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湿、毒辨证论治儿童流行性感冒*
2020-12-20张喜莲闫海虹谷少红
郦 涵,张喜莲,闫海虹,谷少红,闫 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急性起病、高热、全身酸痛、显著乏力、食欲减退,伴有轻度的呼吸道症状。由于流感病毒致病力强,易发生变异,使得流感具有突然爆发、迅速蔓延、传播面广、发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1]。目前全世界每年仍有10%~20%的人感染季节性流感,并造成至少50万人死亡。儿童为流感的高危人群,其流感的发生率高达20%~30%,是成人的1.5~3倍,且易并发肺炎、心肌炎、脑炎等,重症患儿可出现多脏器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甚至死亡,因此备受关注。
目前,西医学针对流行性感冒的防治主要为抗病毒药物及疫苗。作为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推荐的一线抗甲型流感药物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磷酸奥司他韦,广泛应用于预防及治疗流感的同时,其耐药性报道也越来越多。2008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美国、加拿大及部分欧洲国家流感病毒株对奥司他韦耐药率正逐渐升高。而另一种抗流感药烷胺类因其对大部分流感病毒的耐药性,而不被临床所推荐。
中医药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医将流感归于“时行感冒”“时疫”等,其致病因素是“非时之气”,属于温病学范畴。流感相关描述首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而《诸病源候论·时气候》则记录了流感的病因及发病热点。至金元时期,叶天士在《温热论》中首创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为外感温病的证治提供了新思路;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立了三焦辨证,其中的银翘散为后世治疗风热感冒之良方,至今仍为众多医家所借鉴;王孟英所著的《温热经纬》,继承创新前人精华,提出伏邪、新感为两大辨证纲领,将中国古代对时行感冒的治疗推向了鼎盛时期。
中医药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有其独特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医药可根据患儿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症状以及流感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施治,体现了中医个体化差异治疗的特点。二是中医药有抑菌消炎、广谱抗病毒、解热镇痛[2]等作用,特别是流感高烧不退的患儿,中药解热作用更为明显且安全。此外中药还有免疫调节的扶正功效,可为未感染者提供一道安全屏障,这体现了其标本兼治的综合功效。三是中医药有复合成分、多靶点治疗的优势,可避免西药抗病毒药物耐药性的缺陷,且不良反应更少。
相对于成人,儿童有着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肺常不足”,更易受疫戾之邪攻伐。此外,当代儿童由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长的过度溺爱,饮食偏嗜肥甘厚味,常为食积化热的体质,感邪后化热更速。疫毒之邪不同于普通感冒,邪气更胜,侵袭力更强,加之小儿疾病传变迅速,病势势如奔马,急如掣电,极易入里。因此诊治小儿疾病,必须明察其病理特点、病情演变规律,及时诊断,切断传变路径。
根据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以及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笔者从热、湿、毒3方面来探讨儿童流行性感冒的理法方药。
1 从热论治——风热疫邪,侵犯肺卫
此类患儿多见于流感初期,表现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咽痒等风热犯肺症状为主。风热疫邪侵袭机体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入,因其邪盛力强,正邪交争剧烈,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邪气上攻咽喉,则见咽痛咽痒;外邪侵袭,肺卫首当其冲,风热疫邪邪影响肺卫功能失调,导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故见咳嗽咳痰,鼻塞流涕,喷嚏等症。流感区别于普通感冒之处在于其较强的致病力,导致传变迅速,临床易出现风热表证与肺热壅盛并存之象,应及时干预,合方用药,阻断疾病进展。
风热疫邪,侵犯肺卫,当治以疏风祛邪,清肺解毒。方药用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化裁,银翘散疏风透邪,清热解毒,麻杏石甘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两方相合,既驱邪外出,又防邪入里。方中金银花甘寒质轻,连翘苦寒,两药轻宣透邪,辛凉解表,芳香辟秽,清热解毒,合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石膏辛寒祛火,清泻肺热共为君药;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散透表,解肌祛风,苦杏仁专入太阴肺经,复其肃降之功,止咳平喘,上5味共为臣药;桔梗归肺经,宣肺止咳,引药上行,芦根、竹叶性甘寒轻清,有透热生津除烦之功效,上3味共为佐药;甘草清热利咽,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合,共成疏风祛邪,清肺泻热之功。若患儿初起恶寒明显,但查体示咽红,舌红苔薄黄,此为“寒包火”之证,患儿体质偏热,受寒邪所困引起,酌加羌活、淡豆豉、柴胡疏散表寒,内清里热。
2 从湿论治——湿温时疫,湿热并重
此类流感患儿除恶寒发热外,还可见头重如裹,四肢酸痛,恶心呕吐,舌苔黄腻之象,平素偏嗜肥甘厚味,大多体型偏于肥胖,为湿热体质。王孟英的《温热经纬》中“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两邪相合,为病最多”,表明了湿温疫邪,自口鼻及皮毛侵袭人体,肺胃受伐,津液运行受阻,聚而成湿,故诸证峰起。由于湿热交织,热为湿遏,郁阻于内,不得发越,症见热势蒸蒸;热毒上壅,则咽痛口干;湿性黏滞,缠绵难愈,则发热时间长;湿温上蔽清阳,津液不能上承,症见头重如裹,口干欲饮;湿温困于中焦,留恋于脾胃,症见恶心呕吐,纳呆食少;湿温郁阻气机,弥漫三焦,症见浑身酸楚疼痛,倦怠乏力;湿热下注,清浊不分,症见小便短赤,甚或淋浊、泄泻。舌苔黄腻,脉象濡数皆是湿热俱盛之征。
湿热并重,蕴而化毒当治以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用“治湿温时疫之主方”的甘露消毒丹化裁。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3药,滑石清热利湿退暑,茵陈清热利湿且退黄,黄芩清热解毒燥湿,三者相伍,共为君药。臣药以石菖蒲、藿香芳香化湿,辟秽和中,宣湿浊之壅聚,白豆蔻行气悦脾,令气机通畅而湿浊祛散,木通助君药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去;连翘清热解毒,射干、贝母清肺利咽,薄荷辛凉散邪,上4味共为佐药。在治疗此类患儿时,应注意不可为其热象所迷惑而一味清热解毒,寒凉之品易伤脾胃,脾虚则湿困,热邪未清,湿邪留恋,湿热缠绵,疾病久久难愈。甘露消毒丹方中诸药相合,共奏清热利湿,芳化行气,解毒利咽之功,使气化则湿祛,湿化则热孤,热退则毒解。
3 从毒论治——瘟疫热毒,气血两燔
此类患儿以高热持续反复,全身疼痛,烦躁不安或精神萎靡,乏力,舌红绛,少苔为主要表现。热毒疫戾内侵脏腑,外窜肌表,上攻头目,下窜四肢,气血两燔,表里俱盛,形成一派火热之象,则出现身热头痛,肢体疼痛,口渴咽痛;热毒日久,伤及营阴,扰动心神,则出现高热持续不退,烦躁不安;或耗气伤阴,动血生风,出现精神萎靡,乏力,舌质红绛,苔少,脉细数。
热毒时疫,气血两燔当治以泻火解毒,清热凉血。方药用清瘟败毒饮化裁。清瘟败毒饮结合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3方,其清热解毒凉血之效强。方中重用生石膏,直折胃热,胃为水谷之海,聚十二经之气血,故胃热清则十二经之火自消,配以知母(即白虎汤)甘寒,泻火生津,两药共为君药;臣药以犀角、生地、赤芍、牡丹皮(即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滋阴泻火,配以玄参,加强清血分之热的功效;黄芩、黄连、栀子(即黄连解毒汤法)清三焦之热毒,泄气分上下之火邪,竹叶轻清宣透,透热生津除烦,连翘清热解毒,驱热外出,桔梗升清入肺,止咳化痰,上6味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纵观本方配伍,结合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3方之优势,确为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之良方。
众多流感患儿在临床表现上又不尽相同,故在上述3个方剂的基础上,提出应根据“三因制宜”来进行相应加减。一是“因体质制宜”。患儿属肺胃热盛体质,入里化热迅速,应酌情加大苦寒之品,直折火热,但也中病即止,防败伤脾胃;患儿属湿热体质,湿热交蒸,应清热利湿,辅以芳香化浊,寓气畅则湿化之意,注意顾护脾胃,避免造成脾虚湿困体质;患儿属阴虚内热体质,易出现虚实夹杂之证,应配以甘寒之品,既清热祛邪,又滋阴扶正。二是“因阶段制宜”。在流感初期,邪气炽盛,正气不虚,应以祛邪为主;至中期,邪气渐深,正气渐弱,虚实夹杂,应扶正祛邪并重;迁延至后期,则正虚邪恋,缠绵难愈,应扶正为主。三是“因流感病毒致病特点制宜”。甲型流感易导致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配以宣肺止咳,通鼻窍之品;乙型流感易导致胃肠道紊乱,配以芳香化湿,和胃止呕,健脾止泻之品。
中医药作为中国悠久历史的瑰宝,在降低中国儿童流感的发生率、提高儿童流感的临床疗效、延缓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或危重症、降低病死率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从热、湿、毒3方面辨证论治儿童流行性感冒,旨在为中医药治疗儿童流感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现今面对新型流感不断暴发的严峻形势,如何更好的利用中医药防治流行性感冒,并且推广中西医并重流感防控方案,对中医药行业既是历史赋予的重大机遇,也是一场严峻的挑战[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