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风险管理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治疗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12-20林永霞
林永霞,孔 旭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1)
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是目前治疗小儿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静脉输液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症状,抑制病情发展[1]。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自护能力较差,输液治疗过程中易引起感染、液体渗漏、静脉输液并发症等情况,对患儿疗效造成影响。因此,本次研究将针对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患儿采取系统化风险管理,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2019年3月~10月接儿科门诊接收静脉输液治疗的62例患儿,抽取时间为。入组时根据数字单双数法,将全部患儿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1~10岁,平均(3.25±1.12)岁;观察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11个月~10岁,平均(3.19±1.21)岁。对两组患儿资料予以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遵医嘱给予静脉输液治疗,定时巡视患儿情况,发现异常问题,及时处理。观察组则采取系统化风险管理:(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穿刺技巧。对全部护理人员给予护理风险问题、静脉输液并发症、配药要求等知识进行培训,并要求护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了解穿刺技巧,牢记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同时加强护理人员抗压能力、心理素质、沟通能力以及护理技巧,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观察,患儿如果出现不适或其他异常情况,及时处理,确保为患儿提供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2)环境护理,帮助患儿营造舒适、干净的静脉输液环境,每日两次进行输液室打扫和消毒处理,确保室内通风、干净整洁,同时,在儿童输液区内除座椅外,加配带铁链的小板凳,卡通墙画、儿童阅读书籍、播放儿童节目的电视等,既能消除患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又能方便家长照顾患儿,提高整体舒适度。(3)人性化护理,及时与家长交流,告知家长病因、疾病治疗措施及注意事项。消除家长担忧和恐惧心理,对家长疑问及时解答,让家长积极配合医生,有效改善护患关系,提高依从性。(4)输液护理,输液前仔细核对患儿信息,准确执行医嘱,遵守无菌操作要求,避免出现给药错误等情况,严格根据国家、医院规定使用注射药品,注射前检查药品密封性、有效期。平时勤练小儿静脉穿刺技巧,多思考勤总结。穿刺时尽量一次穿刺成功,妥善固定穿刺针,防止针头脱落。在患儿输液过程中,指导幼儿家长用正确的方法抱患儿,以患者病情、年龄和药物性质为依据,合理调整输液速度,避免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巡视,注意观察,患儿如果出现不适或其他异常情况,及时处理,确保为患儿提供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若针头拔除后,需按压穿刺针眼处,时间3 min,避免皮下淤血、出血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护理风险事件率进行比较,包括液体渗漏、给药错误和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1.0分析,计量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检验标准P<0.05。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风险事件率对比
对照组患儿中,2例(6.45%)液体渗漏、2例(6.45%)感染、1例(3.23%)给药错误,风险事件率为16.13%(5例);观察组患儿中,1例(3.23%)液体渗漏、1例(3.23%)感染,风险事件率为6.45%(2例)。两组比较结果为(x2=4.678,P=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静脉输液是一种侵入性操作,若操作不当,易导致液体渗漏、出血等症状,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尤其是针对儿科患儿,因患儿年龄较小,缺乏表达能力,且依从性较差,输液治疗过程中,常挣扎和哭闹不止,导致操作难度较大,风险事件率较[2]。因此,对于护理人员穿刺技巧和输液技术则具有更高标准和要求。
系统化风险管理具有预防性和针对性,以患者为中心,提前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便于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3]。因患儿属于特殊群体,提前对护理人员进行穿刺技巧和输液技术进行培训,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而针对性的环境护理,能够为患儿提供干净、整洁的输液环境,既能避免感染,又能提高舒适度。同时,对患儿家长采取心理疏导,改善家长担忧情绪,取得家长信任,拉近护患关系,有助于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提高依从性。最后加强配药及输液护理,认真核对信息,遵守无菌操作要求,妥善固定穿刺针,合理调整输液速度,可有效避免液体渗漏情况。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儿科门诊输液患儿采取系统化风险管理,可有效减少风险事件率,避免医疗纠纷,提高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