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现路径思考
2020-12-20李立月
李立月
(荆楚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荆门 448000)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不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也不符合教育部“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政策精神,更难满足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对知识与信息的不断更新升级的需求和个性化发展的学习需求。这种矛盾在政治性、理论性较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表现尤为突出。
2011 年,“翻转课堂”概念由美国传到中国,使思政课教学改革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师资力量强大的高校进行了思政课“翻转课堂”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来讲,翻转教学并没有真正走进思政课堂,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最突出的现状就是在翻转过程中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去进行课前学习,导致翻转困难。最后,老师感觉翻转效率不高,又回到传统课堂。究其原因,造成思政课翻转瓶颈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真正抓住翻转课堂的精神实质来进行研究思政课实现翻转的路径,仅仅简单照搬照抄翻转课堂模式来进行思政课翻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怎样才能把这种新的学习理念和教学模式与思政课教学进行很好的融合实现高效翻转呢?
1 抓住 “翻转课堂” 的内涵本质 学习理论和教学理念的实质来设计翻转路径
1.1 “翻转课堂”的内涵本质与实现翻转的核心环节。从翻转课堂的起源来看,早期的翻转教学实践和研究主要在美国高校进行。20 世纪90 年代,哈佛大学物理教授埃里克·马祖尔创立了同伴互助教学方式,他认为学习应该分为“知识传递”和“吸收内化”两个阶段。传统的教学过于关注第一阶段而忽视第二阶段,因此,他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进行了“知识的传递”,而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互助学习来完成了“知识的吸收内化”。这就是最初的翻转教学。后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直接演化成网络在线学习模式。不管怎样演化,都呈现出翻转课堂的内涵与本质精神:第一,翻转的教学结构:传统课堂将“知识传递”过程放在课上,“知识内化”过程放在课下;而翻转课堂将难度小的“知识传递”放在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难度较大的“知识内化”放在课上,通过合作和老师指导来完成。第二,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相辅相成:课前线上学习阶段是知识概念上的建构,是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体现了个性化,这个阶段会者可以不学,不会者可以反复学,还可以借助平台跟老师和学生交流深入学;课上学习阶段是知识意义上的建构,是老师引导下的课上合作互动交流学习过程,也是个性化学习结果的展示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在互相合作和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升华和内化。两个学习过程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在线学习资源建设和课上学习环节设计,是实现翻转的核心环节,也是翻转课堂的实现路径。此环节设计合理就会高效的实现翻转教学目的,学生也会有获得感,不会厌学。第四,翻转课堂本质是学习者在自我经验基础上的知识的自我建构,这是翻转课堂学习理论和教学理念。从以上翻转课堂的内涵本质精神来看,实现翻转教学目的关键是在线学习资源建设和课上学习环节设计,这需要老师根据自己学生实际需求、个性特点、学科特点及学习目的精心设计网上学习内容和课上合作学习问题,建设适合翻转课堂教学的“线上+课上”的课程建设资源。对于思政课而言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愿意学习课前线上资源。
1.2 “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与实现翻转路径选择。首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知识是由主体主动构建的,而不是从外部被动地吸收。学生的认识过程,不是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先前个人的经验重新组合,构建一个新的认知结构,知识具有构建性。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同时也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老师要采用支架式教学,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设置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再通过老师启发引导,小组协商、讨论、合作研究,达到对知识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其次,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它决定了翻转实现路径的选择,会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和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最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体现了掌握学习理论的观点,此理论认为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学习,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学习内容都能掌握,所以线上学习资源和线上自主学习时间可供学生反复学习和研究。
对于思政课而言,整个翻转教学路径设计必须围绕“学生是学习的研究者”这个理念,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发展的需求来进行翻转路径的选择和构建,才能让学生对思政课认可和感兴趣,从而回归学习的本质,使高校思政课真正发挥出育人、育脑、塑才的作用。
2 将高校思政课学科特点与翻转课堂实质与理论进行融合开发思政课翻转动因
高校思政课翻转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因为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科学性与时效性,教材内容政治术语比较多,加上传统课堂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使得高校思政课成了一门让学生被动接受的课程,学生不感兴趣已根深蒂固。如何用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参与学习并主动学习,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2.1 课前建立线上学习课程,理顺思政课章节知识结构。课前线上课程学习资源内容包括文字讲义、PPT,以知识点为单位拍摄的学习微视频或章节综述、测试题、拓展阅读资料等。每个章节除了有录制知识点的碎片化视频外还应录制章节综述的视频,以理顺整个章节知识的逻辑。因为思政课是有理论体系的,只有帮助学生理顺了知识逻辑结构,找到了学习规律,学生才会愿意学。其次,每次课前自学时间控制在30 ~45 分钟以内,时间过长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不满。最后,录制思政知识点微视频注意简洁化和趣味性,线上视频讲授简单明了,思路清晰。
2.2 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融入时政信息与思考,进行导学与线上讨论。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是老师为学生自学搭建的概念支架,学生在教师发布的任务引领下进行自学,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反馈来设计课上教学。课前包括一次备课、发布任务、自主学习、反馈交流、获取学情、二次备课六个环节。对于思政课来讲,课前学习任务是提前录制好的知识概念视频,理论性、政治性比较强,但时效性不足,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所以老师每次发布课前在线学习任务时,除了做知识点测试题外,一定要结合当时思政新闻或学生感兴趣的相关社会事件布置课前导学思考题进行在线讨论,让学生带着现实社会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老师可以线上点评,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思政课的特点,也可以发现学情,为课上交流讨论提前做好准备。
2.3 课上利用实际案例和问题群融入问题,实现知识内化吸收和迁移。翻转课堂通过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了知识的传递,同时,老师也通过学情反馈了解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要想让学生实现章节知识的内化吸收,离不开对难点、疑点和重点问题的融会贯通与解答。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知,要想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必须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自我探究,以实现个人的“意义建构”,所以,在课上,教师必须用多种形式创设思政真实教学情境,比如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思政热点问题进行提问或讨论交流,或者利用具有时效性的案例材料让学生分析与讨论,或者老师设置一环扣一环的问题进行引导式讨论与解答,总之,必须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和分析问题,互相交流、讨论和表达问题,通过展示交流,协作讨论,积极主动对信息加工,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课上学习过程是实现翻转的重要环节,能否有效组织取决于充分及时的备课和有一定的教学资源储备。所以具有典型意义的联系实际生活的案例库和关键性问题群对于思政课的深入学习非常有帮助,思政课的案例和材料是需要及时更新的。据调查,典型案例教学和组织讨论是学生最欢迎的,所以,实现思政课翻转课堂必须有一个教学团队来共同建设适合翻转教学的“线上+课上”的课程资源,包括实时的课堂案例库和关键性问题设计以及题库等等。
2.4 发挥思政课特点进行翻转,让学生有获得感和成就感,激发学习动力。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通识教育理论课,既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能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综合素养。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学科特点来进行翻转教学设计,利用思政翻转课堂的线上和课上展示交流参与特点,让学生体验成功展示自己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学习动力。其次,思政课多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布置学习任务和互动交流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有政治学习的获得感而喜欢政治课。最后,利用平台积分制学习功能,将积分纳入过程考核成绩,让学生积极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体现了学生研究型的学习过程,很好的回归了学习的本质,既是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发展的趋势,也符合2018 年吴岩司长在 《建设中国金课》 报告中提出的金课标准内涵。将其与高校思政课进行融合翻转教学已初见成效,我们将会进一步实践与深入研究以便进行更好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