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迁西县兴城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2020-12-20艾津锐彭贺明赵天斌石江涛
艾津锐 彭贺明 赵天斌 张 茁 石江涛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唐山 063299)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和农业生产大国,截至2019年底,最新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从城乡结构视角来看,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84 843 万人,农村常住人口为55 162 万人;从户籍制度视角来看,在全国14亿人口中约有9 亿在农村。“三农”问题是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是关系着党和国家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为全面实现农业丰、农村稳、农民富这一常态化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并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历史重任。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更是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落到了实处。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新二十字方针,将产业、生态、乡风、治理和生活五大目标任务有机联系到一起,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升华[1]。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2019 年3 月5 日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 《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将重心放在“三农”,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效果显著;2019 年3 月16 日中共唐山市委、唐山市人民政府出台了 《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文件中在品牌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示范村、现代农业园区等方面肯定了迁西县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收官年,全国上下虽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为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前进步伐从未停歇。本文依托于2019 年河北省大学生“调研河北”社会调查活动的立项项目,为认真落实此次活动精神,深入探讨兴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思路,2020 年3 月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想实践小队对迁西县兴城镇45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展开调研。
1 兴城镇新农村建设调研基本情况
1.1 本地概况。兴城镇现辖小黑汀、钓水院、北海、北观等45 个行政村,约5.1 万口人,总面积为127 平方公里,工业企业71 个,其中规模以上11 个[2]。该镇在区位、交通、资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①迁西县政府驻地,地处迁西县中心地带,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②京承、三抚、津秦三条公路干线、京秦高速二通道和大秦铁路均贯穿全镇,距京沈高速仅50 公里;③水资源丰富,沙河、滦河主流均流经全镇,大黑汀水库工程效益显著;④纯山区,生态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63%以上。兴城镇优越的地理人文环境吸引了八方来客前来投资洽谈,现已形成了生态文旅产业、林果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三大支柱产业,先后被评为投资环境300 佳乡镇之一、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2017、2018、2019 年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千强镇。
1.2 调研样本分析。在对兴城镇45 个村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各村的样本量采用随机抽取方式,主要针对成年以上人群。此次调研共发放900 份调查问卷,回收895 份,有效问卷883 份,有效率98.7%。调研样本分析如下:
1.2.1 政策理解。受访者对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还是比较熟悉的,其中非常了解占12.7%,了解占78.9%,了解一点占5.7%,不了解占2.7%。所有的受访者对这一政策均持支持态度,其中非常支持占17.3%,支持占82.7%。受访者对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大发展目标,比较看重解决生活宽裕问题,其占比达到87%,其余依次为村容整洁占5.8%,生产发展占4.8%,管理民主占0.9%,乡风文明占0.5%。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受访者认为需优先解决农民变富问题,所占比例高达94.6%,其余问题如粮食安全占0.6%,乡村环境占2.6%,基础设施建设占2.2%。
1.2.2 受访者基本情况。受访者目前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情况基本在中等水平,2 000 元以下占11.7%,2 000 ~ 3 500 元占 60.5%,3 501 ~ 4 500 元占 22.3%,4 500 元以上占5.5%。收入主要来源排名前三依次是农产品、本地企业和养殖业。受访者家家均有板栗树,但成规模的不多。板栗作为许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销售方式以外地商贩来村收购为主,网络销售模式目前还没成型。板栗文化主要体现在饮食和婚丧嫁娶方面。
受访者最关心的村里事务排名前三依次是集体福利占46.3%、村民选举23.5%、纠纷调解11.6%。受访者所在村庄的煤改清洁能源推广情况,其中全部推广占86.6%,推广多数占13.4%,无推广区域为0。受访者中有99.4%的人已入农村合作医疗,对医疗报销情况,非常满意占88.6%,满意占11.4%,不满意为0。
1.2.3 新农村建设反馈。关于新农村建设,受访者认为应该依靠政府项目资金支持占26.6%,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占7.6%,村民自身努力占1.6%,村民和政府集体努力占48.2%,招商引资占9%,国家政策正确引导占7%。受访者认为新农村建设需推进落实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加大农村基础建设投入和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两个方面,当然在村民参加职业培训、加大农村基础教育以及开展电子商务等方面也有不同需求。受访者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更多在如何让老百姓从中受益,其中排名前三分别为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获得实惠占56.8%,多征求老百姓意见32.4%,建立完善的政策落实监管制度占7.8%。
2 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2.1 凝心聚力,创最美人居环境。2019 年1 月,迁西县委在十三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全县打响了城乡环境整治的第一枪。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兴城镇举全员之力打造最美人居环境新格局,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2.1.1 农村旧貌换新颜。全镇村庄绿化面积5 500 多平方米,美化墙体31.6 万平方米,硬化道路3 万平方米,清理各类垃圾6 200 吨,清残垣断壁5 220 多处,设置垃圾箱、垃圾池2 200 多个,配备保洁人员143名,清理庭院2 300 户。开展联村并建,通过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面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打造环境优美、生活宜居的温馨家园。
2.1.2 “样板”引领显活力。在创建最美人居环境过程中,涌现出了小黑汀村的生态文旅样板、北海村的民族风情样板、田庄村的农业服务样板、照燕洲村的党建示范样板等等,彰显了兴城镇在攻坚行动中的朝气和活力。
2.1.3 “生态庭院”精准细。兴城镇将厕所改造、清洁能源推广、垃圾分类以及美丽庭院创建有机融合起来,纳入到“生态庭院”的创建范畴,打造各家各户的生态宜居庭院。2019 年,兴城镇“生态庭院”创建率达到了85%以上,其中厕所改造率、清洁能源推广率以及垃圾分类率均达到95%以上;预计今年全镇“生态庭院”创建率将步入“95%以上”行列。兴城镇通过点、线、面多方位统筹规划,将改善民生的人居环境推向了新的高度。
2.2 发展优势产业,造地方特色文化。兴城镇依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挖掘了“农业+文化+旅游”的新型特色运营发展模式;依托板栗园、以栗为媒,借助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全方位诠释迁西板栗文化。
2.2.1 企业助“栗”产业发展。河北迁西经济开发区分为西区、中区和东区,而以“城市产业支撑园区”著称的中区正坐落于兴城镇,该区食品企业生产加工以板栗、栗蘑为主的特色农产品,依托“板栗生产、加工仓储、技术研发、文化传承和价格导向”等中心地位的产学研生产基地,实现板栗产业的绿色发展,助“栗”品牌提升、富民增收。
2.2.2 “两带”经济迸发实力。兴城镇紧抓区域资源优势,重点打造了还乡河特色农业产业经济带和南部光伏发电产业带的两带经济区,其中还乡河经济带将养殖、采摘、观光以及文化集为一体,沿岸11 个村落涌现了田庄的树莓、才庄的大樱桃、夹河的百年古槐、钓水院的戏台、救驾岭的现代农业园等农村特色亮点;光伏产业作为可再生资源中的领跑者,兴城镇打造了清洁能源产业这个新经济增长点,将该区域12个村落培育成光伏发电绿色能源基地。
2.2.3 文旅产业蓬勃兴起。立足山水、板栗资源,打造了以小黑汀特色农家乐、将军山风景区、栗香湖房车露营基地为主线的栗香湖西岸风景线,建设栗乡特色的名村、名景、民宿和民食,讲迁西文化故事,推迁西文旅品牌,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以“农家风情”吸引“万家游客”的欣欣向荣景象。
3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参与热情不高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还是在农民群众。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实施者和直接受益者,他们的热情度将直接影响建设的高度。众所周知,中国式小农经济主要体现在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上[3],而恰恰是由于这种性质的存在,导致了农民群众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当然在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及基层干部采取了各种形式的积极引导,但始终不能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究其根源在于没有充分挖掘出农民群众追求经济效益的这个痛点,在民主政治建设和尊重民意上还是有所欠缺。
3.2 资金支持无保障。新农村建设需要在软硬件基础设施、环境整治、村庄规划设计以及垃圾清理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资金保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常在建设的前期过程进展比较顺利,但只要中间出现资金问题,整个实施方案就很难再进展下去。通过走访基层领导干部了解到,新农村建设中的绝大多数资金是政府财政拨款,而企业投资融资、村庄集体经济支出以及村民自愿捐赠等情况少之又少。如何做好这些重点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方放眼全局、精准施策,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后顾之忧。
3.3 文化建设待加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生活也在日益完善和丰富起来,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新时代新型农民的能力、素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农村文化建设支撑并引领着群众的思想,虽然当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文化建设之路还很漫长,因文化缺失致使新农村建设变成“空中楼阁”的事件屡见不鲜。农村教育直接影响着文化建设,在农村教育过程中所凸显的文化问题,使得基层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在能力、技能和文化素养等方面存在很大局限性,限制了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迁西县有一棵800 年的板栗树,它见证了迁西县近千年的风雨历程,代表着迁西当地的板栗文化。几年前正是由于当地村民的文化意识淡薄、管理不当,致使迁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古栗”成为了过去时。
4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4.1 惠民政策稳着地。近年来,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国家出台了医疗、教育、就业、补贴等一系列惠民政策措施。截至2019 年底,国家共颁布了21 个惠农政策一号文件,可见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4]。2020 年两会期间,王学坤委员提出了“建立农民退休制度,让65岁以上农民老有所养”这一惠民议案,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成果。国家惠民政策的稳着地是打赢脱贫攻坚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巩固基础农业的同时,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正是政策的实施,让农民群众享受了“实惠”和看到了希望,在改善民生的同时,增强了幸福感和获得感,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出现了“往钱看”到“往前看”的重大思想转变。一分决策,九分落实,惠民政策的稳着地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简化操作流程,辅之以配套措施和法律监督,严把各项“惠民”关。
4.2 多措并举助力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集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经济合作形式于一体的集体所有制经济。集体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资金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自生动力,在探寻自身特色发展模式的同时,力争与政府财政支持齐头并进,助力新农村建设。集体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增进新农村建设的凝聚力,引领思想升华等等。农村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需要政府及地方统筹规划、多措并举,正视当前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向多元化、现代化、生态化、自主化方向发展,坚定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管理制度的优越性[5]。
4.3 筑造思想文化引领高地。思想是体现一个人和情感方法的一种观念,是行动导向。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始终占领着制高点。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思想文化也在发生着显著变化,凸显出了设施建设不健全、机制建设不完善、人才培养不到位等问题[6]。筑造思想文化引领高地是建设文化强村的主要任务和显著标志,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融入当地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创建创新型思想文化活动平台,紧密贴合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出“一村一品”的文化品牌建设,打造以思想文化引领为导向的专业型人才,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出农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全面促进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实现兴城镇农村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