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环评中环境现状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2020-12-20陈冬梅付雪靖
陈冬梅 宛 阳 崔 萌 付雪靖
(河北省承德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067000)
0 引言
环境现状监测是环评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是评估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背景值的影响,通过预测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确保整个项目可以顺利落地,提出具体的污染防治对策和结论。在项目建设后,同样需要进行环境现状监测,确认环保设施的运营效果是否达到预测效果,评价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质量的影响是否与建设前环评结论保持一致性,更是对环评结论和质量的正确性[1]的检验。另外,在项目正式投入运营阶段后,同样需要环境现状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判断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总之,在项目环评各个阶段中,环境现状监测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正确对待目前环境现状监测存在的问题,只有高度重视并提出具体的改善策略,才能有效发挥出环境现状监测的作用和价值。
1 环境现状监测存在的问题
1.1 监测资质和能力不足
在建设项目环评中,环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环境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要求较高,因此环境监测机构必须要有相应的资质和能力,只有通过省级以上质量监督行政主管部门资质认定,且依法成为的机构才能满足环评工作的需求,同时,不能承接认定业务范围以外的监测业务[2]。由于利益的驱动,各个地区均存在一些环境监测机构不考虑现实情况,不管自己是否有相应的监测资质和能力,均承接环评单位委托的环境现状监测业务。当然,也存在一些环境监测机构根本没有通过省级以上质量监督行政主管部门的资质认定,导致最后的监测结果缺乏合法性。
1.2 监测方案制定流于形式
对于环境现状监测工作而言,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才能有效提升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中,明确要求环境现状监测方案内容必须具有详细的监测点位、频次和时间。但现实情况却是,监测方案根本没有根据总纲要求进行制定,监测点位、频次和时间混乱,且不进行实地勘察,监测方案毫无科学性,最终导致监测方案毫无用处。另外,成本是每个项目都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环境现状监测也不例外,为了缩小成本,擅自改动监测频次、点位以及监测因子,然后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导致最终的结果参考价值极低[3],使环境现状监测方案在环评中失去了本身该有的作用和价值。
另外,在环评报告中,“环境监测计划”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监测内容和对应的要求上,比如居民点、水、大气和土壤等等,与环保“三同时”竣工验收的具体要求不相符,监测点缺乏科学性,污染类别过于笼统,甚至存在监测因子与监测点位不相匹配等各种问题,总得来说环境监测计划缺乏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全面性。
1.3 监测规范性缺乏监管
在建设项目施工前,需要根据项目规划内容对建设点进行环境现状监测,大部分环境现状监测都是在野外进行的,因此环境现状监测对设备和经费要求较高,可现实情况却存在设备陈旧、经费不足,为了确保顺利完成任务,出现擅自修改采样点和时间,严重情况下不去现场进行监测,却能如期完成监测报告的任务[4]等问题。可见这种环境现状监测不具有规范性,导致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监管。
1.4 监测质量缺乏考核审定
由于环境现状监测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最终的监测数据无法保证质量和真实性,同样还存在着对实验室质量控制缺乏考核的问题,种种原因导致监测数据质量缺乏真实性。环境现状监测结果是供环评单位预测使用的,但是监测数据缺乏真实性,导致环评单位的环境预测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从而间接性导致环评报告的质量大大降低,且监测数据的背景值与环境预测毫无关联[5]。另外,还存在环评会上专家很少质疑监测数据的真实性,相关审批部门也没有对结果进行复查,这些都会降低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1.5 部分监测人员素质较低
在环评中,环境现状监测是一项工作内容复杂、耗时长、松散型的监测工作,现场监测内容多,基本上每一项监测内容都需要依靠监测人员自觉完成,但是部分监测人员却没有尽职尽责,到现场进行收集采样监测,只是敷衍搪塞进行监测,更没有根据监测的具体要求和准则进行,出现随意采样、分析,乃至于编造数据,这样监测出来的数据都是缺乏准确性和真实性的,不利于提高环评工作的效益。
2 环境现状监测存在问题的对应策略
2.1 严格审查环境现状监测机构的资质和能力
由于大部分环境现状监测项目都是委托给相关机构进行监测,所以为了进一步确保监测结果的真实性,首先要对环境现场监测机构进行资质认定,确认监测机构是否依法成立,是否具备相应的监测资质,这样才能在承接环评现状监测时,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然后,严格审查监测机构是否具备相应的监测能力,确保在后期环境现状监测时能够根据相关要求进行监测,并确认监测人员是否持有证书,只有持有证书的人才能承担相应的监测任务[6]。另外,在审批时,应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且具备项目环保审批权,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也可以对环境现场监测机构进行复查,确认监测机构的资质和能力。
2.2 科学制定监测方案
在建设项目环评中,制定环境现状监测方案的主体单位是环评单位,所以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必须根据环评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先从收集资料开始,根据不同评价等级确认评价范围,然后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分析结果,同样确定污染因子,最后进行实地勘察,再制定监测方案。另外,环评单位有权对监测方案提出自己的意见,要与监测部门沟通交流,这样才能有效保障监测方案的完整性,促使监测方案更加科学、完善[7]。在确认监测频次、点位和因子时,必须要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环评导则等相关内容和要求进行,从而进一步保障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为项目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发挥环评的作用和价值。
2.3 严格规范监测行为
在环评现状监测中,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担任着监管职责,尤其是对环境监测机构所承接的环评现状监测业务。除了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监管外,监测机构还应积极主动向环评审批管理机构报备具体的监测内容和事件,只有通过环评审批管理部门的质量控制考核,环评监测机构才能根据监测方案开展环评监测业务。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环境现状监测进行抽查,或者利用GPS 定位系统实现实时监督,确保每一项监测内容都能根据相关要求进行,从而大幅提升环评现状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4 加强现场质控和数据审核
在环评现状监测中,环境监测机构起着重要作用,对监测结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环境监测机构的责任意识,加强质量控制,尤其是实验室分析,只有对每一项监测内容都进行质量控制,才能大幅度提升监测结果的质量。现场采样收集需要根据国家规定的相关要求,对样品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监督监测人员是否按照标准和规范间样品采集,防止因监测人员的失误而影响到监测结果[8]。另外监测任务完成后,还需要对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可比性、准确性进行复查。环保报告会上,由该方面的专家对环保报告进行评审,确认监测内容是否科学,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2.5 建立环境监测信誉评估体系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以及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促使监测行业向市场化方向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大小不一的监测机构,甚至在国内市场上出现国外监测机构,导致环评现状监测机构竞争激烈。但是市场上的监测机构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仪器设备、实验条件,以及监测机构的信誉度和服务质量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当下必须建立环境监测信誉评估体系,有效规范监测市场。针对部分具有高信誉度和服务质量优秀的监测机构,应在区域内或者是全国范围内积极宣扬表彰,针对部分信誉度低、监测质量不高的监测机构,公开通报,拉入黑名单,严重情况下,关闭监测机构,从而实现净化监测行业的目的。
2.6 加强监测人员综合素质教育
监测人员是环评现状监测的主要参与人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监测结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提高监测人员综合素质是提升环评现状监测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更是做好现状监测的前提条件。以教育的方式开展,首先可以让监测人员充分意识到环评现状监测的重要性,然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由于环评现场监测是一项自觉性工作,只有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仍能根据相关要求做好环境监测工作。
3 结语
总之,在建设项目环评中,环境现状监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监测结果对整个项目的实施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环境现状监测问题,尤其是监测机构的资质和能力、监测方案、监测监管、监测质量考核、监测人员素质等问题,只有环境监测机构、环评单位、评估机构、环保行政部门共同努力,才能提高环境现状监测质量,为建设项目环评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