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病理学英语教学实践
2020-12-20黄雄飞陈丽红陈淑勤黄爱民张文敏
黄雄飞,陈丽红,陈淑勤,万 榕,黄爱民,张文敏
(福建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福建 福州 35012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水平的逐年提高,医学类别的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1],目前我校已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400多名留学生。我校病理学系于2009年开始承担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的病理学全英语教学任务。全新的教学对象和授课语言对教师来说不仅是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提升自我的难得机遇。我系教师克服种种困难,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对留学生病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改革,不断完善教学体系,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并于2017年1月入选第二期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笔者将病理学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进行梳理总结,以期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
一、影响来华留学生病理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我校留学生多来自南亚和非洲国家,学生的教育背景、经济条件、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各有差异,且部分留学生比较自由散漫,对我校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短期内很难适应[2]。病理学作为临床和基础的桥梁学科,专业性强,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相关基础医学学科的背景知识。由于许多留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免疫学等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因此对授课内容很难理解,课堂上往往跟不上教师的进度;而教师面对全新的教学对象和教学过程中众多不确定的因素,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教学压力。首先是语言障碍,它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病理学全英语授课开展之初,由于教师英语沟通能力有限,听不懂学生带有浓重地方口音的英语;学生专业素质的不足也限制了教师采用灵活多变和通俗易懂的英语语言向他们传递某些较晦涩难懂的病理学专业知识。由于师生互动困难,学生鲜有机会提出听课或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因而很少能在第一时间获知教学效果,从而无法更好地为学生解惑。其次是教学方式较陈旧,与临床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明显受挫,部分学生课堂纪律差,出现焦虑无助甚至抵触的情绪。再次,由于学生考核评价单一,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不够准确,同时课程设计的国际衔接度不够高,也影响了留学生回国后执业医师的考试成绩。
二、完善病理学教学体系,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
针对上述问题,病理学系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培训,优化教学内容,重视教材建设,采用多元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评价等综合措施,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一)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英语授课能力
面对复杂的教学对象,如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是全英语教学团队面对的难题,因而提高授课教师的英文教学能力及与学生的沟通能力成为解决这个难题的必经之路。病理学系通过多种途径对授课教师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进行强化培训,包括举办校内英语学习强化班,由外语学院的教师或外教对教学骨干进行强化培训;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海外进修,同时吸收海外留学人员回系部任教;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等。目前,全英语病理教学团队80%的教师有出国进修一年或半年以上的经历,9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为深入了解全英语授课的教学过程,教学团队成员还分别参加了基础医学院组织的“香港大学医学院英语授课医学教学”观摩学习班和教育部举办的“来华留学英语师资培训班(医学)”,同时任课教师还到具有丰富全英语教学经验的兄弟院校,如北京大学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参观学习,观摩兄弟院校的教学过程,积极吸取国内同行的宝贵经验,并将之融入课程的教学中。
英语授课教师不仅要求有娴熟的英语沟通能力,还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来华留学生普遍医学基础较薄弱,接受能力不强;年轻的授课教师虽然英语表达能力较强,但往往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掌握深度及广度不足,讲授知识难点时,无法做到融会贯通,将之化解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学生,学生对相关知识难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理想。为此,教学团队对授课教师的病理学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进行了强化培训。另外,鉴于附属医院病理科具有病例数量大、疾病种类多、与临床实践联系密切、病理临床资料丰富等优势,教学团队选派授课教师到医院参加临床病理实践,紧跟病理发展前沿,收集和补充教学所需的切片、蜡块和典型的案例资料;同时请附属医院临床病理诊断经验丰富且英语水平较高的医师参与全英语教学备课,使具有不同病理亚学科专长的教师与医师相互交流,探讨学科新进展以及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通过强化师资培训,授课教师的英语综合能力和病理学专业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堂上教师不再一味紧张枯燥地陈述PPT的内容,而是在授课同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并随时调整授课的节奏和表达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沟通顺畅后,教师不仅对教学效果心中有数,而且能够有针对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学习自信心显著增强。
(二)优化教学内容,增加师生互动,改善教学效果
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课程安排的限制,教师着重描述病变脏器肉眼和显微镜下形态学的改变,与临床实践结合较少,对于医学基础学科尤其是解剖学和组织学相关知识比较薄弱的留学生来说,听起来显得枯燥且难懂,课堂上常无法集中注意力或跟上教师的思路,学习效果不尽人意。鉴于此,病理学系首先对理论课教学做了改进,每个章节授课时,教师先运用少量时间帮助学生回顾相关脏器正常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结构;在讲授重要且难懂的知识点时,结合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病理形态学改变与临床特征的联系,使枯燥的知识点与实践结合变得形象生动。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课堂提问,简单的问题教师当场回答,比较复杂的问题则让学生查资料后利用实验课小班学习时间进行讨论。教师课后将图文并茂的课件留给学生,且提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相关问题,使学生有了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
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学科,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观察不同疾病下脏器的形态学改变,病理学系也对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做了改进。传统的实验课主要由教师对学生讲述切片和大体的观察重点后,学生自己观察。改进后的实验课教学安排在形态学互动实验室,教师扼要地介绍每张切片的观察重点后,学生开始利用显微数码互动系统进行切片观察,并可进行拍照,将照片发给教师,或针对病变部位的形态学特征与教师进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上传的照片,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惑。教师在上课中也可发送病理图片,让学生对病变进行诊断和描述,考核学生是否掌握病变要点,在课程接近结束时进行小测,利用互动平台回收,下一次实验课进行反馈。互动实验室数字病理切片和三维病理标本的使用,既补充了传统实验室标本库和切片库的不足,又可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与教师的积极互动中,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加深了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病理学是一门直观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3-4],本课程在教学安排上加大了实践课的比重。比如,增加了案例讨论课,让学生在完成相关章节的理论学习(对某种疾病脏器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有所了解)后,为学生精心选择一个外科病理工作的真实案例,学生针对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先分组查阅相关资料及组内讨论,制作PPT,在课堂上各组选派代表做案例综合分析报告,内容涵盖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转归,其他学生则根据报告内容提出疑问,各组再展开讨论,教师最后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学习,学生将病理学知识和临床表现联系在一起,不仅对病理学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更有深度,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思辩能力。为帮助学生了解病理科医生如何出具一份包含完整信息的病理诊断报告,教学团队还组织留学生参观附属医院病理科的日常工作,包括观摩外科手术切除和尸体解剖的标本取材、石蜡包埋和冰冻切片制作及切片的显微镜下观察,参观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室和分子病理诊断实验室等。通过医院的参观学习,学生对临床病理的常用技术和诊断流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病理学在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疾病预后评估中的重要性有了更直观和深入的认识,明显提高了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补充课堂学习时间的不足,学系教学团队不断完善学校课程中心平台和病理学品牌课程网站的建设,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教师在第一时间把握学生对病理学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尽快地为学生补缺补漏,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地学习病理学的方法,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深度和广度地拓展自学空间。
(三)开拓多种渠道,完善教学资源建设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来华之前所接受的教育背景差异很大。病理学全英语授课开展之初,没有现成的全国统一使用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教材,如何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成为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多方比较,并与国际接轨,我校理论课授课教材主要参考最新版本的经典病理学教材《Robbins Basic Pathology》,教师备课参考书采用《Synopsis of Pathology》《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和《Rosai and Ackerman's Surgical Pathology》等。为更好地让学生观察病理学系实验室切片和标本的形态学改变,教学团队拍摄制作了大量典型的病理图片,编写了英文版的《病理学实习指导》,做到图文并茂和文字规范,为学生掌握病变组织的镜下改变和病变脏器的大体改变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料。本课程还同时参考美国执业医师考试用书,组织教师编写试题库,为学生掌握病理学相关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以便回国后顺利地通过执业医师考试。
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程还通过与国内外医学院校同行交流及网络检索文献,获取与病理学教学相关的资料及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将最新的资讯在课堂或课后呈现给学生。
(四)注重过程性考核,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
传统的留学生病理学考核指标仅仅是依据期末考试,这种单一的评判标准无法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效[5],更无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扎实地掌握和运用每个知识点。为此,本课程采用多元化和过程性的考核评价体系。理论课的考核占50%,除了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适当地增加知识应用题如案例分析题,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学过的病理学知识来解释临床现象。平时考核成绩占期末总评的50%,考核内容包括:(1)课堂表现与互动情况(10%)。主要为纠正部分留学生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严肃考勤和课堂纪律。鼓励学生在课堂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结合听课表现和课堂发言的主动性等进行综合判定。(2)分阶段小测(30%)。总论部分教学结束后,进行阶段性的理论考试;充分利用形态学互动教学实验室,分阶段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考核,以便学生及时发现未掌握的重要知识点。(3)案例讨论(10%)。抽选临床病理真实案例,学生分组做案例分析报告,考查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病理临床联系分析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案例讨论由于是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思辩分析能力。多元化和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有利于更好地改进各个教学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评价更为客观和全面。
本课程还通过阅卷调查来获取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内容包括授课教师的备课情况、PPT制作情况、授课内容的呈现、课堂师生互动情况、教学过程是否结合教学大纲和临床实际运用、所举案例是否恰当和生动、授课过程条理是否清晰、有无突出重点、教师回答学生问题是否耐心、有无为学生提供参考材料以便学生课后自学等诸多方面。由于阅卷调查涵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可根据学生反馈意见不断加以改善,教学成效明显提高。因此,病理学系教学课程于2017年1月入选第二期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