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耀光教授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经验总结*

2020-12-20许丽娜王耀光

天津中医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麻杏石病位利水

许丽娜,王耀光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

王耀光教授是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批临床特聘专家,天津市中青年名中医,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于黄文政、张伯礼、薛伯寿、吕仁和等多位国家级名老中医,从医三十余载,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CKD)、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等泌尿系疾病以及内科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体系。

慢性肾脏病[1]是指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3个月,主要表现:1)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30mg/24h;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 mg/g(或≥3 mg/mmol)]。2)尿沉渣异常。3)肾小管相关病变。4)组织学异常。5)影像学所见结构异常。6)肾移植病史。7)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60 mL/(min·1.73 m2),满足其中1项,持续3个月以上,即为慢性肾脏病。根据肾小球滤过率的不同,又分为1~5期。

王耀光教授根据本病的发展过程,临床将其分为早、中、晚 3期,1~2期为早期,3~4期为中期,5期为晚期。CKD起病隐匿,长期处于无症状阶段,发现时多进展到慢性肾脏病中后期,患者常因尿中泡沫增多、血尿、水肿、腰痛、乏力等症状前来就诊。西医对慢性肾脏病未进入透析阶段的治疗多采用对症支持治疗,效果欠佳。中医治疗本病时辨证施治,能有效控制病情的进展,具有独特优势。

CKD患者感染的风险概率是正常人的3~4倍[2],肾脏病愈合后质量指南(K/DOQI)指南早已强调感染对CKD进展具有加速作用,其中尤以呼吸系统感染最为常见。王耀光教授认为治疗本病时,应注重病位的辨证,根据本病所处的不同阶段,选方用药。

1 病位在上,宣肺祛邪

病位在上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肺源性心脏病等。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是普通感冒、急性病毒性咽炎、流行性感冒;肺部感染最常见的是肺炎;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的是慢性肺心病。王耀光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病部位在上,主要集中在口、鼻、咽、喉等上呼吸道系统,发病主要涉及的脏腑为:肺、心。因存在CKD基础病,也累及于肾。“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肺肾受邪,水液代谢功能失司,不循常道而积于皮下,使水肿加剧,又进一步影响到心的生理功能。“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气机升降失常,则出现咳嗽、气喘等症。肾元亏虚为其本,肺卫受邪为其标。慢性肾脏病患者由于病程日久,卫外功能下降,易感外邪,又加重肾病,故此阶段常急则治标,以宣肺祛邪为主。

1.1 普通感冒 王教授常用连翘、金银花、桑叶、荆芥、薄荷、牛蒡子等辛散轻扬之品驱散外邪,质地轻、用量少、煎煮短,取“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之意,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

1.2 急性病毒性咽炎 毒邪聚于咽喉部,红肿热痛,当务之急应引邪外出,王教授常用桔梗汤治疗本病,桔梗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二三曰,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但原方中,桔梗和甘草的比是1∶2,因余热未消,肺气失宣,用桔梗清利肺气,宣开喉痹。王教授认为本病咽部有脓痰未出,热毒积聚,应要用生甘草,清热解毒;桔梗和生甘草之比为2∶1,倍用桔梗,除了取其开宣肺气之用外,更重要的是取其排痰除脓之功,再配以射干、牛蒡子、芦根、玄参等清热滋阴之品。

1.3 流行性感冒 多起病急,高热、头痛、乏力和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明显。属于中医“温病”“疫邪”的范畴,热毒之邪痹阻肺的气机,邪正相争,故临床多表现为气分热盛,出现高热等症状[3]。王教授临床常用达原饮来透达膜原或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因高热灼伤津液,故治疗本病时,常配伍玄参、芦根等滋肺养阴之品。

1.4 肺炎 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类型,也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抗感染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环节。王教授常用麻杏石甘汤加止嗽散加减,强调麻杏石甘汤具有很好的抗感染功效,但止咳之力弱,故临床肺炎咳嗽较重者,合用止嗽散。现代实验大量临床数据亦证明麻杏石甘汤抗感染的功效显著[4-10]。

1.5 慢性肺心病 主要表现为咳嗽、咯痰、气促,活动后有心悸、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本病主要从控制感染、控制呼吸衰竭、控制心力衰竭入手,王教授临床常用麻杏石甘汤合生脉散联合应用。麻杏石甘汤能够控制肺部感染,改善呼吸运动,生脉散可滋养心阴,改善心肌活动。

2 病位在中,泻肺利水

病位在中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有胸腔积液、肺水肿等,常合并腹水同时发病,为慢性肾脏病中、晚期常见的并发症。CKD中晚期,尿毒素增加,该毒素可诱使肺泡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肺部充血,可引发胸腔积液、肺水肿,甚至出现血性胸水,胸部X线检查可见“蝴蝶翼”征[11]。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多伴有胸痛和咳嗽。

王耀光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中,所涉及的脏腑为:肺、脾,也累及于肾。水液的代谢依赖于3脏的协调运作,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的正常运行依赖于脾气的充足,脾居于中焦,运化水湿,输布津液,上濡于肺,肺气充足,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下达于肾,肾阳充足,温煦肾水,蒸腾气化,濡养周身。如此循环往复,使水道得通。CKD患者因病程日久,脾肾受损,不司其职,累及于肺,离经之液积于胸中发为胸水。王教授临床常用泻肺利水法攻逐水饮治疗本病。

2.1 胸腔积液 根据胸腔积液的多少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胸腔积液属中医水饮的范畴,为有形实邪,邪出则正安,故采用泻肺利水之法引邪外出,王教授常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重用葶苈子30 g,取其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大枣健脾胃中焦,增强运化水湿之力。再配以紫苏子、桑白皮、莱菔子等祛痰利水平喘之品。如合并腹水,可加用十枣汤、疏凿饮子;临床运用此类方剂时,应注意患者泻下之状,及时调整用量,如泻下太过时,减量泻下之品的同时加大大枣用量,再配以白术、山药等健脾之品。

2.2 血性胸腔积液 胸痛、气促、呼吸困难,经摄胸片及抽胸水检验可确诊。离经之血聚于胸中,应属中医瘀血的范畴,患者胸痛明显,痛如针刺。王教授常用旋覆花汤加减治疗。旋覆花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由旋覆花、新绛、葱白3味药组成,有活血利水、理气通络之功。旋覆花降气散结、通利血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可引血下行;新绛活血祛瘀;葱白辛温通阳,助阳化瘀,组方精简,药单力宏。

2.3 肺水肿 常表现为咳嗽、胸闷、轻度呼吸浅促、严重者可合并心衰出现面色苍白、发绀、冷汗淋漓等症,王教授常用真武汤合生脉散,亦可加红参,补气滋阴、养血安神。

3 病位在下,补肾泄浊

病位在下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有慢性呼吸衰竭等,是慢性肾脏病发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的常见症状。CKD晚期可出现肾脏衰竭、呼吸衰竭、左心衰竭等多器官衰竭。体液过多或代谢性酸中毒时均可出现呼吸困难、气短、气促,严重酸中毒时出现呼吸深长,气短难续[11]。王耀光教授认为本病位涉及的脏腑为:肝、肾,也累及于肺。

ESRD是CKD晚期,eGFR<15mL/(min·1.73m2),随着肝肾排毒解毒功能的下降,毒素代谢不出去,积于体内,出现恶心、呕吐、口氨臭味、水肿、呼吸困难,不得平卧等表现,王教授认为此阶段应以泄浊为主,兼以补肾,在透析、抗感染、吸氧等西医对症支持的基础上,运用大黄附子汤加减。必要时也可采用中药灌肠疗法。大黄附子汤出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由大黄、附子、细辛3味药组成,具有泻下冷积、温阳散寒之功。CKD晚期的患者,由于病程较长,损耗人体阳气,正气亏虚,故用辛热之附子温补肾阳,扶正祛邪;细辛散寒止痛,辛温发散,共为辛味,可以牵制苦味大黄的寒凉泻下之力,苦辛相合,能降能通;大黄泄浊解毒、破滞消积,为治疗CKD晚期的要药;大黄附子汤也已被大量现代实验证明其功效[12-16]:大黄鞣质能够减少肌酐的生成;大黄酸能抑制肾小球的组织增生;附子能强心、扩血管、抑菌抗炎;细辛能抗感染、提高免疫力。三者合方,寒热并用,药简力专。再配以补骨脂、肉苁蓉、巴戟天、仙茅等补肾助阳之品。

4 典型病案

患者男性,77岁,2018年7月初诊,2年前因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在天津市总医院住院治疗,入院体检查出尿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2.5 g,具体治疗不详。刻下:双下肢水肿、胸痛、呼吸困难,纳眠差,腹胀便秘,小便浑浊泡沫多,颜色偏黄,舌体胖大,苔黄腻,脉濡数。7月20日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查胸部B超示:右侧胸腔可见液性暗区,最深处宽10.8 cm,左侧胸腔未见明显液性暗区。24 h尿蛋白定量:1.6 g。为得进一步诊治前来国医堂王教授处就医。诊断:慢性肾脏病、胸腔积液。治疗:宣肺利水,泻热逐饮。

方药:黄芪20 g,葶苈子30 g,大枣5枚,大腹皮20 g,泽泻 20 g,泽兰 30 g,浮萍 30 g,川椒目 5 g,防己 10 g,茯苓 10 g,桂枝 10 g,猪苓 10 g,桑白皮20 g,川木通 12 g,丹参 10 g,玄参 10 g,党参 10 g,太子参10 g,14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每日2次。

2诊:患者诉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减轻,胸痛好转,咳嗽、咯黄痰症状明显,气短乏力,小便次数增多,大便改善,纳眠可,舌红苔黄,脉濡数。

方药:黄芪40 g,炙麻黄6 g,苦杏仁10 g,甘草10 g,生石膏 10 g,五味子 10 g,麦门冬 20 g,玄参20 g,太子参10 g,葶苈子 30 g,大枣 5枚,防己10 g,泽泻 20 g,泽兰 30 g,桑白皮 30 g,猪苓 10 g,车前草30 g,玫瑰花10 g。14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每日2次。

3诊:患者诉咳嗽、咯痰症状好转,无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等症状,查胸部B超示:右侧胸腔可见液性暗区,最深处宽5.6 cm,左侧胸腔未见明显液性暗区。24 h尿蛋白定量:0.6 g。

按语:患者初诊时,呼吸困难、胸痛明显,此时辨病位在中,选用泻肺利水法进行治疗。王教授选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因患者腑气不通,腹胀便秘,加用己椒苈黄丸;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濡数,说明体内有热邪,合用猪苓汤,泄热利水不伤阴。2诊时,患者呼吸困难、胸痛的症状减轻,咳嗽、咯黄痰症状明显,说明病位由中向上走,表明病退,舌红苔黄、脉濡数,则提示仍有热邪壅于肺中,用宣肺祛邪法继续治疗,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因胸中仍有余液,继续合前方中的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利水。大剂量的泻下逐水,恐伤正气,故在初诊和2诊时,王教授均用了诸多参类,祛邪而不伤正。生黄芪的用量也从20 g加到了40 g,既可以及时补充丢失的蛋白,也可以和诸参一同扶正祛邪。

5 小结

CKD合并呼吸系统感染的疾病也是随着病位从上到下,由轻到重,逐渐进行发展的,均涉及肺、肾两脏。病位在上时,主要涉及的脏腑有肺、心,采用宣肺祛邪之法,属三焦辨证中的上焦发病,病情较轻,预后较好;病位在中时,主要涉及的脏腑有肺、脾,采用泻肺利水之法,属三焦辨证中的上、中焦同病,病情较重,预后欠佳;病位在下时,主要涉及的脏腑有肾、肝及肺,采用补肾泄浊之法,属三焦辨证中的上、中、下三焦同病,病情重,预后差。笔者有幸侍诊吾师,总结王教授在不同阶段的选方用药,以飨同道。

猜你喜欢

麻杏石病位利水
麻杏石甘散在生猪养殖中的应用
加味麻杏石甘汤联合信必可都保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包热证)的疗效研究
麻杏石甘口服液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应用试验
麻杏石甘汤改善肺间质水肿、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改善休克脱证的作用机理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复方葶苈子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浅谈茯苓在宠物临床上的运用
构建利水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