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子洲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对华池的启发
2020-12-20谯显明李海萍杜永生李志龙杨建琪方明金
谯显明,李海萍,杜永生,李志龙,杨建琪,方明金
华池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华池 745600
华池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古属雍州,岐黄故里,土层深厚,气候温润,适合中药材生产,地产甘草、麻黄、柴胡、秦艽等是传统出口创汇商品;在温饱问题稳定解决的情况下,县委政府将中药材确定为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重点培育。
从2012年开始探索中药材规模化种植,2015-2017年引进、建办恒烽、盘龙、银旺3家中药材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黄芪等一年生药材种苗栽植、柴胡等多年生药材种植为主的生产模式,由于生产成本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产业发展缓慢。
为了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多次组织企业、合作社、专业技术人员、党政负责同志前往陇西、渭源、宕昌及鄂尔多斯、陕北多地考察学习。2019年12月5日至7日,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带领15个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及农业、卫健、扶贫、农技等部门负责同志,企业、合作社负责人一行50人,赴榆林市子洲县富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省天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子洲县天赐中药材有限公司和驼耳巷乡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通过走访企业、实地观摩、听取介绍、座谈交流等方式考察学习,深受启发。
一、子洲县中药材产业现状及特点
子洲县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南部、黄土高原丘陵区腹地,地跨暖温带和中温带,全县总面积2 042平方公里,辖11镇1乡1个街道办事处,279个行政村,总人口30.25万。有野生及人工药材100余种,全县种植各类中药材23万亩,其中黄芪15万亩,黄芩等其它药材8万亩。年产中药材16 000多t,总产值达2.8亿元。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起步早,品牌建设有力
子洲县土壤、光照、温度、湿度等独特条件有利于中药材生长,发展中药材产业已经40多年,申请认定了“子洲黄芪”国家地理标志、获有“药食同源”批号,子洲黄芪已跻身“十大秦药”之首,有“东北参,子洲芪”的美誉,品牌效应和知名度好。
(二)企业保底收购,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子洲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最大的优势在于种植户不愁销售问题,规范发展较快的2013-2016年,当地中药材企业就与药农签订回收协议,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随着以子洲黄芪为代表的子洲药材品牌建设,近年全国各地中药加工企业纷纷上门抢购,价格呈逐年稳定上升趋势,已不存在销路问题。
(三)种植规模大,群众认可度高
子洲县农业人口27.88万,总耕地面积137万亩,中药材23万亩占总耕地16.8%,其中黄芪15万亩占药材的65.2%。主要分布在双湖峪、苗家坪、马蹄沟、驼耳巷、三川口、淮宁湾等乡镇,其中驼耳巷、苗家坪以黄芩为主,其他乡镇以黄芪为主,三川口乡耕地3.2万亩,种植中药材2.7万亩,中药材占耕地84.4%,其中黄芪2.4万亩占药材的88.9%;驼耳巷乡耕地6.3万亩,种植中药材3.3万亩,中药材占耕地52.4%,其中黄芩2.6万亩占药材的80%,耕地、荒山荒坡、庄前屋后到处种的是黄芩、黄芪等药材。
(四)市场风险小,收益好
子洲仿野生、半野生药材种植,一般生长5年以上,前1至2年适当施肥、锄草,以后基本不再进行田间作业,模拟野生状态生产,待价采收,由于野生状态生产,无污染无违禁品残留,生长年限长,有效成分及特殊成分含量高,是国内外大中型医药、保健加工企业抢手产品,市场价位好,风险低甚至无风险。
种植第2年可采收种子,以黄芪为例,五年生黄芪鲜货平均亩产400~500kg,单价按20元计,收入8 000~10 000元,三年生黄芪每亩年按采种25kg、按单价80元计,收入2 000元,一个周期按采种三年计,种子收入6 000元左右,黄芪收入15 000元左右,剔除成本3 000~4 000元,纯收入10 000元以上,平均每年纯收入2 000元以上,黄芩则在3 000元/亩以上。
(五)产业链条长,运营体系保障有力
子洲县中药材产业服务中心在编在岗11人,主要负责产业规划、项目争取、监管实施、技术创新与培训指导、生产基地建设等工作。子洲县中药材投资有限公司,由政府指派董事长,董事长负责组建生产、质检、加工、市场等职能部门,整合全县中药材加工企业、合作社力量,统筹企业建办、技术研发、精深加工,监管实施重大项目。合作社负责种苗繁育基地和生产实训基地建设,组织农户执行订单生产合同,做企业和农户的中介,农户按合作社“五统一”要求订单生产。全县已建成天赐、富发及天芪等7个龙头企业,形成了黄芪等级条、黄芪片、黄芪超微粉、珍芪饮料、黄芪茶等产品体系,在山西、广州、天津、河北等地有较稳定市场,并远销日韩及东南亚等地。
二、华池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华池县从2012年开始规模化种植中药材,2015-2017年引进、建办恒烽、盘龙、银旺3家中药材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黄芪等一年生药材种苗栽植、柴胡等多年生药材种植为主的生产模式,由于生产成本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产业发展缓慢。
(一)创新创业意识不强,产业助推力度不够
中药材是新兴高投入、高产出产业,相当部分干部群众习惯于传统种植业,求稳怕变,创新意识不强,指导、调研、推动、扶持不积极不主动,被动应付,舍不得投入,生产技术不规范,管理不到位,产量低;合作社功能发挥不够,产品品牌及销售拉动效应弱,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经济效益差,产业推动举步维艰。
(二)工作创新积累少,技术不规范
华池县中药材起步晚,没有专门工作机构,农技部门临时抽调技术干部的学习实践,对生产技术指导起了一定作用,但远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及县委、政府的要求。比如华池县中药材栽植适宜期为3月中下旬,采收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但该县大多4月才栽植,甚至5月上中旬还完不成栽植作业,局部9月中旬就开始采收,栽种晚、采收早,生育期短,栽植密度低,产量不理想。
(三)生产投入少,田间管理粗放
企业、合作社为降低生产成本,流转的土地大多为撂荒、新整梯田地,地力水平差,肥料、种苗投入不足,田间管理粗放,尤其是东部川区草害严重,对生产和效益影响较大。
(四)生产成本高,加工层次低效益差
目前华池县春栽秋收模式,种苗、土地流转、田间管理等生产投入1 000~2 000元/亩,若生产条件好,栽种规范,按预期鲜药700kg/亩、4元/kg计,亩收益1 000元左右,若预期产量或价格低,就会收益低微甚至赔钱;加之我县中药材企业体量小,加工体系尚未建成,加工层次低,市场网络未建成,外部拿不到大订单,合作社跟风生产,基本是鲜药或原药销售,产品附加值低,产业效益差。
三、对华池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启发
(一)因地制宜,走特色中药材发展之路
中药材生物学特性及对环境的要求千差万别,局域土壤、气候条件各异,这就决定了中药材特有的道地性,只有适宜地域和科学的生产技术才能生产出优质的中药材,即道地药材,这也就是陇药、藏药、蒙药的由来。甘肃省中部地区传统中药材春栽秋收生产模式,短平快,但生产运营成本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子洲多年生或仿野生药材,田间管理粗放,劳动力投入少,生产成本低,适合华池县土地资源广、劳动力短缺的县情,规避市场风险,是一个较为稳定的高效农业产业。
(二)注重产业团队建设,以技术创新及管理促发展
子洲县中药材人工规模化生产已有近40年历史,技术积累好,社会认可度高,尚有11人的专业技术团队和国有企业做技术、运营等生产服务。我县中药材产业刚刚起步,专业技术团队尤显重要,一个强有力的技术团队,对中药材产业起步、健康发展有着关键性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三)尊重市场规律,注重产业拉动效应
为了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我县先后出台了许多奖补政策,对调动农户积极性,推动产业规模种植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实践证明,对产业促进作用不尽如人意,按生产面积奖补,短期虽刺激了规模,但不利于调动农户、合作社生产优质中药材主动性,产生了部分农户、合作社只种不管,等靠政府补贴,生产水平低,效益差。子洲县部分投放种苗,从源头上保证优质药材生产,把扶持的重点放在企业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上,延伸了产业链条,增加了产品附加值,解决了产品销路问题,提升了品牌效益的做法符合市场规律,有利于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四)创建品牌,健全产业体系
子洲县发挥地方和帮扶单位资源优势,打造了“子洲黄芪”品牌,极大的推动了子洲中药材产业稳步健康发展。相对于子洲县,华池县具有土地资源丰富、降雨量多、积温高等优势,并且还有“子午岭天然中药材宝库”的自然资源和岐黄故里的人文资源,地处陕甘宁腹地,随着银西高铁、延庆高速等建成通车,区域优势更加明显,借鉴周边陕北、陇西等地中药材产业经验,探索华池县产业发展模式,高起点快速健康发展是完全可行的。
四、今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组建中药材产业办公室,强化技术支撑
华池县在脱贫摘帽和国家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在稳定全膜玉米、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同时,把中药材产业作为新型特色产业重点扶持发展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县情的。为了强化技术支撑,成立中药材产业领导小组,整合原中医药产业办公室(属卫健局)职能,强化产业宏观管理;组建中药材(生产)产业办公室,具体负责产业规划、项目争取、地方特色优质中药材品种培育驯化及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创新集成示范推广等工作,助推中药材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二)科学谋划,稳步推进产业规模
从华池县生态气候特点出发,全县以黄芪、黄芩、板蓝根为主体,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柴胡、桔梗、忍冬、苦参等,培育驯化甘草、秦艽、麻黄、小黄菊、杠柳等特色药材。品种布局中南部、西北部干旱、向阳区域以黄芩为主,西北部二阴地、中南部降雨量偏多区域和东部地区以黄芪为主,搭配板蓝根、柴胡等品种;地下鼠害严重的区域,以黄芩、苦参、柴胡等为主;板蓝根、桔梗、万寿菊、香(金丝黄)菊等一年生或年年扩繁品种,以人工栽培为主;黄芪、黄芩、柴胡、忍冬等则以仿野生为主,人工栽培相结合。采取多品种多年轮作制,逐年有计划种植、采收。全县计划2020年10万亩,2021年12万亩,2022年15万亩,逐渐形成稳定的产业规模。
(三)强化技术创新,引领产业高起点发展
在西北部和东部地区各建一处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示范园区,引进新品种,驯化当地野生药材,进行育苗、种苗繁殖技术探索与生产技术创新集成示范,作为技术实训基地,积极与甘肃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及国内中医药大中企业合作,嫁接其新技术,提升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引领华池县中药材产业高起点发展。尽快组织力量制定县域主体药材生产、加工技术标准,引导带动合作社、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最大限度提升中药材产业种植效益。
(四)挖掘培育道地品种,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挖掘华池县中药材资源优势,驯化、培育陇东杠柳、秦艽等野生药材,通过县域中药材普查,寻找有地域特色的道地药材品种,形成具有话语权的品种和品牌。与卫健、食药监等部门协作,争取华池或陇东道地药材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高起点、高标准发展,力争3到5年达到一定规模和影响力,5到10年打造陇东中药材品牌和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宁中药材之都。
(五)制定扶持政策,走规模化、机械化发展之路
华池县地广人稀,要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撂荒地、新整梯田地等耕种管护不到位土地,鼓励大户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之路。加大机械化作业扶持力度,缓解生产用工难、成本高等问题,调动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中药材产业积极性。
(六)注重产业拉动,扶持重心向加工及品牌创建方向倾斜
中药材作为一个新型产业,要动用政府、社会各方面资源进行扶持,通过招商引资、启用民资,引进、建办大中型加工企业,扶持地方民办企业(合作社),加大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和品牌创建力度,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效应,确保产品有市场,企业、合作社有利润,农户有钱赚,政府有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