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八大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0-12-20张树庚
张树庚
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 武威 733000
近年来,武威市委、市政府基于对全市自然禀赋和地理气候条件的认识,统筹谋划,提出打破行政区域,因地制宜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的基本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全市“三大特产业带”和“八大产业”的初具规模,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正在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有到优”“从短到长”“从低到高”“从粗到精”“从弱到强”的转变,牛羊鸡菜果菌薯药每项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作支撑,都有合作社和群众深度参与,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一、牛产业
(一)基本情况
2019年,全市牛饲养量达84.1万头,其中存栏量55.87万头、出栏量28.22万头;建成规模养牛场(小区)53个,牛肉产量达到2.82万t,牛奶产量达到8.39万t。预计2020年牛存、出栏量分别达到62.3万头、28.7万头,2022年牛存、出栏量分别达到73万头、32万头。重点龙头企业、项目有:伊利日产1 800t液态奶项目、优然牧业凉州区现代化万头奶牛牧场示范项目、古浪县万头奶牛牧场示范项目、天美白牦牛产业园。
(二)存在问题
1.农户饲养基础母牛数量下降,专业化从事母牛繁育的场户少,犊牛生产供应不足,高档肉牛养殖数量不大。
2.屠宰加工企业主要以胴体和初级分割销售为主,精深加工不够,品牌效应不强。
(三)对策建议
1.继续支持推广顶乐牧业“投母还犊”等模式,扩大农户基础母牛养殖数量;扩大“黑牛”“和牛”等高档肉牛养殖规模。
2.抓好嘉禾佳酱牛肉、浪美、顶乐、琪茹等屠宰精深加工,加大“凉州黑牛”“桂花和牛”“汉和牛”等品牌培育,努力打造更多“优”“特”“精”牛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价值。
3.加快推进天祝白牦牛保种群和天美白牦牛产业园建设,做优做响“天祝白牦牛”“祁连雪牛”等白牦牛区域公用品牌,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知名度。
4.加快推进伊利日产1 800t液态奶项目和优然牧业12 000头、古浪县奶产业园区8个5 000头和金宇浩兴12 000头奶牛牧场和饲料厂、兽药厂、包装厂、物流园配套项目建设,抓好优质饲草料生产,打造祁连山精品奶源带重要基地。
二、羊产业
(一)基本情况
2019年,全市羊饲养量970.12万只,其中存栏量498.53万只、出栏量471.59万只;羊肉产量达4.05万t。预计2020年羊存、出栏量分别达到510万只、490万只,2022年羊存、出栏量分别达到550万只、540万只。重点项目有: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万只种羊繁育基地(兴盛种羊繁育有限公司)、民勤湖羊繁育基地。
(二)存在问题
肉羊产业模式存在重“养殖”轻“加工”、轻“营销”现象,产品附加值不高,生产性服务收入和批发零售仓储运输服务收入明显偏少。
(三)对策建议
1.积极争取并实施好肉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抓好民勤纯种湖羊、古浪兴盛种羊、普康等肉羊育种场和民勤县中信牧业等种羊扩繁场建设,建立良种基地,补强种羊生产供应,确保种源自给。
2.培植壮大民勤凯伟、中天、天祝亨德元等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精分割冷鲜排酸羊肉生产和肉食品加工,提高屠宰加工率,上与养殖基地对接,下与电商、超市、羊肉批发零售商、餐饮企业、皮革加工企业、信息中心对接,实现加工增值。
3.优化肉羊产业资源配置,加强肉羊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大“苏武沙羊”“古浪羊”“凉州羊羔肉”等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带头打好武威羊肉品牌,占领市场竞争制高点。
三、鸡产业
(一)基本情况
2019年,全市鸡饲养量达993.27万只,其中存栏量602.71万只,出栏量390.56万只;禽肉产量达0.43万t;鲜蛋产量2万t。预计2020年鸡存、出栏量分别达到729.6万只、396.6万只,2022年鸡存、出栏量分别达到740万只、516万只。重点项目有凉州、古浪、天祝德青源金鸡产业园项目。
(二)存在问题
规模化养殖程度低,产销一体化全产业链没有完全建立,特别是缺乏禽肉、禽蛋精深加工企业,产业链条短。
(三)对策建议
1.抓好凉州区、古浪县、天祝县金鸡产业项目建设,及早达标达产。
2.支持各县区至少建设1家禽类定点屠宰加工企业,确保出栏鸡有场所屠宰,推动“白条鸡”上市销售。
3.积极引进建设禽蛋、鸡肉精深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蔬菜产业
(一)基本情况
2019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65.1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2.4万亩,产量253.77万t。其中,茄果类24.7万亩、117.6万t;菜用豆类6.1万亩、8.8万t;瓜菜类6.6万亩、30.4万t。武威蔬菜生产规模居全省前列,是全国北方大中型城市冬春设施蔬菜生产供应基地。2020年计划发展70万亩,2022年力争达到75万亩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项目有:武威嘉禾佳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武威海越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供港蔬菜基地、黄花滩万亩寒旱农业产业园、天祝县10万亩高原有机绿色蔬菜种植示范基地。
(二)存在问题
1.设施农业建造费用、有机基质使用、土地改良等生产投入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也需投入大量资金,资金不足问题较为突出。
2.蔬菜精深加工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3.天祝县金强川等区域高原夏菜连作导致地力下降,病虫害多发。
(三)对策建议
1.积极争取产业扶持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建设戈壁农业,不断提升设施蔬菜产业规模。
2.引进培育一批蔬菜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海升水果胡萝卜、嘉禾佳酱菜等重点项目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3.抓好两个“三品一标”建设,积极加快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四是加强技术服务,加快实施分区轮作措施。
五、果品产业
(一)基本情况
2019年,全市现有经济林果22.36万亩,产量10.51万t,其中:苹果0.75万亩、1.08万t;皇冠梨5.0 6万亩、3.9 8万t;酿酒葡萄8.2 9万亩、4.14万t。2020年计划发展到22.75万亩,2022年力争达到23.35万亩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有:黄羊河集团果品公司、甘肃威龙欧斐堡国际酒庄有限公司。
(二)存在问题
1.组织化程度低,超过百亩集中经营的果园较少。
2.果品市场开拓力不强,缺乏果品中转集散地、批发交易市场和深加工基地。果品价格市场波动大,效益不稳定,挫伤了果农的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1.加强技术服务,提高种植户管护水平。
2.结合农村“三变”制度改革,培育新型经济林果经营主体,推行集中适度规模经营。
3.提升经济林果产品冷藏能力,增强市场调节能力,提升经济效益。四是引进培育果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
六、食用菌产业
(一)基本情况
2018年以来,武威市将食用菌作为主导产业,以天祝县、古浪县沿祁连山区和凉州区张义片区等冷凉地区为重点,在众兴、臣祥、正文等现代食用菌龙头企业带动下,食用菌产业呈倍数级增长,2019年产量达到5.5万t,武威已成为西北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天祝县被誉名“中国高原食用菌之乡”。2020年食用菌产量计划发展到6.5万t,2022年力争达到8.5万t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有:武威众兴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甘肃正文菌业有限公司、天祝臣祥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天祝县南阳山农业有限公司。
(二)存在问题
1.食用菌专业人才匮乏,食用菌产业科技支撑作用不够。
2.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足,食用菌加工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升。
3.食用菌精品品牌培育不足,武威食用菌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
(三)对策建议
1.继续引进培育国内大型食用菌龙头企业,带动全市食用菌产业步入一个良性循环、快速发展的轨道。
2.加快推进众兴菌业三期、古浪县正文菌业秀珍菇生产示范基地、南阳山后续产业培育食用菌棚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
3.加大食用菌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支持天祝县高原食用菌研究院建设,提升科学种植和精深加工水平。
4.积极培育我市食用菌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支持打造“仙菇你好”“祁连山珍”等具有县域特色的品牌。
七、马铃薯产业
(一)基本情况
马铃薯是该市第三大粮食作物,2019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16.45万亩,产量达35.9万t。2020年计划种植18万亩,2022年力争达到20万亩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有:甘肃达利食品有限公司、甘肃正阳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
(二)存在问题
1.优质种薯繁供体系尚不健全,种薯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大西洋、夏波蒂等专用型加工型品种种植分散、生产技术标准不统一,未能形成规模优势,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加工企业需求。
3.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企业与种植户的联结不够紧密。
(三)对策建议
1.以建立稳定的优质商品薯、专用加工薯生产基地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进一步优化马铃薯产业布局。
2.进一步完善种薯繁育体系,加强高效低成本种薯繁育技术研发,支持陇源、谷浪等种薯生产企业建设标准化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脱毒种薯供应体系。
3.以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大力引进马铃薯生产、加工、流通龙头企业,积极支持甘肃正阳、高原薯业、古浪裕康等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加工品种多样化、系列化、专用化。
4.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组织化生产模式,加强建立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生产,激励农户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八、中药材产业
(一)基本情况
2019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8.15万亩、产量达7.95万t,其中:当归1.3万亩、0.79万t;枸杞7.17万亩、1.89万t;甘草1.60万亩、0.56万t。2020年计划发展22万亩,2022年力争达到23万亩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项目有:甘肃蓉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古浪县东杞枸杞产业园、祁连藏药中药材产业园等。
(二)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规模依然偏小,农户种植面积较为分散,产业化水平依然偏低。
2.中药材创新研发能力弱,生产技术规范体系不够健全,科技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推动力不强。
3.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缺少上规模的中药材专业经营流通组织。
(三)对策建议
1.加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力度,积极鼓励和扶持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企业流转土地,推行“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参与中药材规模化发展。
2.全面推广应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加大育苗移栽、机械采收、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标准化种植水平和药材品质。
3.积极培育专业化的中药材经营流通组织,健全完善中药材市场营销体系,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