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介入治疗护理安全管理及对策临床效果观察
2020-12-20梁秀霞蒙海姣
梁秀霞,蒙海姣
(广西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心内科疾病病情具有复杂性,在临床治疗中需要结合综合性因素才能有效开展临床工作;心内科治疗的过程中必须加以护理干预,但是,该科室的护理工作具有一定风险性,发生意外事件的几率极高[1-2];心内科介入治疗是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定2019年1月~2019年12月80例接受心内科介入治疗患者,随机电脑排序编号分组:对照组、研究组。
对照组:40例患者中存在男21例,女19例;年龄55~75岁,平均:65.55±5.45岁。
研究组:40例患者中存在男22例,女18例;年龄54~76岁,平均:65.46±5.33岁。
纳入标准:(1)病历资料完整;(2)患者治疗配合度高。
排除标准:(1)认知功能障碍;(2)精神疾病史。
组间资料对比,差异性不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针对性护理安全管理。
对照组:对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进行严密观察。
研究组:(1)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针对性强的护理方案,要求护理人员对护理操作流程熟练,能够有效防治疾病护理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2)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寻找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对患者所产生的消极情绪进行积极沟通和予以心理疏导,大力鼓励患者积极配合相关的检查、治疗工作;(3)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性护理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对紧急情况的处理能力;除此之外,在患者卧床期间,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及时帮助患者解决各种问题,要重视患者的护理工作[3-4]。(4)组建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对护理安全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全面修正,并合理制定介入治疗手术前、中、后等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方案;比如:患者在手术之前要先进行安全评估,有危险因素要采用小组讨论分析的形式寻找解决对策;术中要准备介入治疗相关器械与材料,确保医疗设备处于待机的状态之下;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告知患者家属手术之后的注意事项,避免患者出现坠床等意外事件;出院前要进行健康宣教。
1.3 观察指标
对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穿刺处肿胀、呕吐率、血压下降率)、护理总满意率进行指标对比。
护理总满意率的计算公式:满意率+较满意率;主要采用医院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评定,主要评定内容涉及:护理人员操作技能、护理人员护理态度等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穿刺处肿胀、呕吐率、血压下降率)、护理总满意率数据均进行准确核对和录入,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涉及资料类型:计量资料(t检验,均数表示)与计数资料(x2检验,率表示);当存在数据指标差异性时则代表为p<0.05。
2 结 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穿刺处肿胀、呕吐率、血压下降率)指标对比
就研究组而言,其并发症发生率(穿刺处肿胀率:7.50%、呕吐率:2.50%、血压下降率:2.50%)指标低于对照组(穿刺处肿胀率:17.50%、呕吐率:7.50%、血压下降率: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性显著。
见表1。
2.2 护理总满意率指标对比
就研究组而言,其护理总满意率(95.00%)指标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性显著。
3 讨 论
心内科介入治疗属于十分常见的一种临床急救方式,但是,由于心内科患者年龄较大且病情发展迅速,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具有极高的护理操作能力、应急能力与沟通能力;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心内科介入治疗过程中,可以起到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有效作用,该种护理模式充分考虑到介入治疗中的风险问题,结合科室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预见性强的针对性干预措施,能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的护理特点,从根本上杜绝了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
在进行针对性护理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护理人员加强护理专业培训,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心内科专业知识;(2)合理排班,依据患者需求排班,确保每一位患者能够获得足够时间治疗,增加夜晚的护理人员值班数量;(3)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结合数据:就研究组而言,其其并发症发生率(穿刺处肿胀率:7.50%、呕吐率:2.50%、血压下降率:2.50%)指标低于对照组,且其护理总满意率(95.00%)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性显著;由此可见,心内科介入治疗过程中加入针对性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