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微针刀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12-24陈福林

天津中医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膜炎针刀腰背

黄 拓,陈福林

(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骨伤科,天津 300400)

腰背肌筋膜炎是指人体肌纤维组织(筋膜、肌膜、肌腱、韧带等)的一种非特异性炎性变化(水肿、炎性渗出及纤维性变),引起腰背部肌紧张、弥漫性疼痛、腰椎活动受限的临床综合征,属于中医“痹症”“腰痛”范畴,其发病原因包括急性腰背部损伤、慢性劳损,还与寒冷、潮湿等气候环境很大的关系[1]。此病为慢性腰背痛患者较为多见的临床诊断,又称为“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症”“腰背肌纤维炎”“腰背部软组织劳损”等,此病属于下腰痛范畴,在慢性腰痛中发病率占比为70%,其临床发病率占腰腿痛患者的80%[2]。其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下结节或条索状粘连,腰背部局部或者弥漫性疼痛,疼痛性质多以钝痛为主。腰背肌筋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尽管本病病情相对较轻,治疗方法繁多,但症状易反复,病程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质量,加之现代化生活及劳作方式的改变,导致此病的临床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呈年轻化趋势。

近年来,西医学对于肌筋膜解剖及生理病理等理论研究逐渐完善,基于肌筋膜病理形成的肌筋膜触发点(MTrp,又称为激痛点)的治疗方法日益增多,目前在中医学临床诊疗中应用传统毫针针刺、小针刀、手法、外用中药等结合激痛点等现代医学理论,在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得到广大临床医师、患者的认同。本研究利用超微针刀(一种刃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为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临床研究结束时,除去脱落及剔除病例,符合标准病例患者总共83例,治疗组42例,对照组41例。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age and sex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1.2 伦理学要求 本研究严格遵守了《赫尔辛基宣言》人体医学研究的伦理准则隐私问题,研究方案立项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件号:HS2017001-01)。

1.3 诊断标准

1.3.1 中医临床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7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背肌筋膜炎和腰肌劳损的诊断标准分析归类如下。

1)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2)多发于老年人,好发于两肩胛之间,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有长期腰痛史,反复发作。3)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一侧或两侧腰骶部酸痛不适,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4)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骶棘肌行走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一侧或两侧骶棘肌轻度压痛,腰腿活动一般无明显障碍,腰背功能活动大多正常。X线片检查无阳性征。

1.3.2 西医临床诊断标准 西医学关于腰背肌筋膜炎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制定出具有公认性、规范性的诊断标准。本研究中腰背肌筋膜炎西医诊断标准参考1990年Smons所提出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在临床标准,其诊断标准分为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4]。

主要标准:1)患者自诉出现区域性疼痛。2)患者主诉为疼痛或出现激痛点牵涉痛的分布区域的感觉功能异常。3)受累肌肉可触及紧张带。4)紧张带内的某一点呈剧烈点状触痛。5)在测量时,存在某种程度的运动受限。次要标准:1)痛点重复出现主诉的临床疼痛或感觉异常。2)横向抓触或针刺入带状区触发点诱发局部抽搐反应。3)伸展肌肉或注射触发点缓解疼痛。

若满足主要标准5项和至少1项次要标准,才能确诊为MPS。

1.4 纳入标准 1)符合腰背肌筋膜炎诊断标准。2)同意参与临床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 1)合并有局部软组织损伤(急、慢性)或感染者。2)肝肾功能有缺陷,或造血系统出现异常者。3)精神病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6 剔除病例标准 1)一般资料未填写完整。2)复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折、腰部肿瘤等疾患的患者。3)缺少辅助检查报告。4)临床调查表格中选项有涂改的病例。5)自行辅助药物治疗的患者。

1.7 治疗方案

1.7.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腰背部阿是穴和督脉、膀胱经、华佗夹脊穴循经穴位毫针针刺为主治疗。取穴:阿是穴、腰眼(双侧)、腰阳关、腰俞、委中(双)、肾俞(双)、关元俞(双侧)、腰夹脊穴。腧穴定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治则:通经止痛。近取阿是穴、腰眼、肾俞等腧穴以疏通局部经络之气,通经止痛;肾俞、腰阳关等补益肾气;“病在腰者取之腘”,故取委中以疏通足太阳经气。对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治疗针具选取一次性针灸针(规格0.3 mm×50 mm,马鞍山邦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对所选穴位进行常规针刺,腰背部穴位得气后连接华佗牌针刺手法治疗仪(SXDZ-50型,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选取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留针15 min。每隔1 d操作1次,连续治疗2周。操作后同样指导腰背肌拉伸锻炼。

1.7.2 治疗组 治疗组取腰背部肌筋膜触发点为治疗节点,操作前详细查体,明确触发点位置并标记,并分析相关失稳筋膜链。操作时患者俯卧位,并适度垫高腹部,年轻患者可采取坐位;操作区域常规消毒,术者佩戴一次性无菌手套操作,治疗针具选用一次性超微针刀(规格0.35 mm×40 mm,江苏华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治疗时双手配合,左手准确触诊激痛点,激痛点主要表现为在紧张肌肉内能触摸到痛点或结节条索,按压或针刺后可出现牵涉痛,弹拨按压能出现受累肌纤维的颤搐现象[5];找到肌痛点后可用标记笔标记,或直接用触诊手指指尖固定范围,右手持针刀,刀锋沿着触诊手指指甲边缘进针刀,刀体与皮肤垂直,刀口线与筋膜结节点垂直,垂直向下进针刀切割,进针刀深度为一般不超过1 cm,体型盛壮者可根据操作部位的浅筋膜厚度适度加大操作深度,切割方向为肌纤维走行方向,每次进针后切割3~5刀,避免同一刀口多次切割。如果结节点较大,可呈扇形向结节点切割3~5刀,如有筋膜条索状的粘连可在两端进行进针切割,激痛点切割完毕后可选取病变的肌肉起止点筋膜处进针刀切割3~5刀,同样可在激痛点施以传统针刺的提插捻转手法,快速诱发肌纤维收缩,切割完毕后消毒棉球按压刀口。操作完毕后,可指导患者行腰背肌拉伸锻炼。每隔1d操作1次,连续治疗2周。

1.8 观察指标

1.8.1 麦吉尔(McGill)疼痛问卷 两组组治疗前后均采用简化麦吉尔(McGill)疼痛问卷评价患者的疼痛情况,均由患者自答,内容包括疼痛分级指数评分(PR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时疼痛强度评分(PPI)。

1.8.2 表面肌电图信号检测(sEMG) 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腰背肌核心肌群表面肌电图检测,本研究选取患者双侧竖脊肌进行检测,设备采用肌电图室上海诺诚Z2J-AMP-NCC08肌电图仪进行检测,分析平均肌电波幅(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指标。竖脊肌肌电信号采集部位[6]为第3腰椎与第4腰椎间正中线旁开约3 cm处,竖脊肌肌腹最饱满处;确保电极片与皮肤接触紧密,必要时局部剃除毛发及去除角质层,或酒精脱脂处理。肌电图信号采集方法: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腰背肌等长收缩测试,采用静态负荷耐力试验(BST)进行,采集竖脊肌sEMG电信号,分析竖脊肌表面电信号的AEMG、MPF在治疗前后的差异。

1.8.3 疗效评价 疗效评定标准按照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腰背部疼痛消失,脊柱功能活动完全正常。好转: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脊柱功能活动基本正常。有效:腰背部疼痛稍减轻,脊柱功能活动有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1.9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麦吉尔评分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McGil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McGil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PRI、VAS、PP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评分比较(±s)Tab.2 Comparison of McGill scores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节点 PRI VAS PPI对照组 41 治疗前 24.34±4.39 6.96±1.27 3.22±0.79治疗后 14.31±7.13* 4.10±2.38* 1.76±0.97*治疗组 42 治疗前 25.64±4.071 7.02±1.54 3.3±0.75治疗后 11.78±7.55*# 2.55±2.10*# 1.21±0.65*#

2.2 表面肌电图信号观察指标分析 两组治疗前后竖脊肌表面肌电图AEMG、MPF指标变化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前的AEMG和MPF统计学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有效。两组治疗后AEMG 和 MPF 比较统计学无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方法相对于对照组更加有效改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腰背部肌肉肌张力、肌力和疲劳程度。结果见表3、4。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图信号AEMG比较(±s)Tab.3 AEMG comparison of surface EMG signals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μV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图信号AEMG比较(±s)Tab.3 AEMG comparison of surface EMG signals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μV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对照组 4 1 7 1.8 2± 9.8 2 8 2.7 9± 8.9 0* -1 0.9 7± 5.4 6治疗组 4 2 7 1.9 5±1 0.8 0 8 9.5 6±1 0.1 7* -1 7.6 1±1 1.2 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图信号MPF比较(±s)Tab.4 MPF comparison of surface EMG signals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Hz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图信号MPF比较(±s)Tab.4 MPF comparison of surface EMG signals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Hz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对照组 4 1 7 6.2 9±7.3 1 1 0 7.4 2±1 1.0 2* -3 1.1 3±7.6 9治疗组 4 2 7 6.7 6±5.4 5 1 1 3.8 5± 7.9 2* -3 7.0 8±9.6 4#

2.3 疗效分析 两组治疗方法对腰背肌筋膜炎均有效,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 5。

表5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Tab.5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s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例

3 讨论

临床上对腰背部肌筋膜炎的发病机制各种学说纷争,诊断及治疗同样没有统一共识。近年来,中医药学发展迅速,骨伤科流派百家争鸣,依借现代医学技术理论结合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创造和衍生出诸多的具有中医特色及疗效显著的腰背肌筋膜炎治疗理论和方法,包括:中药内、外治、针灸、小针刀、刃针、刺血、推拿[7]等。

胡超伟医生独创的超微针刀疗法在骨伤科软伤疾病治疗中早已广泛开展,超微针刀疗法是由传统针具改进的刃针,刀口是0.5 mm的锋刃,其作用点为切割人体劳损处的浅筋膜,或人体固有的软组织支持结构系统,达到松解肌肉、肌腱、皮神经、交感神经、运动神经的目的,使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的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8]。超微针刀疗法的选点理论:拉杆理论、杠杆理论、弓弦理论、链条理论;其治疗软组织损伤的机制如下:1)恢复肌细胞的内部平衡。2)解除高应力纤维。3)减轻骨纤维管的高压。4)减轻组织内压。5)消除组织间粘连。6)改善局部无菌性炎症。7)改善局部软组织的血液循环;其治疗的核心理论为改变软组织的力学平衡失调[8]。超微针刀治疗时刀口较小,切割深度浅,不使用局部封闭及止痛药物,安全度高,止痛效果显著,临床患者依从性及接受度良好。

本研究观察到大部分腰背痛患者的疼痛部位表述为腰肋三角部、腰椎棘突旁、腰椎横突旁及臀中上区域弥漫性钝痛。查体可见疼痛触发点集中在第1~3腰椎横突旁,髂后上棘、骶髂关节部位,波及的肌肉主要有背阔肌、腰方肌、骶棘肌、下后锯肌、腰髂肋肌等单块或多块肌肉,波及的筋膜链为后表链、后功能链。治疗中准确查体以及明确病患肌肉是治疗的关键,而且需应用动态解剖思维,从明确病患肌肉需联想到其组成的肌肉筋膜链动态平衡失调,在治疗中从局部到整体相呼应,同时应用传统针灸治疗理论、筋膜学论及能量再灌注理论和运动医学理论相结合,充分将中西医治疗软组织疾病的理论相结合,注重整体观,充分发挥传统针刺镇痛优势,而且在治疗组中创新性的加入传统针刺手法,使超微针刀镇痛效果进一步提升,使远期疗效更加稳定。现将临床研究过程中超微针刀治疗的特点总结如下:

1)针锋相对:利用超微针刀对腰背部肌筋膜触发点进行精准切割、松解,达到松解肌筋膜目的,使肌肉组织内压减轻,使受卡压的皮神经及运动神经得到松解,解除肌肉组织痉挛、粘连、结节的病理状态,改善局部组织缺血状态,达到快速缓解疼痛目的。2)针刀结合:后表链、后功能链与足太阳膀胱经行径相重合,部分触发点与经络腧穴重叠,操作中选定腰背部特定腧穴、经外奇穴及肌筋膜触发点(阿是穴),利用超微针刀毫针特性,在利用刃针切割治疗后再施以传统针刺补泻手法,以达到补泻虚实、通调经络的作用,充分将传统针灸治疗理论与超微针刀基本的运动医学相结合,充分将中西医治疗软组织疾病的理论相结合,使该疗法的远期疗效更佳显著。3)调衡筋骨:“筋”“骨”关系在中医骨伤科学中的重要性论述已久,如《素问·五脏生成》曰:“诸筋者,皆属于节。”而在《素问·痿论》提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阐明其筋骨的生理关系。筋骨关系在生理相互协调,保持动态平衡,才能达到骨正筋柔的健康状态。筋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筋骨失衡,以筋为先,久之则筋伤传骨,骨病筋损。

根据超微针刀疗法的选点理论——弓弦理论,将人体骨骼组织看成弓,则附着在骨的软组织为弦。例如脊柱,其4个生理弯曲就好比4把弓,弓前后方的肌肉软组织的痉挛程度或者说肌肉的收缩力直接影响到生理曲度的改变,而生理曲度的改变直接影响到脊柱力线的稳定。在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诊疗中,可以通过腰椎的生理曲度变化判断出与之相关的肌肉软组织损伤,找出应力集中点作为超微针刀治疗选点,通过减压局部肌筋膜,可有效改善局部肌肉紧张,恢复腰椎力线,纠正椎骨失位、错缝。在腰背肌筋膜炎的整个诊疗过程中,始终坚持动态解剖思维,将中医学核心思想——整体观念应用于治疗当中。治疗过程中,以激痛点切割是以局部病变为中心进行治疗的,而应用肌筋膜链治疗的理念里,把单块的病变肌肉借由筋膜的连接形成了一条条功能链,加强整体与局部的关联性,以及通过整体来调整局部,调节软组织力学失衡,改善病态肌肉生理功能,通过软组织力量平衡以达到纠正、稳定脊柱力线,使腰背肌及脊椎骨达到“骨正筋柔”的平衡状态,进一步提高超微针刀疗法临床疗效,也充分体现了中医骨伤科疾病的临床基本治疗中“筋骨并重”的理念。

综上所述,超微针刀具有进针浅,低风险,疗效快速,患者易于接受,对于腰背肌筋膜炎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膜炎针刀腰背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超微针刀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中医疗法治疗腰背肌损伤研究
颈肩痛,小心颈肩肌筋膜炎
腰背酸痛抖小腹
肩关节针刀闭合松解麻醉推拿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痛痹定痛胶囊联合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刀镇痛的原理和针刀治疗的安全性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老来爱运动要防足底筋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