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婴幼儿中医体质的研究进展*

2020-12-20李竹青孟翔鹤江泽强蒋士龙王

天津中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婴幼儿小儿体质

李竹青,张 维,孟翔鹤,江泽强,王 济,蒋士龙王 琦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北京 100029;2.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北京 100015)

婴幼儿包括婴儿和幼儿。自出生而未满1岁的称之为婴儿,1岁而未满3周岁的则称为幼儿。此阶段初离母腹,脏腑娇嫩,而生长发育迅速,有其独特的生理特点。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1]。体质可分、体病相关及体质可调是体质学研究中的3个关键学科问题。婴幼儿是生命过程的伊始,更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与体质有关。根据婴幼儿的生理特点,明确其体质分型,以此进行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对于个体以后的生长发育,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婴幼儿体质自古就被历代医家所重视,提出了诸多论述;在防治观念日益深入的今天,亦有学者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生理特点从不同方面对婴幼儿体质的分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不足的是,针对婴幼儿进行的研究较少,多将其囊括于小儿之中,且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分类标准。

1 古代医家对婴幼儿生理特点的研究

对婴幼儿生理特点的描述,首见于《灵枢·逆顺肥瘦》,其言:“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它的提出,开创婴幼儿体质理论之先河。纵观古代相关文献,较少对婴幼儿的生理特点进行单独描述,多囊括于小儿中。

1.1 “纯阳之体”说 《颅卤经》是中国首部中医儿科学专著,在其《脉法》篇中有言:“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也”,首次提出“纯阳之体”说。温病学家叶天士在《幼科要略·总论》指出“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北宋著名儿科学家钱乙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小儿纯阳,无须益火”,并认为小儿具有“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及“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哭,变态不常”的体质特点。刘完素在《黄帝内经·素问·宣明论方》中提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寒少也”。对于“纯阳说”,有学者认为其强调的是与成人相比,小儿生长发育旺盛这一生理特点,而非病理倾向[2],亦有学者从治疗角度理解,认为所谓“纯阳”学说,其实描述的是小儿生长发育旺盛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属于阳气旺盛的特征,只有阳气旺盛,小儿的生命活动才能迅速,反之亦然。所以言小儿容易阳气过剩,容易患以热、火等阳气偏盛的疾病,在治疗的时候则需偏寒凉[3];也有学者指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纯阳说”应理解为阳盛阴微,属阳气充盛,阴液尚衰,正如《医学正传·小儿科》中所言:“夫小儿八岁以前曰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4]

1.2 “稚阴稚阳”说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以小儿的生理特点为基础,并结合其体质特征,提出了“稚阴稚阳”学说,指出“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故吴鞠通在后期治疗中多强调使用温补法。而学者们对“稚阴稚阳”说的理解较也为统一,认为小儿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都未发育完全,处于气血精津液都未充足的状态,需要随着年龄增长一步一步成熟,不断趋于完善。更有江育仁氏对“稚阴稚阳”这一学说作了较全面的解释,他认为,“‘稚阴稚阳’中的阴,指的是体内精、血、津、液等物质;而阳则指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并依据“稚阴稚阳”学说,归纳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和“发病容易,变化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有效地指导着儿科临床实践[5]。“稚阴稚阳”说的确立,使中医学从功能和物质两个方面,对小儿生理体质的认识趋向全面,几乎被中医界所公认,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课书都为推而崇之[6]。

1.3 “少阳之体”说 首见于近代知名医学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其认为:“盖小儿虽为少阳之体,而少阳实为稚阳。”这种说法既看到了小儿脏腑功能不完善,稚弱易损的特点,又看到了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易于康复的特点,更加全面的体现了小儿体质。

1.4 “五脏有余不足”说 宋代著名儿科学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决·变蒸》中指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计三百二十日生骨气,乃全而未壮也。”明代医家万全则认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亦有学者指出,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不足,是小儿体质的生理特征,是一种自然的而非疾病状态下的倾向[7]。

2 近现代学者对婴幼儿体质的分类研究

2.1 对新生儿体质分类的研究 王明明[8]对120例出生3天内的正常初生儿进行调查,并根据中医脏腑理论,将初生儿体质分为:正常质、心禀不足质、肝禀不足质、脾禀不足质、肺禀不足质、肾禀不足质和胎热质7类;李燕[9]则主要通过中医四诊和参,对夏季出生的足月健康新生儿225例进行临床观察,发现足月健康新生儿中存在着阴阳平和质、阳盛质、阴盛质3种体质,据此认为先天因素对体质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辛顺心[10]则应用李燕的分类对93名健康新生儿进行辨识,发现平和质最为常见(76.34%),其次为阳盛质(20.43%),阴盛质最少(3.22%)。晁玲[11]从肌肤、呼吸、睡眠、面唇、舌质、头眼等几方面对其进行观察,将新生儿分为阴阳平和质、阳盛质、阴盛质3种体质类型。陈伟燕[12]通过文献整理和专家问卷调查,对武汉市0~6岁儿童按年龄段进行了中医体质的分类,将新生儿分为平和质,胎禀不足质(具体分为脾禀不足质、肺禀不足质和肾禀不足质),胎热质和特禀质;王亦宸[13]则对武昌区0~6岁儿童中医体质进行研究,并将新生儿体质分为平和质,偏颇质(具体分为心禀不足、脾禀不足、肺禀不足、肾禀不足和胎热质),特禀质。

2.2 对婴幼儿体质分类的研究 殷瑛等[4]对各种小儿体质学说以及各种脏腑说的后期干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结合保健工作实际,针对0~3岁儿童,总结出小儿体质的“两体论”:即将孩子的体质总体分为平和及偏颇体质两类,然后将偏颇体质再次一分为二,分为心肝有余(热体)和肺脾不足(寒体)两大类;陈健等[14]则用殷瑛“两体论”的分类,研发了《婴幼儿中医生理状态指标辨识与评估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为婴幼儿体质的中医辨识,提供了新的工具。潘佩光等[15]对0~6岁的儿童进行研究,认为其常见的中医体质可以分为生机旺盛质、脾虚质、热滞质、湿滞质、积滞质、心火偏旺质、异禀质七型。陈伟燕[12]对年龄进行了更具体的划分,认为29 d~1岁婴儿可分为平和质,偏颇质(具体分为心肝有余质、肺脾不足(气虚)质、脾肾不足(阳虚)质、脾弱肝旺质),特禀质,而1~3岁幼儿则可分为平和质,偏颇质(具体分为脾气不足质、肺气不足质、脾弱积滞质、脾弱肝旺质、痰湿内蕴质)和特禀质。王亦宸[13]采取了相同的年龄划分方式,将29 d~1岁婴儿的体质分为平和质,偏颇质(具体分为肺不足、脾不足、肾不足、心不足、心肝有余)和特禀质。而将1~3岁幼儿体质分为平和质,偏颇质(具体脾不足、肺不足、肾不足、心不足、心有余、肝有余、脾弱积滞、痰湿内蕴)和特禀质。林丽丽等[7]则认为婴幼儿以先天体质为主,先天禀赋与遗传是决定与影响体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并以相关文献为依据,将婴幼儿体质特点归纳为肺脾肾不足、阴多阳少质,具体分为痰湿易化寒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

综上所述,虽有以上学者根据脏腑、阴阳、气血、文献等对婴幼儿的体质分型进行研究,但单独针对婴幼儿进行的研究较少,或与小儿同时研究后分开进行体质分类,或笼统归结于小儿之中,始终未形成明确统一的分类标准,且很多仅进行了理论的探讨,实用性还有待验证。

3 婴幼儿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体质类型影响着疾病的倾向性,婴幼儿时期,初离母体,各个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很容易受到疾病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学者就婴幼儿体-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证明婴幼儿中医体质类型与某些疾病确实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王济生[16]认为,鹅口疮好发于新生儿以及营养不良、久病体弱的婴幼儿,而哮喘主要发生于虚寒质和痰湿质的小儿。郑明昱[17]则发现,在婴幼儿中,毛细支气管炎多发生于痰湿质。李伟伟等[18]采用当代著名儿科专家朱锦善[19]和苏树蓉等[20]2套体质分型标准,对410例哮支、毛支患儿和226例婴幼儿支气管肺炎患儿的体质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发现此类患儿体质以肺脾气虚、痰湿质及肺脾质Ⅱ为主。唐彦等[21]应用苏树蓉等[20]的体质分型,对104例咳嗽的小儿进行研究,发现婴儿期的体质特征多表现为肺脾肾阳虚,而1岁以上则以肺脾质阳多阴少型为主。庄严等[22]则根据陈立翠等[23]小儿常见变态反应疾病体质分类方法,发现在0~3岁湿疹患儿组中肺热阳盛质、痰湿腻滞质、阴虚燥红质等体质居多,其中肺热阳盛质最多,占32%。崔小芳[24]亦得出相似结论。田丽等[25]则采用经方体质分类的方法,通过临床经验结合文献依据,认为“桂枝体质”的婴幼儿易患过敏性疾病。

正如国医大师王琦教授[26]所言,不同个体的体质特点不仅决定其是否发病和易感疾病的倾向性,亦可影响疾病的病机、病性、传变和预后。根据婴幼儿的体质特点和发病倾向,及早预防或正确治疗,对促进其以后的生长发育,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不足的是,在现有婴幼儿体病相关的研究中,大多学者采用了苏树蓉的体质分类方法,亦有学者采用陈立翠的“六分法”,但此二者均就小儿而言,非针对婴幼儿的分类标准。

4 影响婴幼儿体质因素的研究

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既是相对稳定性的,又是动态可变的[27]。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是影响体质的两个重要因素。

4.1 先天因素 婴幼儿由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且较少受情欲影响,以先天体质为主,先天禀赋与遗传是决定婴幼儿体质的重要因素。胎儿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依靠母体的气血濡养在胞宫中成熟,与其父母,特别是母亲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

汪天英等[28]通过对新生儿健康状况与孕早中期准父母中医体质分型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与平和质相比,湿热质父亲的新生儿较易发生黄疸,而阴虚质母亲的新生儿则较易发生吐奶(P<0.05)。王济生等[29]对母婴体质进行研究,并将母婴体质的相关性,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胎儿阶段,通过脐带与母体血脉相连,母体的阴阳气血之盛衰均可对胎儿产生影响。2)婴儿阶段,母亲的乳汁和情感是主要影响因素。3)幼儿阶段,则具体到情感、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的形成,亲子之间的影响则更加全面而深刻。吴明磊等[30]研究了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增质量与婴幼儿血红蛋白的关系,发现孕前BMI、孕期增重情况可能是婴幼儿贫血的危险因素,孕前保持适宜的BMI、孕期使体质量增长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则可有效降低婴幼儿贫血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区分准父母体质,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干预,尤其注重对母亲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可有效调整婴幼儿的偏颇体质,正如《幼幼集成·护胎》中言:“胎婴在腹,与母同呼吸,共安危,而母之饥饱劳逸,喜怒忧惊,食饮寒温,起居慎肆,莫不相为休戚。”

4.2 后天因素 除了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如环境、饮食起居、用药等,亦可对婴幼儿的体质产生影响。

4.2.1 环境因素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言:“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医学源流论·五方异治论》中亦有言:“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随地而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均说明了环境因素对体质的影响。

4.2.2 饮食运动 婴幼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需水谷精气之供养,比起成人要求更高,但婴幼儿脾胃娇弱,如乳食不当,或过饥过饱,均会影响其脾胃功能而致生疾病[31],方睿等[32]的研究显示,母乳喂养能减少儿童哮喘的发病率,尤其对于特应性体质和有过敏性家族史的婴儿,应给予至少4个月的母乳喂养,做好一级预防。此外,应保持适量的运动,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帏帐之中,重衣温暖,譬犹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脆不堪风寒也。”《婴童百问》中亦指出:“小儿始生,肌肤未实,不可暖衣,暖甚则令筋骨缓弱;宜频见风日,若不见风日,则肌肤脆软,易得损伤。”

4.2.3 用药因素 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所以患病一般比较表浅,加之有服药困难,易被药物毒副反应损伤[33],如求速效而用猛药,更易攻伐正气,加重病情。王颖婧等[34]亦认为,因婴幼儿新陈代谢快,对药物反应敏感性明显高于成人,一定要谨慎用药,要注意用药准确、剂量适宜、剂型适合、途径恰当。王眉[33]对刁本恕主任医师婴幼儿养护经验进行总结,指出能用外洗、推拿等中医外治疗法治疗的不需用药,大多婴幼儿的养护重点应该放在日常饮食及生活习惯上。

5 婴幼儿体质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近年来,部分学者对婴幼儿的中医体质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但婴幼儿中医体质研究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目前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对于婴幼儿体质的分类尚无统一规范、切实可行的标准;第二:缺少针对婴幼儿的中医体质养护指南。基于前文所述婴幼儿独特的生理特点,笔者认为,婴幼儿时期是人体生命过程中最初的时期,应针对婴幼儿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而非简单归于“小儿”之中。且现有关于婴幼儿体质的分类或仅为个人经验总结,或形成量表但无客观评价,应结合后天环境因素对体质的影响,分不同的地区,在前期研究结合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婴幼儿的体质进行分类,经预调查、调查-再调查、信度和效度评价后,形成用以判定的科学量表,作为婴幼儿体质辨识的工具,为婴幼儿健康保健和儿科临床实践提供标准化、客观化的体质判定依据。再以此为基础,结合古今文献资料,形成针对婴幼儿的中医体质养护指南,使婴幼儿的养护有体可辨,有法可循。

猜你喜欢

婴幼儿小儿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针织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标准探讨
无创吸痰法在婴幼儿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小儿涵之三事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小儿难养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