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富了养殖户 强了村集体
2020-12-20高保民
文/ 高保民
夏津县双庙镇清凉寺村的200亩沙土地上,8000余株桑葚树苗整齐排列,正在茁壮生长,树苗间则是成千上万条蚯蚓的生长温床。地上种桑,地下养殖;桑树为蚯蚓遮阳,蚯蚓为桑树供肥。种养结合的“林下经济”新路子,让土地价值得以充分利用,也让养殖户和村集体鼓起了腰包。
2011年,徐如松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开始在土地里“折腾”。
三年间,他种过大棚养过家禽,有了部分积蓄,“如何提升土地附加值”是他经常琢磨的。清凉寺村是西沙河故道沿线村落之一,种庄稼产量不高,村民外出务工多,周边村庄林地面积就近千亩,为发展蚯蚓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蚯蚓不仅对土地好,价值也很高,可以用来制药、做化妆品,也能生物处理污泥等,繁殖也快。”2014年,他开始在30亩地里试养,两年后在村里承包100亩杨树林地养殖蚯蚓。
双庙镇政府支持“林下经济”发展,免费为徐如松提供8000余株树苗,清凉寺村“两委”负责协调流转土地和栽种。2019年3月,一个200亩的种养一体新基地落成,“每亩一次性投入9000元左右,可以连续10多年收益。”根据这几年市场价格浮动情况,每亩地养殖毛收入在6500元至8000元,而两三年后,又可增加每亩1000多元的葚果等收入。
清凉寺村委会与养殖基地签订协议,基地每年拿出一些收益反哺村集体。开春以后,村党支部书记徐夫圣经常会到养殖基地来,看看蚯蚓生长情况,也帮忙做一些杂活,他说,“村里有这么个产业解决大问题。日后村里公益事业就有了一定保障。”目前,全村四户贫困户中,有两户都依靠养殖基地脱了贫,一户手指有残疾但会开农用三轮车,负责粪肥的运输,月收入3000元以上;另外一户56岁独身一人,在基地干农活,每月收入也在2500元以上。除此之外,基地带动附近40余人临时就业,徐如松还成立了合作社,吸引农户加入,传授技术。64岁的村民孙德广租了2亩林地也养起蚯蚓,“加入小徐成立的养殖专业合作社,饲料来源、销路都不愁。”蚯蚓由合作社统一回收、出售。当然,相比较传统种植,蚯蚓养殖每亩地的投入较大,很多村民即便羡慕,也不敢轻易涉足。
对此,徐如松看在眼里。他介绍,目前养殖蚯蚓的饲料主要是牛粪等,而周边养牛场少,粪肥主要从河北等地购买,他计划建一个养牛场,充分利用村里及周边村的农作物秸秆来养牛,牛粪用来养蚯蚓,蚯蚓粪做种粮肥料,农作物秸秆再喂牛。“若能将基地产业发展为闭环,抗风险能力大大加强,解决就业人数自然会成倍增长,村集体收入也会越来越多。”徐如松对未来有了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