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分析

2020-12-20田凯利燕艳梁剑峰

河北农业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农民人才

田凯利,燕艳,梁剑峰

(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1 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1]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文化振兴离不开公共文化的振兴。建立健全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促进公共文化振兴的必经之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传播先进文化,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及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主要包括文化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队伍以及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内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能够有效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实施进程。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对乡村振兴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结合研究成果较少。严火其等[2]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吴理财等[3]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制度体系、基础设施、服务经费和人员保障机制、多元供给体系等。陈建[4]提出,乡村振兴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功能性失灵问题。欧阳雪梅[5]认为,乡村公共文化短缺,虽然颁布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但是发展仍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状态。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进行研究,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梳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保障。

2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地调研发现,仍然存在公共文化供给难以契合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农民主体性缺失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

2.1 公共文化供求对接不精准

文化服务供给是文化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供给侧的质量与数量是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结构性难题。目前公共文化供给难以契合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渠道主要是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农民自办。在实际供给服务过程中,政府承办的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往往较为粗放,不能提供全覆盖和精准化服务,存在文化产品的总量不足、单调雷同、农民选择余地小,文化服务的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社会力量和私人资本很少进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农民自办的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经费短缺、场地简陋、形式单调等问题。

2.2 农民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充分

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农民群体是乡村文化的持有者,是乡村文化得以传承的主要力量所在[6]。发挥农民主体性有助于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7]。农民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更应成为公共文化活动的主角,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当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农民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太充分的问题,乡村文化建设缺少有能力的带头人和组织者,文化人才短缺;专业技术人才和组织管理人才严重短缺,后继无人;农民不能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成为文化发展的旁观者。具体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

2.2.1 缺少乡村知识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空心村现象较为普遍,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文化消费动力不足,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薄弱。村支两委班子成员懂文化、懂艺术的人也较少,对村民的文化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示范带动作用。

2.2.2 乡镇文化站文化专干不专职 乡镇文化站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承担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但是文化站存在编制少、人员工资不高、待遇较低,文化专干身兼数职等问题,长年被动服从服务于乡镇调遣,不能有效发挥其文化传播作用。

2.2.3 乡村业余文艺团队建设存在困难 乡村业余文艺团队是乡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生力军,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乡村业余文艺团队发展中存在诸如团队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个性特色和品牌优势,资金难以保障,成员艺术素养不高等问题。

2.2.4 高素质人才引进难度较大 乡村条件艰苦,再加上编制、行业福利等各种复杂原因,优秀文化人才包括大学毕业生、高素质的文化志愿者大都不愿意留在乡村投身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更不愿意扎根乡村。乡村文化人才匮乏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乡村文化建设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2.5 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仍显不足 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大致可分为学习阅览设施、体育运动设施、艺术表演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四类[8]。文化基础设施是农民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是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保障农民群众实现基本文化权利的主要路径。强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就是夯实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2.5.1 乡村文化设施设备简陋,匮乏陈旧。就学习阅览设施而言,文化站室空壳运行现象严重。乡镇文化站或者是有站无址,或者是和乡镇政府一起办公,或者是有址出租,被经营性用房挤占挪用。村级文化室长期闲置,常年“铁将军把门”。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一些乡村电脑、网络、电视机、多媒体等设备损毁丢失现象较为突出,信息网络不健全,数据库和相关软件总量不足。就体育运动设施而言,多数乡村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和体育活动场所,乡镇政府所在地虽有活动广场但面积狭小,设备陈旧老化,服务能力相应弱化。

2.2.5.2 现有设施利用率不高,缺乏维护和管理。文化站、文化室普遍缺少专业性特色化服务,图书更新周期长,理论性较强,资料不全,有的处于“休眠”状态。有的文化活动广场远离村庄生活区,使用频率不高,长期闲置状态。

3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

3.1 培育乡村文化内生机制,走外供与内生相结合的路径

乡村文化要为广大农民服务,要从根本上转变以外部单向输入为主的服务模式,培育乡村文化的内生机制,走外供与内生相结合的路径。在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要以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为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以外部单向输入为主的服务模式,把政府办文化、社会力量参与和农民办文化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激发公共文化机构的活力,又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更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外供与内生相结合,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两条腿走路,让农民自己培育文化,把农民从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乡村公共文化的主动生产者,实现乡村文化服务由“送”到“种”的转型,培育乡村文化的内生机制,不断增强乡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

3.1.1 建立农民文化需求的表达机制、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 群众需求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要立足于农民精神需求,适应农民文化消费的新趋向,采取“订单”“点单”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需求,从而解决供需脱节的矛盾,使公共文化供给与农民文化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3.1.2 建立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机制 要建立乡村产业经济组织,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手段,以农业文化、民间文化或历史文化为产业资源,以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为目的,创新文化产业规划设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的增长点,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推动文化产业上规模、增效益,提高乡村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

3.1.3 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 加强文化基础知识教育,把九年义务教育落到实处;加强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抵制不良文化的传播;培育农民的公共意识,激发农民的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实现农民的文化自觉;培养农民独立的文化生产供给能力,提高其文化消费能力,从而增强其主动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能力,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

3.2 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人才的培养开发机制和激励机制

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要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人才的培养开发机制和激励机制,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文化的主角。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的积极参与是形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内生机制的关键因素,决定着文化服务的供给内容和发展方向。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关键是要培养造就一支心系农民、扎根乡村、甘于奉献、素质过硬的文化队伍。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人才开发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乡村文化人才脱颖而出,以调动文化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2.1 健全完善乡村公共文化人才培养机制 对现有文化服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采取院校培养、岗位培训、业务交流等多种方式,到大专院校、文化团体进行专业训练和系统学习,或者邀请一些专家和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举办短期培训或现场指导,或通过函授、远程教育等途径进行深造,以提高乡村文化专业队伍、文化管理队伍和文化经营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3.2.2 加强对乡村公共文化人才的关心、引导和扶持 把乡村文艺骨干、民间文化传承人、文化热心人等纳入公共文化人才统计范畴,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设立文化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必需的经费保障,引导和鼓励文化人才从事乡村文化服务工作。

3.2.3 建立科学合理的柔性人才引入机制 设立乡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采取文化干部公开招考、交流轮岗、挂职锻炼、竞争上岗等方式,鼓励和吸引文化干部、外出经商、务工的青壮年和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从事文化工作,着力造就一批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3.2.4 鼓励大学生村官及驻村干部等积极地融入到农村 鼓励大学生村官及驻村干部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传播新思想和先进文化,引领农村社会风尚,推动特色文化建设,助力农村信息化建设。

3.2.5 鼓励“新乡贤”投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新乡贤”包括退休返乡的干部、文人学者、企业家、科技工作者、道德模范和海外华人华侨等志愿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的新群体[9]。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优势,利用其社会影响力,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使其积极地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

3.3 建立以城带乡的联动机制,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

基础设施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整合乡村文化设施,建立以城带乡的联动机制,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

3.3.1 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 公共文化具有公益的性质,公共文化服务应体现均等服务。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文化共享,鼓励城市对乡村进行文化帮扶,通过“以城带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乡村基层的延伸和覆盖,使文化设施均衡布局,让农民也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样的文化实惠,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3.3.2 要整合乡村现有文化设施,实现资源共享 盘活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已有资源功能。整合文化馆、村落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学校图书馆等资源,建立综合文化服务基地,综合利用文化基础设施,聘请专职管理员或书屋指导员开展文化活动,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大力推进“互联网+文化”服务,适应“大数据”的时代要求,开发“线上”供给,提高文化服务能力。加强宽带数据网络的基础建设、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建设,整合有线电视网络,建立数字图书馆,建设各种大型乡村信息资源数据库、线上书库、线上影视库等,构建“多网合一”的综合性乡村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文化精品网络传播,推进乡村公共信息服务“进村入户”,促进数据资源的共享。

3.3.3 建立“政府牵头,社会化运作,市场化筹资”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多元筹措资金 政府应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建立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成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投入者和融资推动者。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政府还要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税收杠杆,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非政府组织、公益性组织、个人等)投入乡村文化事业,推动建立乡村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平台,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参与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从根本上转变以外部单向输入为主的服务模式,培育乡村文化的内生机制,走外供与内生相结合的路径,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人才的培养开发机制和激励机制,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文化的主角,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乡村基层的延伸和覆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以提高乡村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开创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农民人才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耕牛和农民
人才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