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浊对穴应用及其机制探析*
2020-12-20贾红玲张永臣王新陆
金 妍,贾红玲,张永臣,王新陆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济南 250001;3.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4)
血浊理论是王新陆教授在《脑血辨证》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并且在以后的论述中不断完善,血浊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了血液的状态或者运行规律,导致血液失去原有的功能,进而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1]。“对穴”之说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灵枢经·根结》篇中之根穴与结穴[2]。“对穴”是指在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采用两个功能功效相近的腧穴,运用各种手法,来达到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相对于单一穴位的应用有极大的提高[3]。化浊对穴则是指具备化浊穴位的特征,并符合对穴理论的一组穴对。笔者主要是在血浊理论指导下对一类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体征的疾病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隐匿性冠心病、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的特定证候明显有效的对穴遴选出来进行归类比较、理论探讨,本着继承传统而不泥古,开拓创新而不离源的原则遴选出4对适合治疗现代疾病的化浊对穴,结合实验室研究及临床验证,并从对穴角度对其临床机制进行深入探讨,进而推动具有理血化浊作用的对穴在临床的应用。
1 合谷-太冲
1.1 穴性 合谷,穴性清胃调肠、疏风解表、通络镇痛。手阳明大肠经所过之原穴,后人将其列入“四总穴”之内,是增强整体功能的要穴。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合谷穴还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对性腺功能、甲状腺功能以及血糖的良性调整作用[4]。
太冲,穴性平肝理气、镇静安神、泄热理血。该穴为足厥阴肝经原穴,针刺原穴能使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效果,太冲的功效主要是调节肝经虚实。肝开窍于目,其经脉,上达目系,到额,于巅顶与督脉相会。肝为刚脏,如果肝阴亏损,水不涵木,或肝火内炽,则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循经上扰,可导致头部各种疾病的出现,泻此穴能直泻亢盛的肝阳上而清头目[5]。
1.2 配伍分析 太冲配合谷,称为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息风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血压增高,证属肝阳上亢者;中风,证属闭证者;气绝;失眠,证属阴阳失调者;癫狂、痫证;小儿惊风;鼻渊及痹证。合谷-太冲伍用,出自《席弘赋》:“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杂病穴法歌》记载:“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俱泻)随手取。”又说:“手指连肩相引疼,合谷、太冲能救苦。”合谷-太冲伍用,名曰“四关穴”。其伍用之理:合谷为之原穴,太冲亦是原穴,从解剖结构而言,合谷位于两歧骨之间;而太冲亦位于两歧骨之间,是两者相类之处也。再以性质而言,合谷属阳主气;太冲属阴主血,又是两者同中之异也。然,两者之同,正所以成其虎口冲要之名;二穴之异,亦正所以竟其斩关破巢之力。观其开关节以搜风理痹,行气血以通经行瘀达到清化血浊的功效。
合谷-太冲常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于中医“偏头痛”“头风”“脑风”的范畴,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此病起病突然,时发时止,缠绵难愈,而一般的药物治疗,仅能缓解,根治困难,且不良反应明显[6]。这类头痛多由嗜酒食肥而致,具有血浊证的特征。人的各种活动有赖于血液的供养,营养物质充盛则肝经疏泄,气血畅和,人的精神活动才能旺盛。在人体血气充盛,血脉调和的前提下,其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反之,若出现血液污浊或血行混乱,则可导致血的濡养和化神功能失常。血浊日久,浊污积淀脑中,则致头痛。证见头痛而沉,重在枕部或全头昏痛,体丰痰盛、周身倦怠、眠差梦多、恶心呕吐或呕吐痰涎,舌淡红、苔腻、脉滑。治宜清化血浊,有助于疏通脑部气血,改善头部血液循环。针刺治疗选取合谷配太冲,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当取之十二原,并且阳明经脉为多气多血之经,具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行气开窍,镇静安神之功;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足厥阴肝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按肝为脏、属阴,肝藏血、主疏泄的道理,具有理气活血,疏肝通脉,利湿清热的功效。
合谷主气,清轻升散;太冲主血,重浊下行。两穴相合,一气一血,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行气活血,调整整体功能益彰。合谷为阳经代表性“原”穴;太冲属阴经代表性“原”穴。两穴伍用,一阴一阳,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阴平阳秘,气血通调,经络疏通则头痛得愈。合谷-太冲为治疗主穴,配穴太阳、头维、风池,缓解期加足三里、三阴交,针刺合谷、太冲穴,迎随泻法。
1.3 机制探讨 许建阳等[7]通过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发现,针刺合谷穴能够增加大脑额叶和枕叶的血流量;针刺太冲穴增加颞叶脑组织血流量;合谷配太冲则可以增加额叶和颞叶脑组织血流量。因此合谷太冲的对穴配伍为神经血管性头痛的中枢调节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充分客观依据。何煜宇等[8]研究发现,针刺合谷-太冲治疗能够使偏头痛患者血浆的内皮素(ET)明显下降。说明针刺合谷-太冲对血管收缩舒张功能有影响。根据临床研究证实,针灸治疗对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有:改善脑的氧代谢和脑血流量,纠正血脂和血液流变性的异常,改善生化代谢紊乱,改善甲皱微循环,调节脑电活动及体感诱发电位,调节神经介质或递质的代谢紊乱,郭翠萍等[9]利用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80例患者取得很好的效果,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这也是针刺化浊功效的一个佐证。
2 内关-公孙
2.1 穴性 内关,穴性宁心安神,理气止痛。该穴属心包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维络诸阴,心包络为心之臣使之官,代心受其损,心主血脉,又主神志,具有宁心安神之效,故可治疗心疾、血症及神志病。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内关穴可使减慢心率明显加快,对心率失常患者,其调整作用极其明显。
公孙,穴性理气健脾,调理冲脉。为足太阴脾经络穴,又系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故有理气健脾、调理冲脉之效。
2.2 配伍分析 内关配公孙,可增强其开胸理气之功,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冠心病、中风、心悸等。内关-公孙伍用,出自《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杂病穴法歌》云:“腹痛公孙内关尔。”公孙调理脾胃,升清降浊。内关清泄包络,宽胸理气,调血海。两穴配伍,内关专主上焦,公孙专行下焦,内关通于阴维脉,公孙达于冲脉,两者相和,一方面补心之血气,使周身气血流通、阴平阳秘,血浊得清,另一方面恢复脾胃升降之正常枢机,以“浊”为标、以脾为本,调其运化,标本兼治。内关-公孙常用于治疗隐匿性冠心病。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发病机制为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动脉内膜,导致血液流动的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进而出现以胸痛为主的临床症状,在中医上属于“胸痹”“真心痛”“心痛”的范畴。血浊理论的提出,更新了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王栋先等[10]认为正虚血浊是冠心病的病机本质。正气亏虚,心肺肾亏虚不能吐故纳新,吸清吐浊;心脾虚弱无力运化精微,浊瘀成毒,皆可导致浊毒内盛,客于血脉,壅遏脉道,而成血浊。隐匿型冠心病无临床症状,但检查仍有心肌缺血表现,虽然没有心绞痛,但是患者仍然有少气,心悸,胸闷的症状,或者体质量过大,痰湿内生,舌有瘀斑,或者生化检查异常等。此时血液瘀滞,阻塞脉道之血瘀尚未形成,故未见胸痛,仅有轻微缺血缺氧之胸闷、心悸、气短等症,故血浊是隐匿性冠心病的主要病机[11]。治疗上选穴内关配公孙,“心胸取内关”,内关清泄包络,疏利三焦,宽胸理气,和胃降逆,镇静止痛,宁心安神,是当前治疗冠心病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公孙与内关同为八脉交会穴,具有梳理气机,健脾化湿、调理冲任的作用。内关以清泄心胸郁热,使水逆之气下行为主;公孙以调理脾胃,升举清阳为要。内关专走上焦;公孙专行下焦。两穴相合,直通上下,理气健脾,宽中消积之功益彰。内关通于阴维脉,公孙达于冲脉,两者相合,合于心、胸、胃,所以统治胃、心、胸、腹的一切病症。选用内关-公孙为主穴,配合心俞、膻中、郄穴等。
2.3 机制探讨 针刺化浊的机制在于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高黏滞状态对于防治冠心病十分有利。万涌哲等[12]把4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0例,试验表明采用单纯针灸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均显著优于采用药物治疗的对照组。说明针灸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脂水平的控制具有一定作用,可以改善血脂指标,起到增加血液流动速率,减少血液中的杂质,扩张血管的作用,进而具有治疗心肌缺血的功效。通过降血脂来清化血浊,既病防变。张泽等[13]在Pubmed、Embase等数据库上文献整理,并用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过氧化脂质及内皮素,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的含量,并且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钟鸿等[14]研究发现,针刺公孙配内关配合西医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西医的单一治疗,尤其在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方面,进而证明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案能改善不稳定心绞痛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 血海-三阴交
3.1 穴性 血海,穴性理血调经止痛,祛风止痒。该穴为足太阴脾经穴,位居髌骨内上缘2寸处。刺之有引血归脾之效,故主治血分疾病,可扶脾统血,清热祛风。
三阴交,穴性养血活血,调理脾胃,补益肝肾。该穴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脾脉又属脾络肾,上注于心,故主治心、肝、脾、肾之疾,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心主血,故该穴有养血活血、补益肝肾之功。现代研究表明,三阴交有调整心率、血压和胃液分泌的作用。
3.2 配伍分析 三阴交配血海,用于胃肠疾患;眩晕、头痛、健忘、不寐;各类风类疾患及消渴证的治疗[15]。血海-三阴交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中90%为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引起,在中医学中为“消渴”范畴,其病因主要有先天不足,饮食、情志因素,以及过度劳累等方面[16]。现代的糖尿病患者并不都具备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这组临床表现,而多是发病隐匿、疲乏无力、轻度口渴、视物模糊、皮肤瘙痒等非特异性症状。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有赖于脾胃生化精微的濡养,若平素过食肥甘,酿生痰湿,阻滞气机,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谷不能化生气血而进入脉中,血浊则生,进而影响血液的运行速度沉积于脉中,进而影响津液的正常循行,并且脾胃不能运化水谷的同时也不能布散津液,从而出现口干舌燥、口渴多饮的症状,气机阻滞日久,郁而化热,影响脾胃,则出现消谷善饥的症状;血浊内蕴,耗伤气阴,侵及下焦,水谷精微下注,则出现尿多浑浊、尿有甜味等症状,所以血浊内蕴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机[17]。糖尿病患者的检测指标中往往伴有血脂、血黏度、血流变等异常,这是典型血浊证的特征。除了糖代谢障碍,糖尿病患者还存在脂肪、蛋白质等代谢障碍,这也是肥胖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治疗糖尿病以健脾化浊、调和气血为治疗大法。针刺取血海-三阴交为主穴,配合胃脘下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血海,又名血郄,位于足太阴脾经之上,该经为多血之经,而在脏腑理论之中,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此穴有活血化瘀、益气健脾、通经止痛之功效;三阴交,同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因足三阴经交汇于此而得名,因此,该穴具有调肝脾肾三脏之功,同时,该穴可调血,针刺此穴,可补血补虚、活血化瘀、清泄血热,亦有健脾补气的功效。气血同源,气行则穴性,两穴配对使用,可补气调血,气血同调,气得补,瘀血散。
3.3 机制探讨 血海和三阴交同属于理血穴,均具有益血活血、凉血止血、清肠摄血的作用。血海善于理血,是治瘀血停滞之要穴,还具祛湿之效,三阴交是健脾和胃的常用穴,两穴相合,更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15],对非胰岛依赖性糖尿病患者,针刺三阴交可使血糖下降,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胰岛素的含量,发现对生理功能正常的胰脏有调节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张群燕等[18]认为针刺具有降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针刺对血清脂联素的调节很可能是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之一。刘丽莎等[19]研究表明,针刺可有效改善肥胖大鼠脂质代谢异常,降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脂肪堆积,这也是对化浊作用的一个有力的佐证。
4 曲池-丰隆
4.1 穴性 曲池,穴性清肠降逆,利湿解毒,理气活络。该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为大肠脉气之所入,具有疏风解表、清热退热、调和营卫、通经活络、利水渗湿的功效。
丰隆,穴性祛痰平喘,通便镇静。该穴为足阳明胃经穴,又为络穴。本穴能够祛痰平喘,是因为丰隆为胃络,别走太阴,能够沟通脾胃两经;脾能散精,上归于肺,胃之大络贯膈络肺,肺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可见胃络联系脾、胃和肺之脏,故凡是痰生于脾,而聚于胃,贮于肺所引起的疾患,刺胃之络,能够清胃热,涤痰浊,使气行津布,中土得运,痰湿自化,所以能祛痰平喘,通便镇静。
4.2 配伍分析 曲池配丰隆,可以治疗胃肠疾患,清热通腑,常用于便燥实秘;通腑清热导滞,可治疗阑尾炎瘀滞期;清热息风,适于暑热动风;通调腑气、降逆化湿,可治湿热胁痛。曲池-丰隆常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的范畴。高血压的病因有先天不足、情志不畅、饮食失节、劳逸失调,这些因素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或排泄不畅,长期沉积脉中或血运失常而导致血浊。血浊日久,上蒙脑窍,或脑窍失养,或血浊闭阻脑窍、经络而发为本病,症见头晕、目眩、头痛,蒙蔽五官、五脏外窍则见视物模糊、耳聋、耳鸣、言语不利、唇舌麻木等症状,甚则神疲、健忘、失眠、行动迟缓、筋骨乏力等症状。血浊贯穿于高血压病的始终,且是发病的主要因素。血浊蒙蔽脑窍、髓海失养、经络闭阻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根据其病机与病位,采用益气健脾、理血化浊以治本,镇静止眩、通络止痛治标的治法,针刺结合刺血与拔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刺取曲池-丰隆穴。曲池、丰隆同属阳明经,阳明常多气多血,《针灸资生经》载:“曲池、少泽主瘛疭癫疾。”古无“癫”字,仅有“颠”字,也就是巅顶的疾患,如眩晕、头痛、薄厥……等皆属之。故刺曲池能摄纳阳明气血使之下行,从而收到息风止眩之效。《针灸大成》载:“丰隆主风痰、头痛。”说明丰隆梳理气机,达到消痰化浊的功效。与“曲池”相配,能够使健脾化痰降气的功效得到加强。清气得升,浊气得降,血浊得以消散。
4.3 机制探讨 曲池降血压作用已被证实,且远期效果较好;通过针刺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观察血液流变学及脑血流图发现,针刺曲池能够通过降低脑血管的阻力来增加大脑的血流量,其效果可在起针后仍能维持35 min,脑血管阻力降低不明显。表明针刺的治疗作用是通过积极的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来实现的。吴子惠等[20]通过对7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415人次针刺前后血压变化的观察,发现针刺曲池-丰隆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针刺治疗的机制是通过改善微循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减轻心脏负荷,不仅降低了血液,而且改善了心功能,从客观方面反应了针刺的疗效。于正[21]采用辨证循经的方法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浆内靶向代谢小分子的含量变化,从代谢组学角度探讨循经取穴降压的作用机理,研究循经取穴对关键代谢物的调控效应。结果显示,针刺后改变的小分子主要是苏氨酸、色氨酸、尿素、蔗糖、肌醇等,说明循经取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主要通过调控能量代谢实现的。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针刺的化浊作用。陈震益[22]对大鼠的研究发现,体内靶器官的损害,胰岛素代谢失常占有重要因素,针灸能够改善胰岛素代谢失常,进而起到了保护靶器官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采用针灸方法来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能够发挥中医的多靶点优势,整体而全面,不仅能够保护受损的靶器官,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代谢,效果显著。
血浊理论从遵循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在此基础上,扬古而不泥古,充分吸收借鉴现代科学,主要针对当今最常见的“现代病”“富贵病”等进行辨证论治,以全新的视角去探讨、解释其病因病机,提出对疾病防治具有现实意义的脑血辨证理论体系,促进了中医学的理论不断完善发展,并且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对穴”是基于相配两穴性能上“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开阖相济、动静相随和升降相承”的有机联系。对穴并非两个穴位简单的相配,而是依托两个穴位的关系,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与实践相结合而探索出的具有实用意义的理论。从而达到“成”“济”“随”和“承”所达到的效果。
笔者是在血浊理论及对穴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经验,筛选出对典型现代病血浊证治疗有效的4对化浊对穴进行梳理与归纳,按照现代针灸腧穴学的分类,这类穴位多属于清热、活血、理气穴,主要属于心包、肝、脾、胃和大肠经,多为原穴如合谷、太冲和络穴如内关、公孙、丰隆及八脉交会穴如内关、公孙。穴位配伍上多为本经配穴、同名经配穴、上下配穴,功效上以行气活血化浊、开胸理气化浊、补气化瘀降浊及豁痰通经化浊为主,在现代研究方面,多具有降血压、调节血脂、降血糖、降低高尿酸血症等调节代谢紊乱的作用。限于篇幅的限制,此次所选对穴均为典型的化浊对穴,治疗以针刺为主,下一步的研究中笔者将进一步甄选出适合针刺配合刺络的化浊对穴,以适用于更多的血浊证的临床治疗。
中医的精髓,即是辨证论治。针灸功效的发挥与证候有关,而证候是由一组相对固定、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构成,现代疾病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临床表现已不再符合痰、湿、瘀、毒、虚等单一证候病机解释,如现代疾病谱系变化而来的一些无症状疾病,尽管无临床表现,但是通过实验室检查却能够确诊疾病,如高血糖、血脂紊乱、代谢综合症等,仅凭舌象、脉象很难在传统中医病机理论中辨证精良,血浊理论的提出是对这一疾病诊断的不断完善,是中医学理论的又一大创新。针灸治疗是通过一定的腧穴来进行的,腧穴的选用要在经络腧穴学说理论指导下,把握病机,辨证立法,选穴处方。用穴贵在精疏,“对穴”即是针灸临床中所习用的一种配伍形式。化浊类对穴思路的提出及临床应用总结归纳是对古法针灸取穴的创新提炼,是在新的“理、法”层面下的“方、术”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