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情绪导致肺炎病程延长的探讨
2020-12-20张冬林
左 琴,张冬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湖北 武汉 430022)
肺炎是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的肺部炎症。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大多见于冬春季节,可暴发或散发流行。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干咳及肺浸润等。病毒性肺炎的发生与病毒的毒力、感染途径以及宿主的年龄、免疫功能状态等有关。一般小儿发病率高于成人。在临床一线的医疗实践中,有个别患者在入住病房的初期阶段及病情变化进入平台期时出现焦虑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救治的依从性。现报道1例焦虑情绪导致病程延长的病例。
1 病例资料
1.1 基本情况
患者,女,44岁,因“发热8天伴喘气4天”于2020年2月1日收入我院。入院前行CT检查可见双肺多发淡薄斑片影,纵膈淋巴结增多,提示双肺病毒性肺炎可能。
1.2 临床症状
患者住院期间体温正常,心率在68~100次/分,呼吸平稳。2月6日患者诉呼吸困难,睡眠差,查体SPO2100%(鼻导管吸氧,氧流量5 L/min),心率85次/分。2月19日患者诉便秘及潮热,查体生命体征平稳。2月20日,患者诉腹痛,查体腹部平软,无特殊。2月28日,患者焦虑,睡眠差。3月1日,患者精神、食欲、睡眠差。3月8日患者焦虑明显、食欲、睡眠障碍。
1.3 治疗过程
1.3.1 抗肺炎治疗
给予抗炎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阿比多尔颗粒、莲花清瘟胶囊、甲强龙、多索茶碱注射液、甘草酸二胺、沐舒坦、金叶败毒颗粒)。
1.3.2 抗焦虑治疗
酒石酸唑吡坦片5 mgqn,2月21日~3月10日;奥氮平5 mgqn,2月25日~3月3日;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0.5 mgqn,2月28日~3月3日,后调整为bid,3月4日~3月10日;艾司唑仑1 mgqn,3月8日~3月10日。
1.4 转归
患者治疗39 d后,精神、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2020/02/11 CT-胸部及心脏平扫检查诊断:双肺病毒性肺炎,较前(2020.1.31)有所吸收。2020/02/23 CT-胸部及心脏平扫检查诊断:双肺改变,考虑病毒性肺炎恢复期表现。
2 急性焦虑分析
2.1 焦虑产生原因
人类在面临巨大威胁生命安全的事件面前,产生恐惧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当出现恐惧反应时立即将患者脱离或隔离恐惧源,可以缓解其恐惧情绪,使其心态恢复正常。但是,如果面临的恐惧对象有许多的不确定性、不可靠性时,不仅使患者拉紧了心理紧张的弦,也动摇了其稳定心态的基石,这就是焦虑的本质。
2.2 焦虑治疗
2.2.1 药物治疗及注意事项
首先控制症状,可用艾司唑仑或者酒石酸唑吡坦片;并应用抗抑郁药联合治疗3~6个月,如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需要注意的是肺炎主要影响肺脏,应谨慎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加重呼吸抑制,尤其是老年患者更应注意。
2.2.2 心理疏导四原则在缓解焦虑恐惧中的应用
在心理疏导中,普遍遵循的原则是:真诚、共情、无条件关怀和接纳、非指导性的干预。
①真诚互动原则:从患者入院开始,医务人员就应与其建立真诚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应该认真听取患者的想法和自我心理感受。在互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眼神应该看着患者,面带平和的神情。切忌不要在患者诉说身体不适时,让患者觉得医生在发呆,注意力不集中。这些表现都会给患者一种医护人员不重视其病情的感受。认真倾听求患者的叙述,其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某些患者在对施治者产生信任感后会全部倾诉出自己压抑已久的内心感受,甚至会痛苦流涕地发泄自己的悲痛心情,这一结果会使其情绪安定舒畅,心理障碍也会明显改进。
②相互理解原则:因疾病的折磨,患者对病情的担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会出现焦虑恐惧的常态化改变。医护人员长时间疲劳工作,如果休息和饮食得不到改善,久而久之,也会出现烦躁、不安等心理变化。要做到医患之间相互理解,只有医护人员换位思考患者的处境,充分理解患者的焦虑恐惧,才能设身处地为患者服务。
③无条件关怀和接纳原则:在查房接触患者时,有些患者会向医护人员表达一些失望、自卑、焦虑、悲观,内疚、惭愧、甚至抑郁的心情感受等。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医护人员抱有同情、理解、不鄙视、不排斥的态度,让患者感到自己并不孤单,有许多人在帮助他,那么患者的负性心理就会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消失,医患关系就会信任中得到加强。 这对悲观消极、久治未愈的病人尤为重要。反复地支持和鼓励,可防止患者发生消极言行,大大调动患者的心理防卫机能和主观能动性;对强烈焦虑不安者,可使其情绪变得平稳安定,以加速病患的康复。
④引导性的指正原则:当前是一个信息来源多样化的时代,患者的认知会受到矛盾信息的干扰。如果患者既往性格是比较敏感的话,或许就会扩大认知推理,也就是灾难化认识客观现象,导致看不到积极点,只有消极的结局。患者出现这种认识的偏差因素很多,如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思维定式(也可以称之为思维习惯)、网络媒体的影响等。此时患者会更加关注住院期间自身病情的变化、反复询问有关检查指标的变化。建议针对患者个体而言,需要反复正性解释结果,不要夸大该患者的病情特点,尤其是在向患者解释检验结果时。
部分患者焦虑情绪持续时间长、严重程度高,自我调节难以恢复,使得病程延绵起伏,又反过来加重负性情绪的恶化,二者互相影响,不但不能调动患者自身的抗病能力,而且还能影响其救治依从性。医务人员一旦明确患者存在焦虑情绪,则应在救治的基础上积极应用心理疏导及药物治疗,以利于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