青混凝土,不宜采用碎石或鹅卵石。此外,透水砖和透水沥青混凝土具有透水性好、耐磨防滑性、景观性好等特性,非常适于道路的“海绵化”改造,杨凌区西农路也有成功的改造实例。然后可以将步道基层设计为透水层,选用透水混凝土铺设步道基层,选用碎石层铺设垫层,促进雨水向下渗透,让雨水快速渗透流入土壤层。

3.4 地上植物的迟滞化物种配置

邰城南路行道树树种以旱柳为主,旱柳截干后主干枝条稀疏,夏季遮荫效果不佳,雨季雨水迟滞效果不好,所以其改造首要任务是行道树树种的选择与配置。道路景观改造过程中,首选乡土树种,推荐使用国槐,原因主要有2 点:其一,国槐是良好的乡土行道树种,抗性强,耐旱耐涝,夏季遮荫效果极好;其二,西农路——邰城路——邰城南路这一主干道路,现今西农路——邰城路已经改造成国槐行道树种,邰城南路再使用国槐,可以延续主干道行道树景观。当然仅仅作为树种选择,七叶树、鹅掌楸等都是比较合适的。但最好不要用银杏,其冠幅小,枝叶稀疏,遮荫效果不佳,大树价格昂贵且养护要求高。道路行道树的迟滞雨水效果,除可以结合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外,还可以利用植草沟。植草沟相当于一个开放的渠道,形成雨水顺乔木枝干流到地面后,再随植草沟引流到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引流、过滤、减缓和蓄积部分地表径流流向低地。植草沟还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只是此类设施需要定期清淤,检查干洼地渗透状况[7]。

3.5 道路设施的景观化

邰城南路步行路面景观单一,仅有行道树和硬质铺装,缺乏相应的景观设置。除了前面的硬质铺装和软质景观的景观化之外,还需要配置休息的小景观、公共开放区域,如配置庭荫树、凳椅等;配置公交车站台设施;相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些如植物雕塑或建筑小品等设施,垃圾收集、照明等设施。通过道路设施的景观丰富化,提高道路的景观效果。

4 结语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热度提升,城市道路“海绵化”改造成为老城区道路或已建设道路景观改造的重点。道路景观实现“海绵化”是一项系统的景观建设工程,除涉及道路地下雨水渗透利用系统工程,还涉及地面硬质铺装及种植的景观化系统工程。这就不仅要求地上具有良好的景观性,适于人们的生活休闲功能,而且还要求地上与地下具有良好的协调性,真正实现道路“海绵化”的雨水利用功能。

猜你喜欢

南路绿地海绵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可爱的泰迪狗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讲述南路(粤桂边)父辈的故事”歌舞剧在穗首演
海绵是植物吗?
走进绿地
烽火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