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好中国故事
2020-12-20董碧茹
洪 涛, 董碧茹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一、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
(一)讲好中国故事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不仅仅是我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3]立德树人就是要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格等,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3]而高校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要阵地。
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吸引力,提升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承担着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的责任。而新时代“00后”大学生受成长环境和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与“90后”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他们与网络的大众化过程共同成长,多元文化的影响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渴望有吸引力的课堂,排斥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说教。面对这一现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就不仅要考虑课程的总体布局,还要贴近学生的真实需求。故事可以将人物和场景联系起来,具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就常常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故事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更“接地气”,而将讲故事这样一种叙事化、情景化的教学方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就会得到与单纯的抽象理论授课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事实上,讲好中国故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本身就具有内在的契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和一些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等,其实都是理论化的“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包罗万象、浩如烟海,从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传统故事到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革命故事以及砥砺奋进、顽强拼搏的改革故事,都蕴含着中国人民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价值理念。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将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更大众化、亲民化,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将有价值的中国故事融入课堂,精心讲述故事情节,凝练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中国精神,让大学生看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不仅能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课堂的抬头率,更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中国的制度、理论和文化,认同中国的发展道路,有效应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不良思潮对大学生的冲击。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抓手,巩固好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落实高校铸魂育人的根本目的。
(二)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契机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思想、情感和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4](P19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的“00后”大学生未来将会全程参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而要负担起这一历史使命,不光要有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坚定的爱国之心。“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对新时代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5]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要做到热爱祖国、忠于祖国,这不仅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础需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首先,讲好中国故事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大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形成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力量。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瞬息万变。从内部环境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中国的发展奇迹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也受到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的诋毁,各种敌视和丑化中国的言行愈演愈烈。大学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又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国形象的代表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讲好中国故事,既有利于抵制“普世思想”和“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又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使大学生有底气、有自信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改变中国现阶段宣传思想工作“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让世界看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中国海纳百川的胸怀,继承中华民族睦邻友好、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做中外友好交流的使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论是深厚底蕴的古代中国还是屈辱抗争的近代中国亦或是改革创新的现代中国,都拥有数不胜数的中国故事;不论是上古时代的神话故事还是革命年代的英雄故事或者平凡年代的素人故事,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素材。这些富有中国元素的故事都蕴涵着浓浓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脊梁,让大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带来直抵内心、发人深省的力量,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也为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由式(12)可以看出,不同的虚拟电阻对应不同的线路电阻。本文结合各DG单元输出的电流和线路电阻值,采用一致性算法[13],自适应调节虚拟阻抗。
(三)讲好中国故事是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必然选择
2016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原来的“三个自信”拓展为“四个自信”, 即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坚定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并且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和判断能力,容易成为西方不良思潮的渗透对象,加之网络平台信息传播速度快、获取方式便捷,使得大学生们更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想的侵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
道路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的自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讲述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期间无数仁人志士寻求救国道路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不懈探索正确道路的故事、从照搬照抄苏联经验到“以苏为鉴”的故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辉煌成就的故事等,向同学们讲清楚中国道路是取得中国奇迹的密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6],使同学们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自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讲清楚中国独特的理论体系,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指要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代表人民利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好中国古代丰富的治国故事、从改良主义到民主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故事,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在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从实践出发,用一个个故事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威力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文化是最深层次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清楚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家国情怀、尊老爱幼等优秀文化,讲清楚全民抗战中显现的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等革命文化,讲清楚航天精神、女排精神以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引起大学生共鸣,唤起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总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用鲜活的实际向大学生阐释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这三个问题。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背景下,高校积极将“四个自信”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二、讲好哪些中国故事
明确了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接下来就需要弄清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讲好哪些中国故事。只有选取正确的、有价值的故事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故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育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介绍中国,既要介绍特色的中国,也要介绍全面的中国;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7]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重点讲好传统故事、红色故事和改革故事。
(一)一脉相承,讲好传统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头和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支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讲好传统故事,既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底蕴,强化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首先,讲好传统道德理念故事。例如:“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的利益观;“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知行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道德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理想观。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能使大学生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讲好爱国故事,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不乏满怀爱国热情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故事有助于唤起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爱国故事,都体现着浓厚的爱国情怀。最后,要讲好传统节日故事,中国的传统节日背后大多都与向往美好生活的神话故事和真实的历史故事有关,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重阳节等等,这些传统佳节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崇高品质的追求。经过几千年岁月的洗礼,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依然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而通过讲好这些传统故事,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能优化课程结构,而且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传统故事要注意将传统故事与现实社会有机融合,在现代化语境下讲解传统故事要处理好传统故事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处理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问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警惕“复古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
(二)不忘初心,讲好红色故事
红色故事不仅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它包括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解放和自由而形成的革命文化、凝结的革命精神,也包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等。红色故事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能够使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远大抱负、提升意志品格,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红色故事,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正确导向,也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注入了“红色引擎”。
红色故事内容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红色故事主要是要讲好“人、物、事、魂”四方面的故事,缺一不可。“人”是指在历次革命战争中产生的仁人志士和革命烈士,既包括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普通的革命群众。例如:董存瑞、邱少云、刘胡兰、黄继光等。“物”是指革命战争遗址和纪念馆、历史人物故居以及革命战士生前所用之物。例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事”是指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或一些有影响力的革命英雄事迹。例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西安事变等。“魂”是指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气节。例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首先,要深入挖掘革命先辈为革命理想不懈奋斗的历史故事,抓住贯穿整个革命进程的理想信念。旧时的中国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中国共产党前仆后继,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伟大的斗争,挽民族于危亡,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彻底扭转了近代中国不断衰落的命运,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大学生直观和清晰地懂得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其次,要凸显故事背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甘愿付出,为了民族的解放和自由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要讲清楚革命精神的思想内涵、历史价值和时代意蕴,从而激励大学生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一个个红色故事,串联出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使大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好红色故事,不能只注重故事情节的描述而忽略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既要从宏观角度讲好红色故事的前因后果,反映事物的全貌,又要从微观角度分析红色故事背后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红色故事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革命的道理,使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服务。
(三)与时俱进,讲好改革故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中国人民自此走向了富起来的康庄大道。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可以有力回应当下各种声音,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大学生凝魂聚气、勠力同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捍卫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好改革故事,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讲述。首先,要从宏观层面讲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变化和对改革开放进程有重要影响的大事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面对20世纪末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依然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刷新人类经济史上的伟大奇迹。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经济总量从新中国成立初的600多亿元到2019年逼近100万亿元,人均GDP从119元增长到2019年的1万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9]从“一穷二白”到“中国奇迹”,从“洋火洋钉”到“中国制造”,中国的发展成就让世人惊叹。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1982年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开放沿海14个城市、1987年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2014年启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目标,这些都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其次,要从微观层面讲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小细节和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除了宏观层面的经济数据可以展现出中国经济的腾飞外,各个领域取得的一些细节性成果也可以体现出中国的日益昌盛,例如:载人航天、深海探测等科技成果,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等建设工程,高铁、电商、移动支付、共享经济、5G等引领世界潮流。泱泱大国在各个方面都焕发出新的活力、呈现出新的光彩。立足小人物讲述改革故事,更能贴近生活,反映客观现实。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问题,通过讲述小人物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演变来“以小见大”,反映中国改革以来的巨大变化,也同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改革故事要注意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既要讲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和机遇,也要讲当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现阶段,我国经济基本面还是稳中向好、总趋势依然强劲有力、竞争力仍优势明显,但是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还是不应该掉以轻心,要保持战略定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强大引擎,确保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二是既要讲物质方面的提升,也要讲精神层面的收获。改革开放的路上,不仅获得了物质上的极大提升,也收获了许多有价值的时代精神。例如:敢于啃硬骨头的实干精神,敢为人先、大胆试验的开拓精神等。
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改革故事,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定道路蹄疾步稳。
三、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与“讲好中国故事”虽然只有两字之差,意思却大不相同。“中国故事”侧重的是故事的内容,而“讲好中国故事”则强调“讲好”这个动作。只有落实了这个动作,才能真正发挥中国故事的价值。
(一)坚定政治立场,慎选故事,深挖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在于教师。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扛责上肩,坚定政治立场,提升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决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六点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P212)。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政治立场,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从时代和社会的现实中汲取营养。只有这样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楚、讲透彻,培养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生,使学生将个人利益与社会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思维方式,要有国际视野。要做到率先垂范、言行一致,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剖析问题本质、明辨是非的能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一面教育旗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选取故事时应该遵循慎选故事、深挖价值这两个原则。首先,要在确保故事真实性的基础上侧重相关性。真实性可以确保故事经得起推敲和考证,而相关性指的是选取的故事一定要体现中国的历史进程,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要彰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只有故事的内容和主题与各学科的特点与主旨相结合,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可以讲中国古代哲学典故、近代社会主义发展故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可以讲红色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社会主义建设的故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讲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故事、抵御外敌的故事、救亡图存的故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可以讲革命英雄的故事、道德模范的故事等等。其次,要深入挖掘故事的价值,要以服务国家宣传思想工作为重点、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进行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国家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塑造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展现中国近年来的发展成就,有效回应别有用心者对中国的抹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部分大学生受不良思想影响,已经开始表现出轻视中国、崇尚西方的价值观念。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课要直面问题,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国和评价中国,正确看待外部世界。利用讲故事这种生动的形式,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准则传播好,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和核心要义,以这种独具吸引力的方式,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引导大学生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8]。
(二)提升教学艺术,引起共鸣,入脑入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讲好中国故事除了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外,还需要提升教学能力、优化教学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故事“活起来”和“火起来”,充分发挥中国故事的育人价值。
首先,要克服重讲述而非讲好的错误倾向。讲好中国故事不是单纯地将故事复述给学生,而是要运用叙述技巧和语言策略把故事讲活、讲精,把故事中蕴含的知识、理念、精神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讲清、讲透。一是要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和讲故事的艺术技巧。语言是故事的载体,思政课教师要大量阅读,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摆脱纯理论的、生硬的文本式和说教式语言;要对所讲的故事充分地熟悉和理解,运用表述能力把故事用口语化、接地气的话语表达出来。可以多用一些学生们熟悉的、接近学生心理特点的网络热词,例如“打call”、点赞、“××千万条,××第一条”等。二是要借助语气语调、肢体动作、表演艺术等辅助手段,结合声音的变化、情绪的感染、情景的模拟将故事信息更多更好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练习提升自己的表演技巧和综合运用辅助手段讲故事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抬头率,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所讲知识的记忆。
其次,避免简单说教,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很多人对于思政课的传统印象就是枯燥乏味的灌输。但是现今高校思政课面对的主体是青春洋溢的“00后”大学生,单纯的说教已经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这一情况,一方面,高校思政课老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不能原原本本、从头到尾地讲出故事的内容和背后包含的思想、精神,而是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而不是感觉在“被灌输”。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自主搜集资料、整理故事内容、互相讨论,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主动运用情感思维模式提升教学效果。找到故事背后的“情感支点”,以情感人,以情明理,将故事中的情与理有机融合,从而升华为深入人心、发人深省的力量,发挥中国故事育人功能的最大功效。
最后,讲好中国故事要注重结合当前社会的时事热点问题。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理论品格;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研究的能力。
不过也要注意避免只注重贴近生活而忽略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情况,在选取故事时要把握相关性。例如,当前我们正在经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全国上下进入紧急状态。面对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要求,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发掘疫情防控中的育人元素,结合学科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及时把国家关于疫情防控的精神与部署融入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开展“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专题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可以结合疫情防控中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以及中国共产党在疫情防控期间展现出来的使命担当;“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可以通过对抗疫中感人事迹和生动故事的专题讲述,讲好人生价值观、崇高理想信念等内容。利用好疫情防控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把疫情对教学的挑战转化为教学创新的契机。
(三)依托全新技术,创新形式,拓宽载体
在2019年3月16日出版的第六期《求是》杂志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文章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10](P4)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积极适应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机遇期,利用全媒体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全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创新了传播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容易使学生产生“被灌输”的感受。网络媒体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载体,不仅可以展示出中国故事的直观性,而且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舆情监测等新技术,既可以营造出更生动的场景、更丰满的人物,也可以实施个性化教育,实现由“漫灌”到“滴灌”的飞跃。例如,利用VR(虚拟现实)、AR (增强现实)等技术,可以使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达到可体验、可交流的效果。而通过新技术,故事讲述者可以及时、便捷地了解受众的心理,通过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利用各个媒体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组织网络话题讨论、制作抖音小视频等活动让同学们自己讲述身边的中国故事,也可以通过微博或微信公众号搜集学生的反馈。利用校园网、易班平台、校园微博和公众号等校园网络媒体集中性、延续性的特点,整合校园媒体资源,借助校园媒体的定位和风格,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与形式,深入挖掘校园媒体的潜力,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媒体协同育人的机制。总之,全媒体技术可以贯穿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资源收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效果反馈的全过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传统的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
全媒体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不断变化,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了“学习通”“学堂在线”等新型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学习时间和地点相对自由,学生可以在家中登录学习,也可以对课程进行多次回放,弥补了传统课堂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形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针对课程定位及教学目标设计网络课程,包括课程时间、课程大纲和教学讲义等内容,拓宽讲好中国故事的平台和手段。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按照“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中国教育仿佛一夜之间进入全面网络授课时代,“钉钉”“QQ课堂”“腾讯会议”等线上直播平台,为亿万学生居家学习提供服务,取得了积极成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断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改革创新,将疫情防控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作为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中,讲好中国抗击疫情的故事,引导大学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2020年3月9日下午,全国大学生同时在“云端”相遇,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课,这堂由教育部社科司与人民网联合组织,通过人民智云、咪咕视频等APP和学习大国公众号共同直播的思政大课,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将教学优势转化为支持疫情防控强大力量的最好案例。
当前,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态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快实现媒体融合的创新发展,搭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利用媒体融合一体化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使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