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宗礼教授从肺论治小儿肾脏病的经验*

2020-12-20张兴坤张宗礼

天津中医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外邪血尿栀子

张 丽 ,张兴坤 ,张 磊,张宗礼

(1.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 300100;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3.天津市河东区东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 300162)

小儿肾脏病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目前并未完全明确本病的病因,大多认为与免疫系统紊乱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西医临床上大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但是应用周期长,不良反应大。中医认为其发病与肺脾肾3脏失调密不可分。正如《景岳全书》中论述:“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令肺虚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张宗礼教授根据小儿“心肝有余,肺脾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病理特点,认为在小儿肾脏疾病中,肺的作用不可忽视,在临床上从肺论治,兼顾脾、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理论基础

1.1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血证论》中提到:“肺为水之上源。”[1]肺有宣发肃降功能,主通调水道,依靠肺气的宣发作用,机体可以把水液和清气向上向外散布至头面诸窍,外可达至全身皮毛肌腠,并将水液转化为汗液排出体外。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机体又可将水液和水谷精微向内向下输送,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肾或膀胱,通过肾的气化,使清者升腾,通过三焦回流体内;浊者变成尿液而输入膀胱,从尿道排出体外。若肺肾功能失司,则引起水液代谢异常、水湿停滞而出现水肿,而小儿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常见颜面、眼睑、下肢甚至全身水肿的症状。

1.2 肺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朝百脉 肺居于胸中,以经脉连接肾。《灵枢·经脉第十》言:“肾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2]肺居上焦,为五脏六腑之中最高位,有“华盖”之称,肺主一身之气,具有调节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对人体“正气”的强弱起着关键作用。自身正气的强弱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发病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发病后正气强则可驱邪外出,避免邪气入里。故肺可抵御外邪,保护其余脏腑。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血瘀则气滞,水精布散功能失常,肾失封藏,血瘀内蕴,导致血尿、蛋白尿、水肿的发生。

1.3 肺五行属金 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故肺肾为母子关系。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盛,保证肾的功能旺盛。肾阴充足,循经上润于肺,保证肺阴充足。肺阴不足与肾阴不足,既可同时并见,亦可互为因果。

2 临床应用

2.1 宣肺祛邪 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外邪无论由口鼻而入,还是由皮毛而入,必先侵犯于肺。张宗礼认为,外邪侵袭是小儿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小儿常因外感而使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反复发作或病情加重,多以上呼吸道感染为首发症状,而后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临床常用金银花、连翘、桑叶、麻黄、牛蒡子、薄荷、荆芥、防风、桔梗等,多选用银翘散、桑菊饮加减。张宗礼多重用金银花,根据年龄与体质量的不同,用量在12~20 g,取其甘寒清肺热、芳香散风邪之意。

2.2 清肺泄热 小儿纯阳之体,所患热病居多,感邪易从阳化热,火热蕴肺,《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指出:“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3]小儿发病容易,易于传变,热毒内蕴于肺,传变于肾,临床表现多为咳嗽,发热,水肿,小便黄赤、涩痛,苔黄等。常用药物有石膏、白茅根、鱼腥草、黄芩、蒲公英、栀子等,多选用黄芩清肺汤加减。张宗礼教授善用栀子,栀子苦寒质轻,能清热降泄,轻浮上达,既入气分,又行血分,长于泻肺之实热,又能凉血。栀子有生栀子、炒栀子、焦栀子,生栀子偏于泻火,而焦栀子则偏入血分,凉血止血。在小儿肾脏疾病中,肺热下移肾脏,血灼脉络随尿而出形成血尿,故临床多选用炒栀子,既能清泄肺火,而不至于过于寒凉,损伤小儿稚阳之体,又能凉血止血,使妄动之血归经。在临证时又常根据季节及证候的不同,选择栀子炮制的不同,体现出“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辨证思想。

2.3 泻肺逐水 多用于小儿肾脏疾病合并胸水、腹水等严重水肿时,症见患儿全身浮肿,咳嗽气急,心悸胸闷,不能平卧等。小儿“肾常虚”,肾脏疾病传变迅速,水凌心肺,肺气闭塞,水道不通,故泻肺逐水。常用药物有桑白皮、瓜蒌、苦杏仁、葶苈子等。张教授常葶苈子和桑白皮合用,前者味苦辛、性大寒,后者味甘辛、性寒,两者相须为用,上可宣肺气之壅塞,下可开小便之闭塞,共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葶苈子因其性大寒,故在临床应用时中病即止,一般用炒葶苈子,每日用量不超过6 g。

2.4 补肺行气 小儿“肺常不足”,指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腠理,肺脏娇嫩,则卫外不固,而易为外邪所侵,《理虚元鉴》云:“肺主皮毛,外行卫气,气薄而无以卫外,则六气所感,怯弱难御,动辄受损。”[4]患儿反复感受外邪,正气不足以祛邪外出,循经入里,累及肾脏。此法是通过补益肺卫之气,使腠理固密,外邪不易入侵,并使气行则水行,促进水液代谢。常用药物有黄芪、白术、茯苓、党参、甘草、陈皮等,多选用异功散加减。

2.5 肃肺通便 《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言:“水谷之寒热伤人也,感则脾先受之。”[5]小儿“脾常不足”,消化能力不健全,容易食积,郁而化热,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故食热上逆犯肺,肺失通调,水道不利,即可导致水肿发生。此法顺降肺气,使气行则水行,最终达到利尿消肿目的。正如《重庆堂随笔》所云:“肺气肃则下行自顺,气化咸藉以承宣,故清肺药皆通小水。”[6]常用药物有枇杷叶、紫菀、款冬花、百部、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等,多选用三子养亲汤加减。张宗礼教授认为,在兼有小儿便秘时慎用“大黄”,其“味苦,气大寒,阴中之阴”[7],荡涤力峻,而小儿脏腑娇嫩,稚阳之体,大黄易伤小儿阳气,临证时应仔细辨证,可从肺从气论治,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6 滋肺养阴 朱丹溪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8]故在小儿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阴液的养护。由于肺与肾之间的阴液也是互相资生的,故而有“肺肾同源”“金水同源”之说。肺阴亏虚可影响肾中阴液的充足与否,肾阴亏虚可导致肾脏功能失调,从而出现肾脏疾病。常用药物有沙参、麦门冬、玉竹、百合、五味子、山药、芦根、天花粉等。张教授经常麦门冬与五味子联合应用,麦门冬味甘,微苦寒,有养阴润肺生津之效,五味子“性温,五味俱全,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益气生津。”[9]两药合用,酸甘化阴,生津止渴,上养肺阴,下滋肾水,体现“肺肾同治”的学术思想。

3 典型病案

3.1 病案一(肾性血尿) 患儿男性,4岁。2018年6月12日就诊。患儿家属代诉1周前患儿出现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痛,应用头孢类抗生素和小儿退热颗粒治疗后患儿症状稍好转,1 d前,患儿突然出现肉眼血尿,查尿常规:尿隐血(+++),尿蛋白(+),红细胞 1 330个/μL。查尿相差镜:红细胞211 000个/μL,肾小球性红细胞90%。患儿现血尿,咳嗽,咳痰,咽痛,咽红,扁桃体肿大,舌红苔黄,脉数。中医诊断:尿血,证属外邪犯肺。治以宣肺散邪、凉血止血。方拟银翘散加减,处方:金银花12 g,连翘 6 g,玄参 6 g,桔梗 6 g,甘草 6 g,炒栀子 6 g,小蓟6 g,白茅根6 g,藕节炭6 g。7剂,水煎服。2诊患儿家属代诉肉眼血尿消失,咽痛好转,仍有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数。复查尿常规:尿隐血(++),尿蛋白(-),红细胞 421个/μL。予原方加黄芩 6 g,紫苏子10 g,以清热降气肃肺,7剂,水煎服。3诊时,患儿诸症好转,无明显不适,查尿常规:尿隐血(+),尿蛋白(±),红细胞32个/μL。原方改为两日1剂继服。

按语:小儿脏腑娇嫩,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外邪犯肺,母病及子,邪热下行,损伤肾与膀胱,则尿血。正如《证治准绳·溲血》指出:“肺金者,肾水之母,谓之连脏,肺有损伤妄行之血……其热亦直抵肾与膀胱可知也。”[10]故应宣肺散邪,凉血止血。上方应用重用金银花以清肺热、散风邪,连翘清热解毒,玄参解毒养阴利咽,桔梗、甘草宣肺利咽止咳,炒栀子、小蓟、白茅根、藕节炭凉血止血,该方上清外犯之邪,下宁肾络妄动之血,外邪得清,血尿自止。患儿复诊后血尿消失,仍咳嗽,原方加用黄芩、紫苏子清肺降气止咳,故3诊后诸症好转,后减量继服巩固疗效。

3.2 病案二(肾性水肿) 患儿女性,9岁,2018年5月9日就诊。3年前,患儿因感冒后出现双下肢水肿在当地医院诊为“肾病综合征”,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起始剂量为甲强龙32 mg/d,在治疗过程中,患儿多次因感冒而导致病情反复,现甲强龙剂量为12 mg/d。两周前患儿再次因感冒出现双下肢水肿加重,自服小儿感冒颗粒后感冒症状好转,水肿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患儿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咽部不适,双下肢水肿(++),舌淡,苔薄黄,脉浮数。尿常规示:蛋白质(+++),隐血(-)。血常规和 C-反应蛋白大致正常。中医诊断:水肿,证属肺虚不固、水湿内停,治以补肺固表、行气利水,予玉屏风散合五皮饮加减,处方:黄芪 15 g,白术 10 g,防风 10 g,金银花 10 g,连翘 10 g,桔梗 10 g,生甘草 10 g,桑白皮10 g,大腹皮 10 g,茯苓皮 10 g。7 剂,水煎服,每日1剂。2诊:患者神疲乏力、咽部不适较前好转,双下肢水肿减轻。复查尿常规示:蛋白质(++),隐血(-)。前方去桔梗、连翘,加车前草10 g,车前子10 g以清热利湿退肿,继服7剂。3诊:患儿未诉明显不适,双下肢水肿消失。复查尿常规示:蛋白质(+),隐血(-)。前方去车前子、车前草、茯苓皮,改为两日1剂,继服。

按语:陈修园《医学实在易》曰:“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11]表明全身气化活动是以肺为主导的,而水液代谢与气化活动密不可分,《景岳全书·肿胀》云:“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12]故肾性水肿可从肺论治。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以玉屏风散为基本方,取其补益肺气、益气固表之意,以增强机体防御能力;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透邪,桔梗、甘草宣肺利咽,茯苓皮甘淡渗湿、桑白皮泻肺、大腹皮行气以通调水道、利水消肿。该方上以驱邪、外以固表、下以利水,使邪气除、表自固,肿得消。2诊时患儿上焦症状好转,仍下肢水肿,故去桔梗、连翘,加车前草10 g,车前子10 g,3诊时患儿水肿消失,故去车前子、车前草、茯苓皮以防日久伤阴,继续巩固疗效。

4 小结

肺肾两脏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对水液代谢的调节。张宗礼教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小儿自身的特点提出从肺论治小儿肾病。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13]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与肾同主呼吸运动,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并通过肺气的肃降功能下达于肾,再通过肾气的摄纳潜藏维持呼吸的深度,令吸入的自然界清气被人体利用。肺主一身之气,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全身血液汇聚于肺,依赖于肺气推动。肺气充足则推动有力,外邪犯肺、肺气亏虚或肺气壅滞均可导致肺功能失调,《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指出:“天地之寒热伤人也,感则肺先受之。”[5]而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卫气不固,易受外邪侵袭。因此小儿肺脏受外邪侵袭的机会远比成人要高得多。且慢性肾脏病的反复多与上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正符合中医肺肾脏腑功能理论,即是肾病肺治之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外邪血尿栀子
基于计算机仿真探讨外邪袭表的影响因素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血尿:断断续续要当心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两种杀虫剂对黄栀子绿灰蝶的田间防效初探
听俗语 聊养生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
少年情怀,栀子初心
祝您健康处方(10)血尿
血尿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