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生命周期节水模式下的城市绿地构建研究

2020-12-21汪华清谢志远赵秀芳

现代园艺 2020年11期
关键词:城市绿地水景生命周期

汪华清,谢志远,赵秀芳

(岭南生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东莞 523007)

1 我国可利用淡水资源现状

1.1 人均占有量小

我国幅员辽阔,淡水资源存在形式多样,水资源分布广泛,淡水资源总量为2.8 万亿m3,储量丰富。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1],属于水资源匮乏国家。同时,我国南北方、东西部淡水资源储量差别较大,城市与农村人口分布极不均衡,城市承担了更多的功能属性,水资源消耗项目种类多元化。城市人口密集,水资源消耗集中,更加凸显了我国水资源匮乏、人均占有量小等问题的严峻性[2]。

1.2 水资源污染严重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生态环境却受到了严重破坏,水资源污染情况普遍。据相关调查显示,工业和生活废弃物、废水是我国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多数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导致绝大部分水域和城市水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3]。同时,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导致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受污染水资源在丧失了使用价值的同时,又成为了新的污染源,问题愈发严重。

1.3 水资源利用率低

我国水资源使用方式粗放,工业用水重复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4]。农业以及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水资源使用不科学,大水漫灌现象普遍,灌溉水利用率较低[5]。工业污水和城市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二次利用率低。城市硬化铺装比例高,雨水无法有效储存、蓄积,大量雨雪资源直接排入排水沟渠或城市市政管网,造成巨大浪费。在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下,较低的水资源利用率更加剧了我国淡水资源紧缺程度,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4 中水资源利用不科学

当前我国中水资源利用领域依旧较为狭窄,部分建设单位宁愿投入更高的成本使用常规水资源,也不愿尝试使用中水代替。农业及城市绿地灌溉则谈中水色变,不敢越雷池一步。加之,政府支持力度不大、监管力度不足,正规的中水项目建设不能广泛普及[6]。同时,中水设备前期投资费用居高不下,成本回收周期长,利润率较低,致使企业积极性不高,即使建好的中水设备也成了摆设,无法正常发挥作用[7]。

2 当前城市绿地构建存在的耗水问题

在建设绿水青山、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等理念指导下,我国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增加,各种风格的绿地景观与园林造景层出不穷,大量设计不合理、建设不科学的绿地不断出现,致使城市用水紧张情况加剧,城市绿地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

2.1 绿地规划设计不科学

随着城市绿地建设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各种风格和类型的布局形式。但由于规划的不科学,导致水资源的大量流失:地势布局不能充分含蓄雨雪资源,自然淡水资源利用率低;建设单位和设计者为追求景观效果,将本适用于南方的绿地布局形式应用到北方干旱地区,导致养护管理难度的提升与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将耗水型植物布设到地势较高或坡度较大的位置,致使水分未充分浸润土壤便迅速排走,植物不能充分吸收水分,增加了灌溉频率与灌水量;植物种植结构不合理,绿化层次布置过多,盲目追求景观效果,单位面积耗水量增大的同时,园林植物生长空间也受到限制。

2.2 绿地园林植物选种不合理

城市绿地建设可供选择的植物种类丰富多样,部分喜水、耗水,部分耐旱、忌涝,植物种类不同、规格不同,耗水量也不同。部分建设者喜欢搞面子工程,盲目引进大规格乔木,此种做法大幅度增加了栽植和养护管理过程中的耗水量,同时还增加了移栽过程中植株死亡的风险;阔叶林、速生树种等均能够快速达到园林景观效果,但是强大的蒸腾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绿地植物的选择既要考虑植物的适应性与景观效果,也要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否则无论对植株的成活、景观效果还是用水量的控制都是巨大的考验。

2.3 绿地水景建设比例增大

水景经常出现于各种类型的景观之中,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水景的灵性与活力丰富了城市人民的居住环境,因此被规划者和设计者大力推崇。近年来城市绿地建设项目数量大幅度增加,绿地造景同质化越来越多,千城一面,通过打造不同形式的水景实现绿地景观效果的显著提升,已成为各大设计单位打动建设单位的新手段,设计中不乏豪华、奢侈型水景,此类水景造成了水资源的巨大消耗。据统计,一个足球场面积大小的景观池,换一次水需消耗近万吨水资源,每年需要斥巨资才能维持水景运行。同时,极大的蒸发量也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消耗。有些水景设计更是忽略了后期的水资源补给和维护成本,导致水景成为摆设,最终成为一潭臭水。

2.4 绿地养护管理模式粗放

养护管理是提高园林植物成活率、保证景观效果的重要措施,高品质的养护管理才能保障城市绿地的建设水平,才能充分发挥绿化景观的生态效益。然而,由于城市绿地分布环境复杂、功能特点多样、植物种类丰富,加之专业人才紧缺、管理水平不匹配、监管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加大了养护管理的难度。因此,为达到绿地景观效果,盲目提高用水量,忽视对水资源的保护,导致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3 全生命周期节水型城市绿地构建原则

当今,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绿地建设发展迅速,建设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高标准、高质量城市绿地建设要求下,如何构建节水型景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全生命周期原则

在当前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单一环节的节水措施已不能满足城市绿地建设对节水的要求。全生命周期原则是指全面考虑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将节水理念贯穿始终,将节水方案与技术充分融入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各阶段,严格把控节水管理,从长期节约水资源角度出发,在满足工程安全、生态效益、景观效果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绿地构建及养护全过程水资源总用量最少。

3.2 生态性原则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绿地建设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在景观构建中,生态性原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生态性原则的融入对于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在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相互补充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可提供持续性精神愉悦与审美体验。运用生态性原则,最大限度地节水、节能是当今城市绿地品质升级的唯一途径,是建设全生命周期节水型景观的核心所在,是城市绿地建设能否突破瓶颈谋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3.3 经济性原则

城市绿地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限制地增加成本投入。城市绿地建设应与城市经济状况、发展规模相适应[9]。在保证城市绿地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避免高成本、低效率的工程技术措施和设备的应用,不断发展新技术,不断降低成本。减少使用成活率低、价格昂贵的名贵树种,增加养护管理难度小、生命周期长、生长速度适中的景观植物,以减少资金的投入,降低养护管理费用。

3.4 功能性原则

城市绿地的性质决定了绿地的功能,绿地的功能决定了绿地的建设形式。城市绿地一般具有生态功能、休闲娱乐功能、文化功能、观赏功能等[8]。通常,在一定成本控制条件下,难以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所有功能属性。因此,在绿地规划设计阶段应该充分考虑哪种功能应作为该区域绿地的主导功能,并根据该功能特点结合相关节水措施进行绿地建设。

4 全生命周期节水型城市绿地构建方法

4.1 决策规划阶段

决策规划阶段作为城市绿地建设的初始阶段决定了后期的设计、施工及养护管理的方向,须充分考虑城市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绿地功能性质定位、经济实力等多重因素,将节水理念深度融入,为后期节水措施的落实提供基础保证。科学的决策与合理的规划离不开丰富的工程经验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当前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科学技术的应用为工程项目的决策规划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持,可系统分析城市绿地的空间分布与结构、城市热力场空间格局,为科学地决策规划节水型城市绿地提供必要的信息[10]。

4.2 方案设计阶段

城市绿地组成各个要素的科学设计与配置对于施工和养护管理过程中的节水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方案设计过程中,适地适树、科学选种与搭配、耐旱景观植物的引进与配置、减少草坪等耗水型绿地设计、减少硬质水景占比,对于节约水资源具有积极的直接作用。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合理设计硬化铺装比例,增加自然软水景设计,加强雨水的回收与利用,充分利用天然雨水资源,可大幅度减少额外水源的补给。

4.3 施工阶段

城市绿地建设施工需按照规划与设计方案严格实施,施工阶段是保证节水型绿地规划设计理念落实的重要途径。施工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施工现场原始资源条件,在合理变更范围内进行灵活调整,充分利用原始地形地貌,构建最优地表径流汇集路径。根据现场原土或栽植土情况进行土壤改良与修复,科学合理使用土壤改良剂,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持水保水能力。合理利用项目现场原生植被,栽植乡土、乡野树种,提高成活率。在确保成活的情况下,不过度灌溉。水景构建过程中,严把衬砌和防渗工程质量,防止水资源流失。

4.4 养护管理阶段

城市绿地从施工到后期养护管理阶段长期需要水资源的持续供给,在天然雨水补给的同时,需要有计划地进行人工灌溉补水,养护管理过程是城市绿地构建及维系的主要耗水阶段。科学的精细化养护管理可节约大量水资源,根据气候特点制定灌溉计划,避免雨季重复灌溉。根据植物种类与配置、地貌地势特点,避免过度灌溉。采用滴灌、喷灌设备系统,定时定量进行灌溉水补给,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采用雨水回收利用设备与系统,加强雨水资源的回收利用。适当的整形修剪可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植物对水资源的消耗。合理的翻耕松土,防止土壤板结形成地表径流导致灌溉水流失,均是养护管理阶段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措施。

5 结语

城市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市绿地功能的增加、建设范围的扩大,大量耗水型绿地不断出现,城市水资源的短缺成为了限制城市绿地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大力建设全生命周期节水模式下的城市绿地可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建设全生命周期节水模式下的城市绿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技术衔接紧密,各阶段逻辑关系密切,专业技术人员配置科学。因此仍存在一定难度。如何建立更加高效的、可复制性强的城市绿地全生命周期节水模式仍需要在更多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讨。

猜你喜欢

城市绿地水景生命周期
天音水景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基于长时序Landsat数据的城市绿地定量遥感监测研究
天音水景
基于LID的不同类型城市绿地特征分析及措施设计
国外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进展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