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县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研究报告
2020-12-20马红霞
马红霞
甘肃省陇西县巩昌镇农业服务中心,甘肃 陇西 748100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央和省市各级各类会议精神,陇西县委、县政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全县产业扶贫提质增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做法
(一)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重点,培育壮大多元富民产业,持续做强中医药产业
重点抓好省农业农村厅大力支持的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核心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支持企业建立药源基地2万亩以上,确保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建成种子种苗繁育5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20万亩。进一步提升药圃园科研试验示范功能,以种质资源库建设为重点开展中药材种植资源保护,有效破解中药材种质退化问题。加强道地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甘肃数字本草检验中心第三方监督检测的职能作用,不断扩大检测范围和市场影响力。要持续做优草牧产业。大力推广适宜陇西气候的优质饲草种植,着力优化种植结构,确保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加大养殖扶持力度,发展适度规模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通过提供良种、销售输送、产后服务等方式,带动农户开展母畜扩群,确保畜禽饲养总量达200万头(只)。坚持补栏增养和疫病防控相结合,争取年内发展千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场1家、适度规模养殖户150户。持续做大马铃薯产业。巩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成果,扶持甘肃裕新农牧等企业生产脱毒种苗3 500万株,年生产原原种5 000万粒以上,建立一级种薯扩繁基地10万亩,二级种薯扩繁基地5万亩,实现脱毒种薯全覆盖。要持续做精果菜产业。重点发展核桃、梨、李广杏等优势特色林果和木本油料树种,年内新栽植经济林果3 000亩,确保全县经济林果面积达到18万亩。按照“稳规模、建体系、提品质、增效益”的思路,年内新建食用菌基地2个,建设食用菌大棚50座,确保全县食用菌生产基地达到33个,食用菌生产大棚达到1239座,产量达到4 400t以上,产业产值达到4 000万元以上。
(二)切实突出“生态宜居”这个关键,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全年建成农村卫生厕所8 200户、公厕55座,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4%,公共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要大力推进“垃圾革命”,扎实开展全域无垃圾综合治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的管理机制,实现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全覆盖,确保90%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持续改变群众的生活习惯和居住环境;大力推进“风貌革命”,依法拆违治乱,持续巩固去年建成的60个“清洁村庄”创建成果,年内新创建“清洁村庄”90个。加强农作物秸秆、养殖业粪污、农膜综合治理利用,加快农村道路、自来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让农村更加宜居。
(三)着力加强“乡风文明”这个保障,加快建设现代乡村文明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教化约束作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积极传承和培树良好家教家风,积极开展“遵规守法户”“科技致富户”“诚实守信户”“孝老爱亲户”“卫生整洁户”评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促进乡风民风好转。保护和开发利用历史文化村落,深入挖掘“陇西刺绣”“陇西宴式”“陇西醪糟”“李氏面塑”“靛坪大曲”等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活态的乡村文化。
(四)努力筑牢“治理有效”这个基础,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大力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积极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加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强化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严肃惩治农村“微腐败”,切实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村霸和农村黑恶势力,坚决打击危害农村稳定、破坏农业生产、侵害农民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五)扶贫项目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
2020年共安排产业扶贫类项目资金9 146.536万元(其中3 078.4万元用于乡村振兴项目)。其中:到户产业4 132.986万元,产业配套基础建设520万元,村集体经济1 400万元,厕所改造316.4万元,巷道硬化2 212万元,农业保险400万元,巨菌草项目165.15万元。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陇西县在产业扶贫和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要求、与贫困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结构还需优化
该县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受传统观念、发展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并且农业产业结构中传统农业占比一直较大,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二)质量效益有待提升
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与农业产业相关的加工业、物流业没有发展起来,农产品仍以出售原材料为主,运输、加工、储藏等环节薄弱,提供就业岗位有限,资源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对贫困群众的带富作用不明显。
(三)带动能力仍然较弱
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产业开发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规模小,对产业带动力不强,产业发展的聚集效应尚未完全形成,带动贫困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难度较大。
(四)内生动力仍显不足
受传统农耕思想的禁锢,大多数贫困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等靠要”思想严重,不同程度存在小富即安、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思想,加之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意愿不强、能力不足。
三、工作建议
(一)加大经费投入,切实强化资金保障
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带动社会资本、金融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发展。要坚持高质量绿色发展导向,围绕增收产业培育、基础条件改善、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切实加大资金整合使用力度,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切实强化人才保障
大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大力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到农村干事创业,鼓励更多知农爱农、扎根乡村的各方面人才有序向农村流动,利用农民教育培训监督管理中心等各类资源,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三)健全完善机制,切实强化服务保障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站、乡镇畜牧兽医站、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农村经营管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充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宅基地和集体资产管理等工作力量,切实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坚持从脱贫攻坚和“三农”发展的实际考虑,不断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着力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