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台县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调研与思考

2020-12-20王重民张晓峰杨文娟杨慧香

甘肃农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农民人才培训

王重民,张晓峰,杨文娟,杨慧香

1.灵台县农业农村局,甘肃 灵台 744400

2.灵台县蔬菜产业开发办公室,甘肃 灵台 744400

3.灵台县第二中学,甘肃 灵台 744400

4.灵台县东关小学,甘肃 灵台 744400

为全面深入了解掌握灵台县农业农村行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按照《灵台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布局及要求,科学研究选定了“加强农业农村系统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助推乡村振兴”调研课题,深入灵台县独店镇、西屯镇、上良镇3个乡(镇)6个村委会、8个特色产业基地、1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座谈交流、个别访谈、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的方式,对村干部队伍、产业发展人才队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经营主体带头队伍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分析了队伍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对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灵台县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一)村干部队伍现状

全县186个行政村有683名村干部,1 306名社干部,年龄在50周岁以下的占38.8%,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61.2%,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17.5%,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仅有11.7%。具备经营管理特长、领办合作社的村社干部占比仅13.9%。全县农村党支部186个,共有党员14 182名,其中农民党员9 216名,占64.98%。

(二)农村实用人才情况

全县共有农业农村实用人才399人,其中助理技师152人,技术员247人;初中学历179人,高中及以上学历161人,大专学历59人;35岁以下10人,36~40岁10人,41~45岁46人,46~50岁66人,51~54岁90人,55岁以上177人,非公经济领域399人。截至2019年底,全县务工人数5.31万人,其中县外务工3.72万人,县内劳动力输转1.59万人。有组织输出县外务工人员2.9万人,掌握一门以上劳动技能人员2.5万人。

(三)产业发展带头人情况

全县57 251户207 549名农户中,养牛户3 526户,其中5头以上的养牛大户仅633户,1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仅219户。果产业覆盖全县11个乡(镇)124个行政村,苹果园面积达到22.7万亩,苹果种植户达到1.23万户,30亩以上果园种植主体和大户586户。全县累计培育产业发展带头人939人,其中:农业龙头企业33户,占3.5%;农民专业合作社769家,占81.9%;家庭农场137户,占14.6%。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 460人。

(四)专业技术人才现状

农业农村系统下设单位11个,现有干部职工285人,其中男职工202人,占70.9%;女职工83人,占29.1%。在职专业技术人才149名,其中高级职称35人(正高级1人),占23.5%;中级职称54人,占36.2%;初级职称60人,占40.3%。专业技术队伍中男性111人,占74.5%;女性38人,占25.5%。中共党员106人,占71.1%。研究生学历3人,占2%;大学学历57人,占38.3%;大专学历59人,占39.6%;中专30人,占20.1%。35岁以下33人,占22.1%;36~45岁39人,占26.2%;46~55岁56人,占37.6%;56岁以上21人,占14.1%。

二、建设人才队伍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狠抓人才管理机制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局党委高度重视人才管理和培养工作,建立了局长(局党委书记)负总责,副局长牵头抓,局属各单位负责人直接抓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为做好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业农村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按照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采取不定期组织农业干部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提高政治站位,树立爱农为农的思想,增强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担负起乡村振兴的神圣使命。“十三五”期间,先后有54名农业科技人员获得省、市、县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各类先进荣誉称号。

(二)强化人才培养,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局党委定期部署、研究和解决专业技术干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严格落实教育培训制度,对本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和公务员网络在线培训,每年轮训一次,本着“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先后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赴上海、天津、杨凌、井冈山、兰州等地学习39人(次),充分利用农技推广App和“云上智农”App融媒体平台开展农业技术咨询,提升了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农业知识和技能竞赛,把参加继续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情况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价、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积极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推荐专业业绩突出的1名高级职称人员为省市行业专家,2名同志进入市级优秀科技人才库,34名技术人员获得高级职称,落实了专业技术人才待遇。

(三)积极培育主体,有效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立足全县牛、果、菜三大主导产业,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一目标,坚持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和产业带头人思路,把培育农业农村人力资本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利用亚行贷款项目和天津帮扶资金77.2万元,组织126名合作社负责人赴宕昌县现场观摩学习,举办各类合作社负责人培训班5期,培训合作社辅导员150人、理事长及财务人员600人,产业发展带头人250人,发放资料1 050本,进一步提升了合作社负责人的能力素质。采购安装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和财务软件系统,全县769个农民合作社将实现信息化管理。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共命名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挂牌培训基地3家,就业培训基地20家,培训各类新型职业农民1 460人,认定460名,评定农民技术职称399人,其中助理技师152人,技术员247人,为产业扶贫奠定了基础。

(四)充分对接产业,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紧紧围绕全县牛、果、菜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能干什么培训什么、愿干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精准对接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就业岗位,以肉牛养殖、果园管理、蔬菜种植等为重点,分类建立实名制培训台账,依托挂牌命名的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定期开展普适性、共性化、订单式劳务技能培训,切实提高贫困户产业技术水平和劳动力务工技能。指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本着人岗相宜的原则,积极吸纳贫困户务工,按照岗位和工种需求,采取“三班制”(对缺乏技术的办基础班培训一批,对具备一定技能的办重点班提高一批,对有发展潜能的办强化班储备一批)模式,积极开展个性化、定制化岗位需求培训,“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系统累计开展各类培训18.3万人(次)。其中精准扶贫培训2万人(次)、实用技术培训6万人(次)、农业项目培训1.8万人(次)、科技咨询宣传8.5万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50万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生力军”。

三、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省市县及局党委开展的一系列纪律作风整顿活动的洗礼和专业技术职能培训,农业农村系统干部队伍作风得到持续好转,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水平不高、本领不适应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

农业农村系统干部全日制大学文化程度仅占13.2%,专业技术人员多为大专以下学历,整体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49%,50岁以上占49.6%,平均年龄偏大,35岁以下年轻干部多为近年来新分配的项目人员,专业对口的不到5%。技术人员储备量过少,导致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普遍存在;知识更新缓慢,技术储备量不足,导致农技推广知识老化,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乡镇农技人员纳入当地政府管辖,除乡镇畜牧站外,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机械化站和农经站工作人员与岗位“拉郎配”问题突出。

(二)村两委干部队伍参差不齐,集体经济缺乏“领头羊”

受体制方面因素影响,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交叉任职相关政策尚未落实到位,仅处于试点阶段,体制机制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村两委干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少数村在推进工作当中存在“干的干、看的看、歇的歇”现象,好事抢着干,难事绕道走。当前村“两委”成员普遍存在年龄老化、能力不足的现象,面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发展乡村旅游、成立股份合作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新生事物,普遍感到“难以驾驭”,甚至“颇多疑虑”,乡村治理体系需要完善。

(三)经营主体带头人理念落后,特色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调研过程发现,当谈及合作社自身建设时,大多数合作社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对各自职责道不清、说不明,对内部管理、资金筹措、市场营销、收益分配等没有长远打算。全县有将近1/3合作社的5个理事会成员中,有3~4名是村班子成员,在具体办理业务过程中,单纯地把合作社业务当成村务事务来办理,致使合作社产业示范引领作用不强。部分新成立的合作社“空壳社”“一人社”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册登记成立的出发点和目的仅仅是为了“争取项目、顶替任务、跑要政策、套取资金”。极少数招商引资建办的外地农业经营主体,利用政策空隙钻空子、与村民私下签订超期承包合同违规占用土地,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导致或多或少存在违规建设农业设施,直接导致农地“非农化”和“非粮化”,更有甚者利用政策扶持建办的设施骗取银行贷款,此类主体难以有效带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经营不善出现隐形“跑路”的现象较为突出。此类“虚假主体”的存在,侵占了很多“真实主体”的政策资金和生产要素资源,导致本土具备示范带动效应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缓慢,发展动力不足。

(四)农村人才外流现象普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遭遇瓶颈制约

随着灵台县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空心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农业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数量不足,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现象明显。经统计,在全县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中,50岁以上人数占到总量的73.5%,35岁以下仅占总量的5%,农业生产人员老龄化日益严重。与老龄化一并出现的还有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和低文化程度化,形成了“出去的不愿意回乡干农业、留下的不安心搞农业”的现状。此外,目前大多数农户仍然采用单家独户经营方式,生产成本高,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市场风险大,很难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人才奖励制度、人才保障制度、产业扶持政策不完善,职业农民认定、职称评审,有证的和无证的农民在领办经营主体和产业贷款等方面无区别,使农民丧失了培训学习的热情和信心,难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议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最终要靠县乡涉农干部、村“两委”班子和以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途径,这不仅为灵台县创建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明确了导向,也为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深化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相关工作提出了更高定位要求。因此,要着力抓好五个方面重点工作,努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乡村振兴农村人才队伍。

(一)要锻造合格干部队伍

着力营造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全面落实《甘肃省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精神,探索建立“三个区分开来”可行的落实机制,让肯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得褒奖、获重用。激发农业农村干部创业创新激情、信心和决心,切实增强干事创业的魄力、勇气和担当,引导干部牢固树立敢想、敢干、敢为、敢闯、敢试、敢担的思维理念。坚持“走出去看”和“请进来讲”两种培训路径,组织干部赴乡村振兴典型带动明显的沿海省份开展轮训和培训,邀请脱贫攻坚先进地区党政负责人、省内外党校、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及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创业成功人士开展讲座和专题报告会,促进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模式,提升技术,促进管理。用新视角洞察农村形势、用新思维解决发展难题、用新措施落实政策、用新机制推动工作,逐步提高专业人员比例,对现有非专业人员加强学习、交流、培养,力争全系统每年在岗事业人员有1/3达到农业专业人员水平,每年系统内交流人员10人以上,外出学习培训50人以上。通过三年努力,使系统内专业技术人员占到总人数的70%以上,服务一线人员达到三分之二。构建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科技人才体系,培养造就一批忠诚干净担当“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要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树牢人才强农意识,逐步建立以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农业大学、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规模适度、开放有序”的人才培训体系。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做好农业引智工作,加快培养动物防疫员、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肥料配方师、农机驾驶操作和维修能手、农村能源工作人员以及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人员、畜禽繁殖服务人员等各类农村专业技能服务型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发展急需的生物育种创新、动植物疫病防控、高效栽培养殖集成、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和农业资源开发保护骨干人才。

(三)要加快培育职业农民

强化“一主多体”培训体系建设,坚持以农广校等农民教育培训公益性机构为主体,积极协调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支持符合条件的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参与,逐步构建上下贯通、各类培训机构横向衔接、层次分明、支持有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大力组建特色产业产销协会,以乡镇联合社为基础,建立主导产业县级联合总社,特色产业产销协会由各级联合社组建,有效联合县内各类职业农民经销队伍抱团闯市场,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类农产品产销对接洽谈会、交易会、展销会,搭建产销对接的大平台、大渠道和大桥梁,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落实农民职称评审办法,创办经营主体,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和农业机械服务组织,以支企形式与县选“四支”待遇挂钩。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给予资金、政策方面的扶持,从而调动青年返乡创业创新的积极性,有效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

(四)要健全主体带动机制

培养“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龙头企业招大招强“引”一批、兼并重组“改”一批、把握机遇“建”一批的“三个一批”工程,健全完善县级龙头企业认定扶持政策,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推动骨干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巩固完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推介一批”的四个一批措施,构建联通“小农户+经营主体+现代农业”的利益联结机制,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用足用好农村改革、权能释放、股份合作、企社共建等举措,积极引导鼓励有意愿流转土地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依托当地特色优势产业,通过租赁、转让等多种形式流转农户承包地,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供销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组织形式,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农民组织起来,把分散经营纳入规模集约化经营轨道。

(五)要强化政策支撑措施

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持续强化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及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进一步健全完善“三台一司一会”等新型投融资渠道,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改善农业弱势产业地位,为农民创造出良好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将适龄青年和乡土人才留在农村。出台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到灵台县投身农业产业、领办经营主体的政策措施,形成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有效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研究和解决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修订完善灵台县农村实用人才评定管理办法,培养农村区域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加强乡贤队伍建设,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和“乡愁”情怀,吸引企业家、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退役军人和大学毕业生等群体返乡创业创新、支持家乡建设。大力培养“创新技术、创业实体,带头致富、带领致富”两创两带村党组织书记,完善农业高精尖人才引进激励、保障制度,重点向关键岗位和优秀拔尖人才倾斜,充分体现人才价值,调动人才投身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农民人才培训
耕牛和农民
人才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