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住区绿色改造业主多层次决策协调机制理论研究综述
2020-12-20魏永成郭汉丁王文强刘美辰
魏永成,郭汉丁,王文强,祁 刚,刘美辰
(天津城建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既有住区绿色改造是改善既有住宅建筑功能性能、减少住宅能源资源消耗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住区环境品质、完善区域基础设施配套的有效途径。其对我国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既有住区绿色改造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市场多主体的协同决策,住区业主作为市场核心主体之一,其形成有效的一致性决策是推动既有住区绿色改造市场发展的前提基础。至今,我国仅开展了基于政府一元决策主导的单项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只解决了建筑的节能问题,距离绿色建筑与绿色社区的目标相差甚远,不仅改造市场运行乏力,而且实施效果欠佳。其根源在于业主群体间有效决策共识形成困难,利益协调复杂。因此,基于协调住区业主群体认知与利益关系对业主间一致性有效决策形成的根本性作用,探讨既有住区绿色改造业主多层次决策协调机制,对于推动既有住区绿色改造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既有住区绿色改造研究主要聚焦于单体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模式,针对住区整体的绿色化改造市场运行研究尚属鲜见,以提升业主群体决策协调性为导向,将业主决策过程层次化的研究更是少见。而既有住区绿色改造业主行为分析有赖于既有住区绿色改造市场运行模式,业主多层次决策协调机制研究也离不开决策理论的支撑与指导。同时,考虑到单体建筑节能改造是既有住区绿色改造的核心内容之一,两者市场运行过程与模式高度相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研究成果可供借鉴。因此,文章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理论与决策理论两个方面梳理国内外研究动态,在此基础上,结合既有住区绿色改造实际,论证既有住区绿色改造业主决策市场作用与决策协调机制研究的特殊性,揭示既有住区绿色改造业主多层次决策研究的必要性,探讨既有住区绿色改造业主多层次决策协调方法,以期基于合理协调业主群体冲突形成群体改造共识,进而推动我国既有住区绿色改造市场有序发展。
1 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关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研究,近期主要集中在激励机制、能效标识、风险共担、方案评价等四个方面。
1.1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激励机制研究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的外部性与效益滞后性等严重制约业主改造的积极性,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提升业主改造能动性的关键。Amoruso等[1]在评估挪威和德国住宅节能政策的基础上得出,市场的正外部性问题是既有住宅节能改造市场发展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政府应充分了解特定业主群体的需求,从而制定多元化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以涵盖多样化的业主群体。Vringer等[2]在对荷兰节能政策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发现,荷兰现行的节能政策对建筑物能耗量的限制很难实现2020年能耗目标,基于此提出政府应根据住宅能耗量征收能源税的政策改革建议,以激励业主自发进行节能改造。Weiss等[3]认为德国现有政策的落实情况对激励单户住宅业主进行节能改造收效甚微,业主进行改造的积极性依旧低迷,提出“政府监管+经济激励”的组合机制是激励独立住宅业主进行节能改造的有效途径。Bichard等[5]在对英国西北部Timperley镇某住宅小区居民行为策略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得出,在进行节能改造决策过程中的关键时刻为业主提供有效的信息及针对性的激励手段可以提高住宅业主节能改造决策的有效性。
1.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能效标识制度研究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信息不对称性严重阻碍市场健康发展,能效标识制度是实现主体信息共享、推动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途径。Muresan等[5]在对罗马尼亚住宅节能改造市场进行SWOT(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行能效标识制度可以提高既有建筑节能效率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Olaussen等[7]基于挪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研究数据指出,能源效益证书是为节能改造相关利益主体提供建筑物能效信息的关键媒介,可以有效增强各主体之间的信任度,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Visscher等[8]指出欧洲建筑物能效指令是各成员国推动和发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的重要力量,是增强改造市场透明度、削弱改造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有效手段。Palme M等[8]在分析能效标识制度实施较为成功的部分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在能效标识认证过程中结合软件动态仿真技术是推进能效信息集成共享、弱化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有效措施。
1.3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主体风险共担研究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的健康发展必然要求各主体之间合理共担风险。Garbuzova-Schlifter等[9]指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中财务风险与技术风险由业主与节能服务公司共同承担,但是由于业主受其专业知识限制对项目风险识别不清,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双方合作,因此主体之间合理的分担项目风险至关重要。Shonder[10]基于对欧洲多个国家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现状及发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既改项目的风险因素,提出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完善市场主体风险共担机制。Khazaeni等[11]指出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风险分配不均衡会导致改造项目成本增加,并会进一步影响到各方之间整体关系,基于此建立一种综合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法与模糊逻辑定性法来评估项目风险分担的自适应决策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为各相关利益主体提供最合理的风险分担方案。
1.4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方案评价研究
对改造方案的可行性、能效性、经济性的合理评价可以提高业主决策质量,支持业主选择最优改造方案,进而实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可持续发展。Campos等[12]通过软件工具收集建筑物现有能源消耗数据和预测未来建筑物的能耗量,建立与节能改造方案相关的能耗模型((Error Correction Model,ECM),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几种技术方案的能效影响进行评估,并充分考虑业主的决策标准,旨在支持业主选择节能改造最佳决策方案。Medineckiené等[13]利用E-norm能耗计量软件对住宅能耗进行分析,采用简单加性加权法(Weighted Method of Simple Additivity,SAW)、乘积指数加权法(Multiplicative Exponent Weighting,MEW)和复杂比例评价法(Complex Proportional Assessment,COPRAS)研究了业主对节能改造措施的多目标决策,为业主选择较高节能量和较短投资回收期的改造方案提供决策依据。Mikuĉioniené等[14]采用决策树方法评估节能改造措施的可靠性,界定和分析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五个指标,包括能效、环境影响、经济合理性、舒适度和生命周期的持续时间,在泛化决策树下形成顺序优先级和分布,为业主选择最优节能改造方案提供决策工具。
2 国外决策理论研究综述
决策理论是将各种学科综合运用于管理决策问题的理论体系,国外学者对决策理论研究开展较早,经过长期研究逐渐形成了以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在群体决策方法及决策过程研究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2.1 群体决策方法研究
有效的群体决策方法有利于集中众人智慧,集成各类信息,是实现决策民主化的重要途径。在决策者达成群体一致性研究方面,Moreno-Jiménez[15],Aguarón[16]等都运用了“一致性共识矩阵”,前者基于此提出应使用层次分析法解决群体一致性决策问题;后者对前者理论进行了发展,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群体决策模型(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Gray Decision-Making,AHP-GDM)”。在解决决策者信息模糊性问题方面,Nazari-Shirkouhi等[17]提出了一种结构化方法,并通过实证问题进行了评估,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López等[18]建立了 moviQuest模型,帮助决策群体达成共识 。在针对大型群体决策研究方面,Liu等[19]运用标识符集预先对决策个体进行评估,再计算各预选方案的优势度,最终使用PROMETHEE Ⅱ方法将各备选方案排名,以解决大规模群体决策的多方案问题;Palomares等[20]基于模糊聚类法并与可视化工具相结合,建立了优化大规模群体决策协商方式的决策模型。
2.2 决策过程研究
决策有效性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科学的决策过程,对决策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决策质量。在决策过程分析方面,Malakooti[21]将决策过程分为信息处理、替代生成、替代评估和决议,并对各个维度做进一步划分,分别为具体和抽象、自适应和构造、稳健和大胆、结构化和灵活性。Herrera-Viedma等[22]将决策过程分为共识过程和选择过程;共识过程实质为专家之间对决策方案达成共识,选择过程在于对各决策备选方案的最佳选择。在决策过程的信息交流研究中,Pérez等[23]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构建了一个整合专家意见及分析专家意见相互影响作用的决策模式,预估决策过程的演变和决策结果。Li[24]以决策绩效为评价指标,探究计算机模拟决策者交流过程与现实中决策者面对面交流过程之间的差异。
3 国内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初多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方案研究为主,在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聚焦至市场运行理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理论研究主要涉及激励政策、收益分配、信息公开和主体行为等四方面。
3.1 基于外部性的激励政策研究
合理有效的激励政策是削弱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推动市场良性发展的前提基础。国内学者对激励政策的研究主要在税收激励和经济激励两方面开展。在节能改造税收激励方面,吴庆慧[25]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直观地论证了合理的税收政策是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的重要激励措施,并通过对比发达国家节能改造税收政策指出我国现有政策的不足,提出了适合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王伟伟[26]认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的正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现行标准无法充分调动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税收法律制度在减少外部性影响以及优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资源配置进而推动市场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并提出应针对开发商、建筑需求者、建材经营者分别制定财税激励措施。在节能改造经济激励方面,马兴能等[27]基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业主进化博弈模型,提出激励政策强度正向影响节能改造主体收益,政府应加大经济激励政策力度以减轻外部性对节能改造的影响;朱茹琳[28]基于进化博弈模型及委托-代理经济激励模型,探究了在参与性约束等约束条件下,ESCO(Energy Service Company)努力水平在可被政府观测到和不可被政府观测到时的最优激励力度。
3.2 基于EPC模式的收益分配研究
构建科学的收益分配方案是保障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主体收益、促进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模式顺利开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曾芝红等[29]基于综合评价理论,运用AHP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下的利益分配模型,并在实际工程中验证了其可操作性。刘晓君等[30]基于合作博弈理论,构建EPC模式下非市政集中供暖住区收益分配模型,并使用三种不同方法进行求解,结果表明简化的MCRS(Minimum Costs-Remaining Savings)法和Shapley值法可以较好保证业主收益。尚天成等[31]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构建节能量保证型EPC模式下收益分配模型,并用Shapley值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益相关者组成合作联盟可以使综合节能效益和各主体节能收益都达到最大值。张文杰等[32]基于对节能量分享型EPC模式下超额节能收益分配问题的分析,构建“委托-代理”模型,研究发现ESCO进行风险规避时的最优期望节能收益受其规避程度、努力成本系数和收益期望方差的影响。
3.3 基于信息公开的市场发展研究
有效的信息公开策略是消除市场负面影响、解决既改市场失灵现象、推动市场健康发展的基本渠道。胡上华[33]、谭妮英[34]针对信息不对称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EPC模式融资障碍问题,建立业主、ESCO、银行三方融资策略博弈模型,提出关系型融资可以有效促进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公开,推进市场发展。刘继仁等[35]指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会增加信息传递成本和业主信息搜寻成本,提出能效标识可以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从而提升业主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孙鹏程等[36]针对节能建筑市场开发商与需求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出政府应建立节能建筑能效标识制度解决市场失灵现象。续振艳等[37,38]等针对节能改造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对比发达国家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信息甄别与信息传递是解决我国节能改造市场负面影响、促进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法。
3.4 基于博弈策略的主体行为研究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主体行为博弈是探究主体行为选择、实现主体利益均衡的重要依据。曹如月等[39]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建立ESCO与业主的博弈模型,剖析因素对实施路径的影响作用,提出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有序运行的政策建议。伍红民等[40]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业主、ESCO与政府的三方博弈模型,提出政府应采取多种激励措施调动业主与ESCO的改造积极性。魏兴等[41]基于政府与ESCO的博弈模型,揭示了政府强制监管与激励政策对市场发展的重要意义。王星等[42]基于复制动态的ESCO与业主演化博弈分析,探讨各参数对博弈双方进化稳定策略的影响程度,进而从政府、ESCO与业主三方视角分别提出促进市场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刘晓君等[43]基于进化稳定策略,构建EPC模式下业主与ESCO的动态进化博弈模型,探究业主与ESCO的行为选择,并提出实施建议。
4 国内决策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业主决策领域的研究尚属少见,有关决策学的理论研究可以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业主决策研究提供借鉴,近期研究概况主要在决策机制、决策方法,以及决策模型等三个方面开展。
4.1 基于公众参与的决策机制研究
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有赖于公众参与,公众参与的决策机制是提高决策质量、提升决策水平的基础。刘垚等[44]基于政府一元决策下广州市恩宁路旧城更新项目中遇到的挑战,揭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决策模式的必要性,提出从一元决策到多方参与决策的转变应建立完善的多目标决策机制。秦天宝[45]基于风险社会下环境风险的特性,分析环境风险项目决策机制的关键点及应当处理好的关系,提出完善环境风险项目决策机制应保证公众的全程参与。邓桂兰等[46]基于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决策机制存在的缺陷,提出应健全政策公开、公众发声、政府回应等措施完善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决策机制。许燕杰[47]基于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制度不完善的现状,从理论角度梳理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法制依据,提出健全法制建设、建立公众参与决策制度与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等三方面制度完善的建议。
4.2 决策方法研究
合理可行的决策方法是保证决策者的创造性、确保决策交互过程的有效性、提高决策方案科学性的关键。任嵘嵘等[48]基于决策者所属领域对决策者评价数据进行分组,并通过数据拟合、权重计算及集结各组分布得到优势度判断矩阵,再利用PROMETHEE Ⅱ思想开展决策,最后基于案例分析验证了基于公众评价的大群体决策方法的可行性与优越性。杜元伟等[49]通过构建柔性知识矩阵提取决策专家的主观推测信息,并将延迟判断、独立思考等头脑风暴法原则引入使知识矩阵转化为BPA函数的主观证据提取模型中,构建了基于头脑风暴原则的主观证据融合决策方法,并以案例验证分析了该决策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吴志彬等[50]通过假设个体偏好集结为群体偏好,以群体偏好作为群体决策基础,在采用算法加权集和几何加权集两种结算子的条件下分别设计共识达成算法,并通过某市图书馆空调安装方案验证了这两种基于个体偏好集结的多属性群决策共识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4.3 决策模型研究
运用数学工具建立各决策要素之间的关系模型是简化决策问题、为决策者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重要手段。高艺等[51]以决策成本最低化、风险最小化与社会稳定化为目标,构建大型项目决策多目标下的公众参与决策模型,为决策者选择合适的公众参与决策模式提供参考。赵黎明等[52]在分析碳交易和碳税并存政策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总体计划与控制的上层决策者)与企业(享有自主决策权的下层决策者)的二层规划决策模型,为实现有效碳减排决策提供支持工具。刘红[53]在继承托马斯公众参与有效决策模型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建立了与公共决策过程相契合的、以参与范围、形式、程度、保障与参与效果评估为核心的公共决策参与模型。简彩云[54]基于动态规划理论,在房地产投资决策中引入动态变量,构建非线性投资决策模型,为决策者进行投资决策分析提供有效参考。
5 既有住区绿色改造业主决策市场作用与决策协调特殊性分析
既有住区绿色改造旨在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住区品性的系统提升,是既有住区多业主、多层次、多环节科学决策的结果。对比分析上述国内外文献研究并结合我国既有住区实际可知,在既有住区绿色改造市场运行主体协同决策过程中,住区业主区别于单体建筑业主,具有决策过程层次性与群体决策协调复杂性的独特内在规律。住区产权归属多样性、绿色改造整体性、业主利益诉求差异性等特征交互影响,都会波及既有住区绿色改造业主多层次决策协调机制研究的复杂性。
5.1 既有住宅建筑与公共区域产权归属复杂性制约业主绿色改造决策意愿形成
既有住区绿色改造面向对象多为年久失修、亟需改造的老旧小区,不同于现有商品住宅小区产权的高度私有化,房改制度实施之后的老旧小区产权形式多样,归属复杂。商品房、回迁房、房改房、经济适用房等形式并存[55],个人、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所有权归属多元化。很多住区甚至产生不同住宅楼之间及同一住宅楼不同住户之间产权归属差异化的现象。就住区公共区域而言,亦是如此,由于房改制度的不彻底性,公共区域产权结构模糊,公有、私有、公私共有的产权归属同时存在。多元化的住区产权结构导致既有住区绿色改造受益主体多样,且改造收益在主体间比例分配较为困难,费用分摊更为复杂。制约了既有住区绿色化综合改造业主多层次决策意愿的形成,既有住区绿色改造实施举步维艰。
5.2 绿色改造整体性与业主利益诉求多样性导致决策过程的层次性与决策协调的困难性
既有住区绿色改造既包括既有住宅建筑绿色改造所带来的建筑品性提升,也包括对公共区域设施配套、交通便利与环境品质等的综合考量,改造内容的整体性必然要求业主群体决策的多层次性。一方面,就既有住宅建筑绿色改造而言,业主年龄、性别、职业、知识背景、家庭环境、经济条件、消费习惯、个体意识等都存在差异,导致绿色改造的利益诉求趋于多样,同一住宅楼业主难以达成一致性的既有住宅绿色改造决策。另一方面,既有住区中各栋住宅楼建成时间可能不同、方位各异,同一住宅中各住户楼层、位置、朝向存在差异,住区公共区域(交通、配套设施等)为业主提供的便利性迥异,业主对公共区域的使用状况互异,致使各个住宅楼之间统一的既有住区绿色改造决策协调更为困难。
6 结 论
既有住区绿色改造是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手段,推动既有住区绿色改造有序发展必然要求住区业主群体间形成有效的绿色改造决策。
纵观国内外市场运行理论研究动态,主要包括风险共担、激励机制、方案评价、收益分配、信息公开和主体行为等方面,从内容上,多局限于单体建筑节能改造,从关系上,多把业主看作为不考虑群体复杂性的独立主体。基于住区综合治理理念,兼顾区域环境设施完善与“四节一环保”绿色改造提升双重功能,考虑业主群体内部形成改造共识以推动既有住区绿色改造市场运行的研究较为缺乏。
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主要聚焦于决策方法、决策过程、决策机制及决策模型,多是以社会效益为导向,探索决策主体的偏好集结、方案选择与过程优化等。综合考虑社会总体收益与主体经济环境效益,兼顾群体决策复杂层次结构,开展以协调群体决策认知与利益关系为出发点的群体多层次复杂决策协调方法与决策行为协调路径是值得深化研究的新方向。
因此,以既有住区绿色改造市场运行有效性及业主群体多层次决策协调性为导向,综合考虑住区产权归属多样性、绿色改造整体性、业主利益诉求差异性等特性,从梳理既有住区绿色改造业主多层次决策协调机制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入手,解析既有住区绿色改造业主多层次决策行为特征与利益诉求,探索既有住区绿色改造业主多层次决策行为协调影响机理,剖析既有住区绿色改造业主多层次决策协调方法与流程,形成既有住区绿色改造业主多层次决策协调机制的理论体系,以期基于多层次业主群体形成一致性改造决策来推动我国既有住区绿色改造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