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森林采伐工人短缺问题分析及对策
2020-12-20陈海娇
文/陈海娇
森林资源的培育和合理开发利用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生态安全和国土安全的需要。福建省是我国重要的集体林区,每年为社会提供700 万m3的木材,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8 年) 结果显示,福建森林覆盖率达66.8%,位居全国第一。福建木材生产需要一批掌握采伐技术的伐木工人,但新生代采伐工与传统的伐木工有明显区别,新生代采伐工不仅要具备文化知识,熟练掌握先进的机械设备操作技能,还要有强壮的身体素质。森林采伐工人的来源主要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当前森林采伐工人短缺问题异常突出,远远满足不了福建省森林采伐的需求。本文立足福建省实际,针对农村农民工的特点,从制度上政策上对森林采伐工人短缺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福建省森林资源及森林采伐现状
(一) 森林资源基本状况
福建省气候条件优越,属于亚热带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400 ~2000mm,年均气温为17~21℃,自然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十分适宜林木生长。全省共有森林面积811 万hm2,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蓄积72937 万m3,天然林蓄积42980 万m3,人工林蓄积29957 万m3;竹林面积114万hm2;木本植物1943 种、陆生野生动物828 种,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二) 森林采伐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福建省森林采伐工人主要以国有单位正式编制的采伐工人为主,农民工为辅。新世纪以来,随着老一辈的国有单位伐木工人年龄增大相继退休,已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雇佣的外来或本地的农民工已成为林木采伐的主力军,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更加注重机械作业,索道等机械集材方式已被广泛应用。经调查统计,福建省目前各类采伐工人有3 万人以上,其中来自省内农村的超过2 万人,来自省外农村的有1万人。因此,我省的林木采伐工还是以省内农村劳动力为主要来源,省外劳动力大部分到福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内地城市成为城市务工人员,很少加入条件艰苦的采伐行业。
二、福建省森林采伐工人短缺问题分析
(一)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发展速度更是让世界瞩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近年来城镇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大部分农村人员流向城市务工和从事小工商业活动,许多村庄成为“空壳村”。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又有一大批农村青年返乡创业,这些人员的流动都间接造成了我省森林采伐工人的短缺。
(二) 农村劳动力转移优惠政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相应的鼓励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优惠政策,比如:为农民工缴交医社保等“五险一金”,为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出台保障政策,这些政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稳定安定。因此,农村劳动力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谋生或创业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势必影响到森林采伐工的来源。
(三) 采伐劳动强度大及工人待遇低
森林采伐是高强度的劳动,而且目前采伐机械化水平低、野外生产条件差,再加上工人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往往容易产生安全生产事故。采伐工人平均每天生产木材约1 m3,包括从伐倒、打枝、造材、归堆、集运等环节在内,按平均每个工人一年作业天数240 天,全省一年采伐木材720 万m3计算,需要3 万名固定采伐工,如果是采用部分临时工,那么需要临时工的数量还要更多。采伐工日工资不到200元,这种高强度的劳动工资偏低,大部分农民工不愿意从事这种工种,造成采伐劳动力短缺。
(四) 惠农政策吸收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设立的良种补贴、农业种植大户补贴、农机补贴、农村改造等各项惠农政策相继出台,特别是我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消化,农民由过去在农村找不到事干变成有干不完的事,劳动力也出现短缺的情况。目前福建省广大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较少到离家较远地区务工,即使有出去务工也是在家乡周边,这其中惠农政策的吸收消化起到重要影响。
三、解决森林采伐工人短缺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 提高待遇和劳动保障水平
林木采伐工人是承担高强度劳动的农民工,组织管理比较松散,过去发生事故的概率比较大,是一项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通过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加强工人的上岗培训,既要使工人熟练掌握采伐技术,还要提高工人的安全保护意识和自我防护技能。要提高工人待遇,建立医疗保险政策,经营单位要为工人缴交医保和意外伤害保险,维护森林采伐工合法权益,解决工人的后顾之忧。
(二) 提高森林采伐机械化水平
福建省森林采伐机械化水平低,主要采用油锯伐木、造材,索道集材,拖拉机运材,但还是依靠人力为主进行作业,特别是归堆、装运等方面,受福建省特殊的山区林区山高路陡、地理条件差异大等影响,劳动强度相当大。因此,如何降低采伐工劳动强度是解决采伐劳动力的主要手段,一方面要加快采伐机械更新换代的进程,加大采伐机械的研究力度,结合福建省的实际情况,研究开发符合我省省情的采伐机械设备,包括轻便的油锯、灵活的装运吊机、安全的集材车等。另一方面要加大采伐机械的推广力度,让普通工人都能容易掌握,从而降低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森林采伐机械化水平如何也是林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必须加大力气提高采伐机械化水平。
(三) 成立森林采伐专业队
森林采伐的生产劳动强度大,对专业技能要求高,没有熟练的技能是适应不了现代机械化生产的。招收知识型农民工能更快地适应森林采伐岗位的需要,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提高生产效率,也更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森林采伐工是高强度的生产劳动,特别是在当前福建省森林采伐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急需培养劳动技术熟练的采伐工,并且通过引导和培训组织采伐专业队伍,专业队伍要通过培训后按一定的组织形式申请采伐工程资质,真正形成合法的有采伐实力的专业队伍。
(四) 就近解决劳动力,适当引进外省劳力
针对采伐工人来源缺乏的问题,在队伍的组织方式上,要以本省本地区就近解决劳动力为主,而外省劳动力主要都到城市从事工厂劳动,成为产业工人,更不愿意参加条件艰苦的森林采伐作业,只能作为采伐工人的补充。
四、思考与建议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福建省森林采伐工人的短缺问题还没有出现,2000 年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福建省沿海发达地区逐渐发生农民工短缺问题。过去农村劳动力剩余,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许多农民在城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采伐工虽然条件艰苦,但对农村出来的农民工还是可以接受,这批农民工大都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程度不高,但可以吃苦,能很快适应林区的野外作业条件。本世纪以来,农民工的就业门路更宽广,有了一些早期积累,部分农民也外出或在本地从事一些小本经营的生意,80 后的年轻一代更不愿意参加伐木这种重体力的工作。因此,首先要加大对农民工从事森林采伐就业技能的培训和就业引导,政府部门要加大技能培训的投入,使农民工通过培训成为掌握实用技术的行家能手。农民工与采伐工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关系,他们都来自农村,都从事着农业生产劳动,社会保障不稳定,通过技能培训完全可以把农民工培训成合格的采伐工,把农民工真正培养成熟练掌握采伐技能的新生代采伐工。因此,首先要提高采伐工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将森林采伐工人纳入相应养老保险范围,健全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其次要提高森林采伐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第三要合理解决劳动力来源问题,充分考虑将本地农民工转移成采伐工,本地农民工离家比较近,有些伐木工作有一定的季节性,多集中在每年的秋冬季,本地农民工可半工半农,春夏季可兼顾自家的农业生产。近年来,采伐工的工资水平也在不断上涨,由于劳动强度大,日工资已经是城里产业工人的2 ~3 倍,已吸引了一批农民工从事伐木工作。
采伐工人过去是林区建设的主力军,为林业生产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电影《青山恋》就是反映一批上海知识青年在闽北林区艰苦条件下从事伐木工作,并磨炼茁壮成长的故事。随着我国生态建设的推进,人们对森林的需求不仅体现在木材的利用上,更体现在森林游憩功能上,森林将以向人们提供更好的休闲、旅游、观光等服务产品为主要功能,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位于次要地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后森林采伐工的数量也将逐渐减少,而且也将以现代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取代原始的手工伐木方式,大大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今后的森林采伐工以知识型的工人为主,主要从事采伐机械的操作和控制,这也是现代林业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