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行机械通气患者应用VAP集束化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2020-12-20夏盛兰
夏盛兰
(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泰州 225300)
VAP是指在机械通气48h后,停止通气并拔出人工气道48h内发生的肺部感染[1]。其发生与呼吸机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关系,是机械通气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如未能给予有效控制,将会加重病情,延长机械通气时间,诱发各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需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预防、降低VAP的发生及风险对改善疾病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以我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病例80例为研究样本,重点分析集束化护理的临床价值,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病例80例为研究样本,设置分组为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5~82岁,平均(63.36±5.41)岁;研究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3~89岁,平均(64.42±5.43)岁。2组样本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项目可行。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内容: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执行护理操作,给予患者吸痰护理、生活护理、感染预防、指导用药等基础护理。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床头抬高大于30度,使用床头角度测量工具,病床自带角度标识精准测量,制定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每日监测表,实时记录。(2)积极合理的口腔卫生措施,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棉球擦拭,每6 h一次,口周皮肤使用3M液体敷料与泡沫敷料预防性保护,防破溃感染。(3)间断镇静,每日唤醒,实施程序化镇静,依据指南制定镇静目标为RASS评分-2~0分,并动态评估镇静效果,尽早撤机拔管。(4)持续性人工气道压力控制,使用带声门下吸引的气管插管,气囊自动控制仪恒定保持气囊目标压力25~30 cmH20,有效防止声门下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5)改良鼻胃管置入深度,插入长度为鼻尖-耳垂-剑突的长度+15 cm,减少返流误吸的发生,同时尽早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预防VAP。(6)心理干预与知识宣教,缩短探视时间,提高家属手卫生依从性,确保患者及家属治疗期间保持较高的依从性,降低VAP发生率。(7)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作用于双侧腓肠肌,预防DVT。(8)强化人员培训,组织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增强人员VAP预防知识认知、护理操作技能等,严格执行手卫生,将护理质量、行为纳入工作绩效考核中,增强人员责任意识及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指标[2]。
护理满意度: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评定,问卷总分100分,其中>90分、75~90分<75分分别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评估标准,统计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以SPSS24.0软件处理,t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x2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P<0.05,具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对照组(n=40):VAP发生率(%)8(20),机械通气时间(d)9.62±4.78,住院时间(d)22.61±5.82,护理满意度(%)30(75);研究组(n=40):VAP发生率(%)2(5),机械通气时间(d)5.42±2.64,住院时间(d)15.58±3.57,护理满意度(%)37(92.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更高(92.5%vs75%),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VAP是医院感染死亡率较高的并发症,集束化护理是将一系列具有循证依据的护理措施集合在一起,对难治的临床病患进行处理,以改善危重症疾病患者护理结局,降低VAP发生风险及疾病病死率为目的,提高疾病预后[3]。与常规护理相比集束化护理更具优势,目的性、针对性更强。
本次研究结果: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更高(92.5%vs75%),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降低VAP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具有显著的价值。原因在于,插管后患者长期卧床极易发生误吸返流现象,细菌随着消化道内容物逆行进入呼吸系统增加感染风险,通过体位护理适当抬高床头及改良鼻胃管置入深度可预防返流的发生;其次积极合理的口腔卫生措施,清洁消毒口腔防止细菌定植[4],可实现感染预防的作用。最后针对护理人员开展呼吸机相关预防知识培训,可提高护理质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增强疾病治疗效果,改善疾病预后,提高患者满意度[5]。
综合所述,集束化护理的干预实施对VAP预防具有显著的价值,推荐临床广泛应用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