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定位与X线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
2020-12-20刘彩凤
崔 丽,刘彩凤,杨 婷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 兰州 730050)
PICC为新生儿的治疗提供了便利,导管尖端经上腔静脉,药物经高流速及大流量血液被迅速稀释及释放,有效减少了药物对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且具有操作简单、疼痛感低等优点[1]。PICC置管导管末端位置确定准确率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如位置过深或过浅不仅容易引发静脉炎,还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本研究就B超定位与X线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38例。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胎龄29~42周,平均(35.16±3.45)周;穿刺部位:上肢静脉31例,下肢静脉7例。观察组男21例,女17例;胎龄30~41周,平均(35.135±3.24)周;穿刺部位:上肢静脉30例,下肢静脉8例。两组资料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通过B超指导PICC置管穿刺过程。患儿仰卧位,B超诊断师将导管尖端定位到预设位置后敷料加压固定,沿上腔静脉下端或下腔静脉可见白色高亮影,导管位于下腔静脉或上腔静脉中下1/3处,如右心房未见导管表明位置正确。
1.2.2 观察组
通过床旁定位X线指导PICC置管穿刺过程。患儿仰卧位后放置平板探测器并调整背部位置,前后位摄片,距离100 cm,参数设置:电流10~12.5 mAs,电压80 kv。X线垂直射入患儿胸骨体中点末端,打开仪器图像卡对所需图像进行处理,上传处理后图像保存至PACS系统。
1.3 评价指标
(1)对比两组定位成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2)置管2个月后,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血管、埋置处血肿、局部感染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定位成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
观察组1次定位成功37例(97.37%)高于对照组30例(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37,P=0.033);观察组非计划拔管3例(7.89%)与高于对照组5例(13.1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0,P=0.709)。
2.2 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3例,气胸1例,导管阻塞2例,局部感染2例;观察组出现局部感染1例,机械性静脉炎1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26%低于对照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6,P=0.042)
3 讨 论
PICC置管可以长时间留置且操作简便,在新生儿治疗过程中使用率较高,能有效减少感染发生率和反复穿刺的痛苦。B超定位与X线定位是新生儿PICC置管中常用的穿刺定位技术,但两者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将B超定位与X线定位分别应用到新生儿PICC置管中,对比其应用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1次定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与B超定位比较,X线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时定位准确率较高,利于减少置管并发症,优势更加明显。B超定位新生儿PICC置管具有便捷、无创、避免来回移动新生儿的优点,NICU科新生儿通常胎龄较小或病情危重,身体各器官发育尚不成熟,通过B超检查避免了新生儿在X射线检查中损伤,在保温箱内即可操作,减少移动患儿的风险[2]。PICC置管的准确率直接影响到后期非计划性拔管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通过有效措施提升置管准确率和成功率对于PICC置管具有重要意义。X线与B超相比,其空间分辨率大且对比度较高,能获得所需要的清晰图像,能通过调整窗宽和窗位获得需要的区域和边缘,对于PICC置管指导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直被视为PICC置管的“金标准”[3]。虽然X线照射会产生一定的辐射,但本研究中患儿照射时间较短,总体来说获益大于风险。
综上所述,B超定位与X线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X线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时定位准确率较高,利于减少置管并发症,优势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