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土家织锦艺术传承与保护研究
——评《湘西土家族织锦技艺》

2020-12-20陆垚

毛纺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织锦土家土家族

土家织锦,其意为土家打花。土家语把花叫“卡普”。织锦、打花,土家语叫“卡普拓”,后因这种织锦多用于做被面,土家语把被子叫“西兰”,这种用土家织锦做成的被面便叫“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由于“土花铺盖”是土家织锦中最典型的用品,也为了方便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西兰卡普”慢慢也就成了土家织锦的代名词。湘西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人聪慧的象征,广泛用于被面、床罩、窗帘、桌布、椅垫、包袱、艺术壁挂、锦袋等,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素而夸张,写实与抽象结合,极富生活气息。其图案有以土家历史为题材的,如四凤抬印、土王五颗印之类;有以生活风习为题材的,如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福禄寿喜、鲤跃龙门、五子登科、鸳鸯戏水、野鹿含梅、老鼠娶亲等;也有以动物植物为题材的,如猴儿花、虎头花、猫脚迹花、狗牙齿花、玫瑰花、菊花、月月红等。

湘西土家织锦已经成为湘西土家族文化的厚重载体。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湘西土家族织锦技艺就像其他传统工艺一样陷入生存危机。根据龙山县政府官网WWW.XXLS.GOV.CN公布的数据,湘西土家织锦的主要流布区——湘西自治州龙山县从事织造的人越来越少,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目前县内从事织花的有162人,其中专事织花的45人,占28%,兼事织花的116人,占72%。县内1 226人织花人群中有658人外出打工,占54%;其中从事织锦织造的少,改做他行的多。在658人中仅有53人专门从事织造,仅占8%,均外流到湖北来凤、恩施、武汉、长阳、重庆酉阳、秀山、深圳、张家界等地从事织造工作。目前,从事织花的土家族妇女年龄均在30岁以上,20岁以下的土家少女基本不会织花。因此,如何走出困境,传承、发扬湘西土家族织锦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历史性难题。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的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湘西土家族织锦技艺》,由田明、张心平、田大年、黄青松编写,它从传承和保护湘西土家族织锦技艺的角度,全面介绍了湘西土家族织锦技艺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工艺特点、人文内涵等,并提出了传承和保护建议。该书系统展示了湘西土家族织锦艺术的独特魅力和重大历史价值,是研究湘西文化的重要窗口。全书共有8章。第一章是土家族织锦技艺流布区域,介绍了土家族织锦技艺流布的地区和当地的生态环境;第二章是土家织锦的历史渊源,介绍了湘西土家先民从原始纺织物到圈布、賨布、兰干细布、斑布、溪峒布、土锦,并最终演变为土家织锦的艰辛历程;第三章是土家织锦工艺,全面介绍了土家织锦原料、染料、织机、织造技艺等;第四章是土家织锦传统纹样构成及色彩,主要介绍了土家织锦的构成艺术和色彩特点;第五章是土家织锦的经典图纹的人文内涵,主要介绍了“台台花”和“扎土盖”这2种经典图纹背后的厚重文化基因;第六章是土家织锦技艺的传承,主要介绍龙山、永顺、保靖等地土家织锦技艺大师和主要传承谱系;第七章是土家织锦的社会特征和现代价值取向,主要介绍土家织锦的原生性、代表性、人文性等社会特征和文化艺术价值、民族民俗价值、传承利用价值等现代价值取向;第八章是土家织锦技艺的发展,主要介绍土家织锦的濒危状况和织锦技艺的保护。全书图文并茂,用生动的案例和科学的数据统计,对湘西土家族织锦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湘西土家族织锦技艺》一书指出,湘西土家织锦传承着浓厚的民俗特点,影响着土家人们的生活、生产及宗教信仰的方方面面。它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不仅只是一种生活用品和文化的载体和符号,更是生命的徜徉,是物与人的统一,显露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积淀,对传承和展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对于湘西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该书强调,要对坊间留存的改革开放前的土家织锦实物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对具有一定价值的实物进行登记,对具有代表性的实物,可以以适当价格购买并收藏。同时,要加大对湘西土家织锦传承人的保护,积极培养传承人,并在管理、税费等方面给予积极的优惠政策。

顺着该书提供的思路,笔者认为如何传承和保护湘西土家织锦艺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搭建专业化土家织锦研究、保护平台

土家族织锦研究、保护平台是整合现有资源,凝聚工作合力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政府、高校、民间机构、企业等各方面力量,组建专门的湘西土家织锦研究中心、实物陈列馆等研究、保护组织,集聚一批热爱湘西土家织锦、愿意投身湘西土家织锦保护和传承事业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湘西土家织锦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全面展示湘西土家织锦的魅力。具体而言,政府要拨付专项资金,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高校要加大学术、研究、人才等支持力度,通过课题申报、专业论坛、调查研究、学术沙龙等各项手段,在湘西织锦领域多出台具体成果;民间机构要号召湘西织锦工业技能人才积极投身平台建设,同时组织土家织锦捐赠公益活动等,为平台收集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土家织锦艺术精品;土家织锦企业要为平台建设提供实践基地,促进平台研发最新成果的转化。

二、不断强化湘西土家织锦的宣传力度

传统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式的销售观已经严重不适用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把“酒香”传到每个角落,通过“酒香”刺激消费者来“买酒”。湘西土家织锦虽然具有巨大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但是其尚处于“养在深山人未识”的阶段,覆盖地域较小,受众多以土家少数民族人群为主,没有得到大范围推广。因此,必须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新闻媒体,以及微博、微信、QQ等新兴自媒体,甚至可以发挥网红等民间力量,进行全方位宣传。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让大众认识到湘西土家织锦的美,接受土家织锦的风格,最好能够在社会上形成“湘西土家织锦热”。要通过宣传让更多的消费者认同土家织锦,进而达到扩展市场的目的。

三、注重工艺传承和创新的结合

湘西土家织锦广泛应用于当地土家人的日常生活,比如传统节日活动、结婚用品,以及日常用品,如桌布、椅垫、被褥等,但其民族特色的鲜明性与现代服装等产品的流行趋势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不加创新,机械式地将土家织锦元素运用在产品设计中,很难在市场上打开销路。有学者在研究土家织锦运用到服装中时发现,土家织锦服饰造型比较宽松,虽然舒适度较高,但不能完美的体现身体特点及曲线美;且图案纹样的运用大多集中在服饰的边缘位置,如领口、袖口、腰部、裙边或裤腿等处,使服装造型过于呆板老套,缺少新意。其建议,借鉴唐朝及日本比较盛行的宽袖,再配以高腰风格,从服装外形的变化上做设计,就能既充分展示土家织锦的美,又不至于重复单调和死板。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土家织锦要想从鸡窝飞上枝头成凤凰,必须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要在充分保留土家织锦原有的特色和优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全国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不同纺织艺术精华,同时,努力挖掘土家织锦的艺术和工艺特色,结合现代的工艺产品重新组合土家织锦中的元素,从而创造出既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又富有现代视觉语言特征的产品。如传承人黎承菊已经将土家织锦与皮革相结合,根据客户的要求定制产品,广泛应用于服装、皮鞋、围巾、抱枕、眼罩等不同产品领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捧。

四、大力推进土家织锦艺术职业教育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职业院校是职业技能传承发展的的重要平台。湘西土家织锦要充分发挥中专、技校等职业院校的作用,开设土家织锦专业,大力培育土家织锦艺术传承人才。也可通过开设土家织锦短期培训班、织锦兴趣班等短期培训班级或者邀请土家织锦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专家和工艺大师组织讲座,对有兴趣从事该领域工作的人员进行入门培训。要发挥学校文化传承作用,认真编写土家织锦教材,形成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体系。要充分借助当今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便利,扩大学员招收范围,灵活开展教学。可以尝试开设网上培训课程,并采取学分制,在线上培育传承人才。

五、主动迎接市场对土家织锦的淬炼

传统艺术要想在市场经济光芒照耀下免遭“见光死”的厄运,就必须要主动迎向市场,接受市场的评判,并在市场的无情淬炼下实现“涅槃重生”。湘西土家织锦作为传承千年的中国民俗文化瑰宝,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屹立不倒并不断进步,充分证明了其内在的价值和生命力。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湘西土家织锦技艺传承人要有充分的自信,要主动将其推向市场。要通过开发其在民俗文化旅游、居家装饰、服装生产等相关行业的潜力,接受消费者的选择,适时根据市场和消费者反映,修订融入策略,改进具体工艺。同时,要积极组织营销队伍,组织企业和加工户参加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及展销会,开阔眼界,寻找商机,拓展市场。

猜你喜欢

织锦土家土家族
瑶族织锦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土家族情歌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土家摔碗酒
织锦古韵(七绝)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土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