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中采用细节护理的疗效观察
2020-12-20杨柳
杨 柳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江苏 苏州 215002)
消化道出血,即为食管——肛门间消化道发生的出血,发病原因和药物、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因素有关[1]。临床方面常见呕血、黑便、便血等表现,若没有及时止血、补充血容量、对症处理等,必然会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构成威胁。因此,本文以我院2017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为主,重点采取不同护理措施(评判细节护理、常规护理)的临床价值。
1 临床一般资料、方法
1.1 临床一般资料
以随机计算机表法对我三甲医院2017年1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7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分组,分为A组35例、B组35例。A组男女比例为:23:12;年龄在19~97岁的区间,中位年龄为(57.1±4.7)岁。B组男女比例为:24:11;年龄在21~95岁的区间,中位年龄为(58.4±4.8)岁。A组B组临床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
纳入标准:接受辅助检查确诊;符合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患者、患者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严重精神障碍;无法正常沟通;依从性差。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比如:止血、补充血容量、吸氧等,并需及时纠正患者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如果必要可在内镜下止血,应用胃黏膜保护剂治疗[2]。
1.2.1 B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严密观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做好相应记录工作。
1.2.2 A组进行细节护理干预,吸氧后确保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状态,然后加强对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的观察,加强巡视详细记录患者出入量、便血量、呕血量等。同时加强和患者间的沟通,这个过程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态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鼓励、安慰、支持等语言沟通,以便减轻患者心理负担,获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理解、配合。饮食方面,对于少量出血者可进食一些低盐食物;出血量较多者需要禁食,待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饮食、补充易消化食物。
1.3 观察指标、判定标准
1.3.1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3.2 临床疗效的判定:护理后12h内止血、生命体征保持稳定,而且临床症状全部消除,显效。护理后24h止血、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有效。护理后没有达到显效及有效的标准,无效。显效、有效之和/100%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与研究
本次研究的消化道出血病例资料列入统计学软件SPSS25.0中,计数资料率%、两组临床疗效对比采取x²检验处理;对比的结果P<0.05,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 果
A组中显效者、有效者、无效者各19例、14例、2例,总有效率为94.29%(33/35);B组中显效者、有效者、无效者各15例、12例、8例,总有效率为77.14%(27/35);统计结果有显著差异性,P<0.05,x²=4.2000。
3 讨 论
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变化速度较快、病死率较高,所以如果没有在第一时间采取对应措施处理,则容易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构成威胁。针对于此,为该病患者提供细节护理干预非常必要,要求护理人员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在遇事后保持沉着冷静态度,准确掌握消化道出血理论知识、护理操作方法等,以便更好的配合临床医师进行抢救、治疗。细节护理可关注护理工作各个环节的细节,重视和患者间的沟通、交流,以此利于给予患者精神、心理方面的支持,在不同时间段加强巡视,了解患者的病情便于为患者争取更多抢救时间[3]。此外,实际开展工作前应做好抢救仪、治疗仪的检查工作,旨在确保仪器能正常使用,避免发生仪器故障问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的总有效率94.29%,显著高于B组的总有效率77.14%,组间比较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说明,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中运用细节护理模式,对提高患者临床效果有积极影响。
综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应用细节护理措施的效果较好,可在临床上应用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