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参政党话语权的构建
2020-12-20宋春丽
宋 春 丽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参政党话语权的建设也应适应这一全新的社会环境,及时调整话语权的内外机制建设,才能有效完成自身的政治使命。新媒体通过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对等交流,把参政党的活动信息完整地呈现在民众面前,民众以此来判断参政党的政治行为及能力,而参政党可通过与新媒体双向互动的话语传播模式来展示自身的话语权力及能力。
一、参政党话语权的基本含义及其构成要件
(一)参政党话语权的基本含义
参政党话语权建设问题从2003年开始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对参政党话语权释义比较清晰的主要有许怡、谢炜如、王彩玲、徐功献、甄玉平、徐成芳等[1-6]。其中,许怡、谢炜如、王彩玲三人的观点颇具代表性。许怡认为,参政党的话语权是运用自身所拥有的话语权,以自己特定的话语,在特定的场合,或通过特定的渠道,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各种事务发表意见、表明主张,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基本点[1];谢炜如认为,参政党话语体系是指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在与中国共产党及其他民主党派的党际交往中,以及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社会交流中,为践行参政党核心价值观、宣传其政纲政见、弘扬参政党文化、展示参政党形象而形成的一整套言语和文字体系[2];王彩玲认为,话语权作为一种“说而且被倾听”的关系状态,它其实也是一种能力的展现,是通过“说得好”而“被倾听”,进而形成某种控制力和影响力的能力[3]。
尽管上述观点不尽相同,但都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参政党话语权的基本内涵。参政党的话语权可定义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当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大境遇中,参政党个体或群体在遵循基本政治原则的基础上,对社会相关事务表达立场观点、意见主张,并提出利益诉求的权力,进而形成对社会舆论、社会现实、社会走向的现实影响力。由此释义,参政党话语权应包括被授予的权利和现实影响力。(1)被授予的权利。1989年中共中央制定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有这样的规定,“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特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的制定与执行”[7]。这是对参政党话语权的明确规定,也就是“被授予的权利”,即参政党可以在参政、议政、协商、监督等领域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政务发表意见并阐明观点。(2)现实影响力。也可以称之为话语权力,是参政党对国家事务、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表达立场、阐明观点、提出诉求、影响决策的权力[3]。这种权力是话语权利的效果体现,表现了对社会舆论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影响。虽然参政党的话语权具有权力色彩,但本身不具有强制性特点,需要通过参政党履职的“下呈上传”才能获得权力,是一种在运行过程中逐渐生成的权力。也就是说,参政党通过政治上的“作为”来享有权力,通过不断提升沟通、协商的能力,使建言献策具有逻辑的科学性和理论的说服力,进而被中国共产党采纳,此时话语权才可转化为话语权力。
(二)参政党行使话语权的构成要件
参政党运用自身所拥有的话语权,通过特定的场合或特定的渠道,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责。这是参政党参政的基本立足点。可以说,参政党话语权的有效运用关系到参政党的作用与功能的发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参政党话语权的构成要件。
1.具备独立的话语体系。政党是具有特定政治目标的政党组织,是特定阶级力量的领导阶级,必然具有独立的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这是其立身之本。(1)具备独立的政治性话语体系。参政党作为一个辅佐执政党执政的政党,其政治性话语体系必然是独立的,但本身又要符合参政党参政的政治原则。在我国,参政党的政治话语必须做到讲政治、讲大局、讲发展、讲团结、讲稳定,恪守“宪政规范”“角色规范”,必须做到“尽职不越位”。(2)具备独立的代表性、建设性话语体系。利益表达、参政议政是参政党的基本职能之一。在我国,参政党是代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利益的政治联盟。为了各自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能够得到有效反映,各参政党的发言、提案、建议等应当具有代表性、建设性,从而有效地完成话语权表达。
2.具备独立的话语能力。话语能力是指掌握话语和运用话语技巧的能力,是实现话语权的重要保障。参政党的话语权必须具备独立的话语能力,这是其先决条件。(1)具备独立的言说能力。在我国政治实践中,“执政党、参政党依次完成对政治的输入(政治体系、制度体系)以及生产和输出(秩序等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8]。参政党要实现对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就必须具备独立表达政治见解和观点的能力,能在公共场合和新旧媒体中独立发声,具备掌握相关舆论的话语能力。(2)具备独立的言说技巧。参政党在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等领域的言说,要想达到 “说得好”“被倾听”的话语权目的,就需要具备独立的言说技巧,不断提升参政语言的价值性、新颖性、艺术性,才能在众多观点和评论中脱颖而出,对相关利益群体产生一定的吸引力、信服力、影响力。
3.具备一定的话语平台。话语平台是参政党施展话语才能的舞台,是参政党行使话语权的制度依靠和保障。话语平台的完善直接关系到参政党话语权的真实有效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既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强调发挥参政党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领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参政、议政、协商、监督等领域为参政党提供了发挥话语权的平台。(1)参政党以提案、发言、建议等形式向执政党和政府、人大、人民政协表达话语权,并就某些重大问题以书面形式向中共中央提出意见、建议,这些渠道是参政党履行政治职责和表达话语权的主要平台。(2)参政党通过在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与政府对口联系单位担任职务的形式来直接行使话语权,特别是各职能部门的民主党派干部,可以通过行使分管工作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职能部门的监督权等来实现参政党话语权的效能。
二、新媒体环境下参政党话语权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格局发生了重要改变。政党改变了原来单向、主动的信息管理方式,形成了政党与民众双向、互动的信息格局。一方面,参政党的话语权会受到不同地域传播主体、不同层级利益主体以及部分阶层主体信息传播体系的冲击;另一方面,新媒体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的特点也给参政党的话语权建设带来很多机遇。
(一)新媒体环境下参政党话语权建设的机遇
1.提升了参政党行使话语权的能力。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能力直接影响着活动效率。新媒体环境下,参政党的话语权建设目标和任务面临着新变化。为了更好地完成参政议政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参政党需要不断提升行使话语权的能力。(1)提升认知能力。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利益诉求碎片化、复杂化、去中心化等特点,参政党不仅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还要积极提升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利益诉求主体的真实目的和要求,形成对民意舆论信息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较强认知能力。(2)提升沟通能力。新媒体的交互性改变了政党与民众单向自上而下的传统沟通方式,形成了民众与政党直接交流互动的沟通模式。这种改变不仅要求参政党提升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还要求参政党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及沟通能力。(3)提升创新能力。新媒体环境下,民众舆情变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参政党应及时满足利益主体的诉求表达,并在问题引导和参政实践中不断提出具有较强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进而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
2.丰富了参政党行使话语权的动力。新媒体开创了一个多元、互动、共享的新时代,这既为参政党提供了丰富的参政信息和监督资源,也为参政党行使话语权提供了丰富的动力资源。(1)信息动力更加丰富。新媒体的交互性提供了受众与政党沟通的渠道,有助于受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并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从而对政党主导意识形态产生协商性认同[9]。新媒体环境下,参政党能够从微博、微信等网络渠道获取更多信息主体的利益诉求,在反复沟通互动中形成持续而有效的信息动力,进而丰富了参政党行使话语权的动力。(2)监督动力更加丰富。新媒体的交互性不仅提升了民众接收参政党话语权的能力和速度,而且提升了民众对参政党话语权监督反馈的信心和热情,民众能够在参政党话语权的对外展示中了解自身利益诉求的反映状况、安排进度及行为过程,从而丰富了对参政党行使话语权的监督动力。
3.拓展了参政党行使话语权的平台。新媒体为社会受众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投送及交互平台,改变了政党与民众沟通交流的媒介。参政党只有及时作出适应性改变,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话语权的一体化运作及多渠道传播的几何级效果。参政党可以通过设置官方网站、党务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来构建传播话语权的主体渠道,同时以基层组织及其成员的互动交流为辅助力量,以其相关利益群体利益诉求为发展导向,形成一个主体、多种渠道、多维方向的几何级传播沟通方式。这种传播沟通方式不仅能拓展参政党行使话语权的平台的广度和深度,还能提升参政党行使话语权的平台的稳定性和丰富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参政党话语权建设的挑战
新媒体信息的交互性、自主性、便捷性使舆论自由程度显著提高,这既提升了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丰富了参政党话语权的信息来源,也给参政党话语权建设带来了挑战。
1.参政党话语权的“合法性”面临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个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在开放的信息环境下,社会个体对信息进行更新、转发、评论等,从而达到信息的交流互动。这些信息互动不断累积,逐渐形成网络舆论的聚集、扩散。这既促使了多元化意识形态的交互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与冲突,造成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心性、权威性的挑战。作为与主流意识形态共存共长的参政党的话语权必然也受到挑战。(1)参政党话语权的“合法性”地位受到挑战。由于参政党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在报纸、杂志、文宣、影视等话语权宣传阵地上必然要与执政党保持政治立场和方向的一致性。当社会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认同下降时,作为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助力疏通和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的参政党,其话语权建设的合法性也必然受到冲击和挑战。(2)参政党话语权的“合法性”功能受到挑战。当前,新媒体成为了“民意直通车”,执政党可借助新媒体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参政党传统意义上的“传声筒”“润滑剂”的社会功能被进一步弱化及边缘化。与此同时,部分利益群体对参政党的政治疏离感和不信任感日益加剧,甚至部分利益群体会另行选取代言人,这也使参政党丧失了部分利益群体的代言阵地,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参政党话语权“合法性”。
2.参政党话语权的“特色性”面临的挑战。新媒体技术是“双面刃”,不仅会扩大信息的多元化分布,而且会造成同质化信息大聚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同质化信息大爆炸。虽然参政党可以借助新媒体扩大“和而不同”的政党特色,但近年来参政党为谋求“全方位”“多领域”的发展,在成员构成、政治取向、参与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表现日益趋同[10],在新媒体环境下“特色性”失语现象频频发生,给参政党话语权的“特色性”带来了挑战。(1)参政党的“特色性”话语受到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参政党对自身的信息结构、呈现方式、传播手段进行了适应形势发展的改革,这使得参政党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发布方式颇为一致,再加上自身趋同化的发展,参政党对外话语的一致性和重复性现象颇为严重。这不仅降低了参政党的社会辨识度和认可度,而且降低了参政党自身话语权的“特色性”。(2)参政党的话语权“特色性”功能受到挑战。“作为参政党的我国各民主党派,是特定社会阶层和群体进行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在利益代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11]。话语权的“特色性”应是参政党话语权的“本色”,但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信息与诉求数量、内容的多元化、结构的碎片化,再加上自身的趋同化,参政党倾向于选取相同或相近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提案材料,形成了公共伦理与价值目标相同或相近的参政信息,导致话语权效果趋同,这无疑弱化了参政党话语权的“特色性”功能。
3.参政党话语权的“有效性”面临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不同阶级及政党宣传自身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1)参政党话语权的沟通效率降低。参政党的中央组织和地方组织能够用较为正统的、规范的语言在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对外发声和信息互动,话语权的沟通过程相对高效。而参政党的大部分基层组织由于资源、技术、人员等条件的不足,并没有构建微博、公众号、门户网站等,与基层群众的信息交流、互动沟通仍以文件、报纸等传统媒体为主,这种话语权沟通形式和内容的差异性,必然会造成整体沟通成本的增加和效率的降低。(2)参政党话语权的控制效果降低。新媒体环境下,大量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表现为数量上的无限性、质量上的复杂性以及分布上的不规则性。这就需要承担“上传下达”政治功能的参政党及时对这些利益诉求加以引导及整合。但实践中,部分网络民意代表会快速抢占和控制舆论走向的先机,致使参政党减少或失去代表相关利益群体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降低了参政党话语权的控制效果。
三、新媒体环境下参政党话语权建设的路径选择
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参政党话语权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在形式上,主要体现我国政治生态的原则关系,在遵循科学性、 先进性、公正性的基础上提高其现实影响力和潜在影响力。在内容上,主要体现参政党话语权构成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主要围绕新媒体特点合理安排要素,进而提高话语权的效能。
(一)新媒体环境下参政党话语权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
1.政治话语必须以“恪守准则”为政治红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不仅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各参政党自觉、郑重的选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参政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也是当代中国最高的政治原则。但也必须明确,“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党委领导而不是部门领导、集体领导而不是个人领导”[12]。因此,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参政党依据我国宪法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献计献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各参政党的作用不是被动和消极的,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政党在利用新媒体进行话语表达时,必须牢牢把握政治原则方向,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绘就参政议政的同心圆。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感性, 做好参政党的本分和职责。“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13],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深入了解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提出更深程度、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信息提案。
2.组织话语必须以“为民请命”为根本落脚点。与传统的大众媒体不同,新媒体舆论的参与主体是更加自由的一般民众[14],这是参政党进行组织建设的社会基础。充分反映各自所代表的群体的意见和要求,把分散的社会化建议有效整合起来,这是参政党进行组织话语的核心内容。参政党的真正话语力量来自于广大基层群众的利益呼声,必须听懂人民群众的“地方话”“心里话”,有敢于为民请命的胆量和气魄,才能真正传递出社会正能量、好声音。
3.话语体系必须以“特色话语”为建设方向。参政党代表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利益阶层,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信息提案、调研报告中,公众化、形象化、个性化的语言建设不可缺少。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受众的差异性非常明显,参政党不能用模式化的语言进行千篇一律的表达。参政党应针对所代表的不同利益群体,调整话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不同的话语环境下运用不同的话语规则,避免模糊化和交叉化,突出专业界别特色,要有理论气节和理论风骨,不能庸俗化、媚政化,真正做好执政党的 “诤友”和“谏友”。
(二)新媒体环境下参政党话语权建设的主要途径
新媒体给予传播者和受众双向互动的平台,谁的内容更先进,传播能力就更强大,就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认可。参政党必须适应环境变化,形成“互联网思维”和“融合思维”,推动相关内容建设。
1.以“互动性”为核心来提升参政党话语权的合法性。新媒体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参政党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话语权建设,必须以“互动性”为中心,合理安排互动内容、互动形式及互动能力的主次关系,以此来提升参政党在新媒体环境下话语权的合法性。(1)以“互动能力”为本。在新媒体环境下,参政党必须提升互动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话语权。这是一项治本之策,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持续升级、不断扩容的过程。其一,要加强参政党理论研究和工作队伍的建设。参政党应积极学习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历史及其规律,研究借鉴世界其他现代化政党话语体系的发展特点,从历史与现实中总结规律、求同存异,筑牢自身话语权体系的城墙。其二,要加强参政党的实践能力培养。参政党应积极运用高科技手段及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党务工作,整合参政党建设资源信息,增强参政党与社会公众互动的民主性、参与性。其三,要提升对外话语权的宣传和阐释能力。参政党可选择具有较高的政治把握能力、较强的专业水平、较强的社会引领能力的专家学者作为代表,进行内外发言。(2)以 “互动内容”为主。内容是王道,互动的基础是信息的交流。为了保证互动信息能在不同群体之间得到有效交流,参政党应当有效规范信息的内容和边界,合理控制信息,带动社会互动。其一,确立好相关议题。议题应该具有若干备选方案,好的议题必然会带动相关受众的互动讨论,从互动讨论结果选取最优议题,再进入下一程序,这是话语权建设的第一步。其二,确定讨论议题的范围。议题不能随心所欲,应紧扣时代主题,紧扣民众关注的重点、热点及难点,反映民众的利益诉求和阶层特点。其三,放宽互动主体的参与范围。缩小地区地域差距,让更多相关利益主体参与互动。其四,监督检测信息的知识含量、文化含量、技术含量,减少废话,提升互动内容的服务性、可读性、互动性。(3)以“互动形式”为辅。参政党在新媒体环境下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是为了形成共同的利益目标和价值取向。互动应注重适应、模仿、同化、暗示等形式的建构,而非竞争、冲突、统治、服从等形式的建构。正如毛泽东所说,“动员群众的方式,不应该是官僚主义的。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是任何革命工作所不应有的,经济建设工作同样来不得官僚主义。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因为没有一个同志喜欢它”[15]。互动形式应从自上而下“控制型”的沟通形式向“参与型”互动形式转变。其一,精选提案式互动。参政党可以运用新媒体呈现多个精选提案,引导相关利益群体讨论分析、勘校正误,并提出解决方案,形成气氛活跃、环环相扣、对错分明的互动效果。其二,“导火线”式中心议题互动。根据当前主要的社会民生焦点问题,抛出中心议题—提出中心议题的问题—引发思考讨论—引发寻求答案—归纳总结—形成提案,充分调动利益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最终形成条理清楚且能达到广泛共识的信息提案。其三,多渠道、多维度议题互动方式。各参政党在党派门户网站、手机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中及时增加互动议题,把现有议案和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提供给相关利益主体,让相关利益主体分析优劣并加以完善,最终形成最优化的议题和提案。这种多渠道、多维度议题的互动形式能形成气氛热烈、自由程度较大的开放性互动,有助于参政党更好地应对新情况、新问题,还能提高话语能力。
2.以“意识性”为导向来提升参政党话语权的特色性。政党意识是参政党话语建设的立身之本,“有了明确规范的政党意识,参政党才能知晓各自的政党角色,明确各自的政治位置,突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认真地参政议政和实行民主监督,积极提高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动性,进而增加参与公共管理的能力和水平”[16]。在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相悖的前提下,参政党应形成具有自身话语权的独特阵地。其一,加强特色网络资源建设。参政党可投入相应的资源、人力及技术来建设具有本党派特色的网络媒体。其二,加强参政形象建设。面对新时代的复杂情况及复杂问题,要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积极建言献策的精神和风骨,能够以前瞻性、及时性、高效性、科学性的参政语言应对突发问题和复杂情况,形成稳定的受众群体。其三,加强党派特色实践工作。参政党要深入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和交流,在反复论证、科学凝练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参政语言。其四,加强话语创新能力。理论高度决定思想高度,思想高度决定语言特色。创新应代表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可在参政语言的知识性、理论性、学科性上进行创新,但也必须恪守中国政治准则,以防陷入西方话语陷阱。
3.以“安全性”为防线提升参政党话语权的有效性。新媒体时代,全民的发声平台以其便利、快捷、匿名的形式吸引了广大民众积极表达民意,但因其分散性、随意性、片面性、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等特点,容易造成内容的不规范和不安全,因此,要提升参政党话语权建设的有效性,就必须守好安全性这一防线。其一,要提升话语内容的安全性。参政党的话语权作为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的“助力”,在舆论宣传阵地必须筑牢安全性防线,才能充分发挥话语权的有效性。应明确言论规范,参政信息要符合政治立场及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社会服务信息要强调内容的真实及合法;党派成员要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不转发无政治意义与社会意义的言论,不接受不实的鼓动性和宣泄性言论,坚决遏制触及政治底线或社会道德底线的言论。其二,要建立参政舆情预警机制。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互动交流的融合、反馈及评论的频繁,加快了社会意识的分化、融合、更新,舆论导向随时会改变,甚至可能会出现新的社会矛盾,需要做好舆前、舆中、舆后的预警工作,才能提高话语权的有效性。建立常态参政舆情预警机制,如对重点提案、重点舆论、重点领域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全屏全网的信息监测、采集和报告机制,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及时预警、解析;建立非常态化参政舆情预警机制,一些重大提案、重大课题、重大社会服务工作启动前,进行风险评估,制订应对舆情的相关方案,针对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向执政党提出相关的建议和策略,协助执政党引导舆论走向,消除不利影响因素;提升参政舆情预警机制的网络技术,提升新媒体安全级别的检查和维护,有效抵御参政舆情信息的非法入侵及攻击,以提升参政党话语权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