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创作角度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特征
2020-12-20杨学成
杨学成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本该具有的国民基本素质和意识形态。传统园林文化中哪些内容和形式值得传承和发扬,在设计实践中应如何把握?从园林设计领域的现实情况看,存在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加探讨,以求正于方家里手。
1 当前“中国园林”营建中的不良现象
传统意识上的“中国园林”营建项目大体可分为仿古式和“新中式”两类。近年来这两类园林的营建,虽在传承园林文化、提升园林建设品质、丰富园林环境体验方面均取得许多成就,但也存在许多不良现象。
1.1 园林文化继承表面化和碎片化
对传统园林文化理解不足,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对其继承的表面化、碎片化。“仿古式”园林营建,最常见的现象是往往模仿甚至照搬古典园林样式,却缺乏传统写意山水园作为灵魂的“意”的内容构想。偶有涉及,也多生搬硬套古人诗文名句,不仅做不到寓情于景、情景相生,也很少考虑古代诗文中之“意”是否与今天的时代需要吻合,更处理不好古代文人追求之“意”与今天一般民众的精神世界和接受能力是否协调的问题。另一种常见现象是只按照古典园林必有楹联、匾额、题咏的表面认识,在营建中加以模仿,但文字内容及其书写不入流甚至错漏频出。
“新中式”园林营建中,文化流失现象更严重,多数基本上舍弃了传统园林“写意”的根本特点,形式风格的继承往往变成肢解传统所得碎片化元素的置入和夸张。
1.2 设计中曲解和误读传统文化
这种现象一般由对中国文化知识认知不足导致。典型例子是对“自然”概念的误解。中国古典园林有“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之说,因此凡做“中国园林”就都强调“自然”概念。然而很多设计者所强调的“自然”却不准确。一种误解是把自然要素简单理解为大自然,有些团队甚至宣称自己是“自然的搬运工”。殊不知大自然不可能“搬运”,“搬运”之后它便不是大自然了。另一误解是把自然片面理解为自然式,即与规则式相对的园林形式,并在园林布局及景观造型上极力回避几何化形态。
1.3 “口号式”继承园林文化
某些情况下,建设者为迎合潮流或出于宣传需要,营建过程中声称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而实际并没有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真谛,导致风格不明确,出现基本做法与之毫不相干的现象,这属于工作中动机不实在,应该彻底摒弃。
1.4 脱离时代背景和实际需要
具体常表现为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削足适履地继承古典园林的做法。在技术手段层面常见现象如:把本属于古代家居生活使用的空间模式照搬到今天的公共园林中,生硬套用建筑形制,不论何种场合都做假山、水池等等。在思想观念层面如:不恰当地沿用封建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教诲,不加甄别地迁就所谓的风水格局,滥用诗歌意象等。
2 前人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的总结
彭一刚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概括古典园林特点为:1)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而实现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效果;2)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经营而成的园林,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厚感情色彩;3)“外师造化,内发心源”的绘画理论影响下形成的倾心于自然美的追求;4)儒、道、佛3种思想体系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恬静淡雅、浪漫飘逸、朴质无华的文人特质[1]6~9。
周维权先生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点概括为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富有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4个方面[2]。
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园林》中总结中国造园艺术特色,第一个方面是受崇尚自然的传统哲学思想影响:1)“天人合一”观,具体表现为4点,即人类是天地的产物,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的理即是天人的协调。2)黄老道家学派的神仙境界衍生出来的园林意境。3)佛教思想中的“禅机悟道”“隐性止欲”等理论衍生出来的寺院园林和园林禅意。第二个方面是景观布局营构体现的特点:1)步移景异或移步换景;2)小中见大,曲径通幽;3)山重水复,柳暗花明;4)巧于因借;5)虽由人作,宛自天开[3]。
周武忠在对中西方园林的比较研究中,概括中国园林艺术风格为3个方面,即思想方法上崇尚自然,营造方法上重视写意手法,艺术追求上强调意境创造[4]。
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上有特殊地位,其艺术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魏嘉瓒在《苏州古典园林史》中用“小巧、幽曲、含蓄、精雅”8个字概括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5]。
中国园林与文学有密切关系,中国文学讲究物我交融,在园林中的体现则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中国园林的特点之一是营建者与游人之间存在一个交流平台—楹联、匾额、石刻等言语作品。小中见大也是中国园林的特点,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就是很好的概括[6]。
朱建宁从文化角度概括中国园林有4个特征:1)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观,及对“大巧若拙”“大朴不雕”的天然美的推崇;2)君子比德观念对自然美学观念局限性的突破及人化自然思想的演进;3)寓情于景的追求及由此而最终形成的山水园写意品质;4)虚实相生的手法和艺术追求及由此而成熟的园林意境论[7]。
以上观点大体上是基于古典园林艺术逐渐成熟的明清园林而总结的,且似乎说古典园林就是指古代园林。但历史上早期以苑、囿为主体的园林,与唐宋时期的园林,以及明清时期以宅园为代表的私家园林,在各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因此郭明友认为应区分古典园林和古代园林的概念,从园林艺术历史发展体系再认与重构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园林艺术特点作更细化的概括,并认为明代是古典园林全盛与成熟阶段,此时期完成了艺术理论的归纳和建设,写意山水园成熟[8]。
3 从当代园林建构看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传承
3.1 思想方法层面
3.1.1 传统自然观的自觉践行
古典园林的首要特点是中国文化中自然观念的自觉践行。崇尚自然乃至“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源头在老庄,儒、道、释3种主要思想体系按照自己的需要,对这种观念有解释和发挥。中国哲学的“自然”不是简单地指向自然界,它与道、“无为”等哲学范畴联系在一起,是物自性的体现。殷商时出现了非单纯指天空的“天”的概念,但直到在孔子的思想中,其涵义仍然接近殷商卜辞中拥有至高权威的“帝”。战国之后,百家争鸣,不约而同地重视“天”的问题,因为此时的思想家们努力要构建一个庞大完整的宇宙模式。这时的“天”不仅空前大,而且囊括万物,并成为宇宙本体[9]271~273。
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建立了一种宇宙秩序,“天”统摄万事万物,但它遵循“道”,而“道”却是“自然”的。这里的“道”非实体、非对象、非原则,是纯粹原始的“自然态势”。所以“道法自然”的真正含义在于道是自然而然的,道的化生是自然天成的[10]。
概括讲,“自然”的含义包括2个方面:1)作为“道”的特性和状态,即“自然而然”的状态。传统哲学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凭藉外部作用,而是依靠自身内在动因存在和呈现,整个宇宙体系的和谐及运行也是如此,其内在的运行法则亦被称为“自然”,是宇宙的本体。2)作为客体的自然界,即大自然[9]302。
所谓道法自然不能简单理解为“向自然界学习”,更非“搬运”大自然到人居环境。古典园林中也没有“搬运大自然”的做法。真正循其本义的做法应是重视自然界(就是传统的“山水”)的价值并加以模拟运用,更重要的则是要做到“自然而然”。从观念上是尊重和充分体现“物自性”,行动上则要遵循“无为”的原则。“无为”也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过分地人为,不扭曲物自性,实际是“无伪”[11],通俗点说就是“该怎样就怎样,不做作,不折腾”。目标则是实现和谐,即人与环境,以及环境中物与物之关系的和谐。
3.1.2 中和思想的贯彻和体现
中和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观念之一,后来的诸子百家及历代思想发展都深受其影响,并成为各自的最高原则[12]。“中”是一种立场选择,既不太过也无不及,即不偏不倚的立场。“和”是“和谐”,本质是平衡,是一种追求的目标,也是一种价值取向。中和思想就是要平衡“太过”和“不及”两个极端,面对事物时把握合理的“度”,大体相当于“中庸之道”[13]。
中和思想易被曲解为保守思想和“折衷主义或调和主义”,甚至是一种“骑墙”态度。但本源上中和思想强调的是立场和出发点,并不涉及具体观点,且其本身蕴涵着积极进取和勇于变革的精神信念。《易传》核心思想中,“中”乃“时中”,是依时而中、随时而中之意,强调生生不息的动态平衡;“和”乃“和同”,是和而不同、取和趋同之意,强调多方的共存和协调,具有包容倾向[14]。
中和思想在历史上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情感上推崇“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艺术上则形成对委婉含蓄、实在充盈的追求,并表现为风格趣味上的温润平和[13]。古典园林中的中和思想是一种形而上的理念形式的物质化表现。这既是实用态度,也是“以人为本”又兼及“万物中和”的思想观念。
自魏晋以降,传统园林营建宗旨首先是形成一种理想、圆满的生活情境,而非某种理论模式的体现:1)自然伦理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融。这对古人而言是内在价值观的自然流露,与今天许多设计者动辄基于某某理论或某某模式进行设计操作的做法完全不同。2)格局上强调整体和谐、圆融通畅,既不过分追求形式的特异,也不过分强调局部或单体的突出。3)风格和趣味上强调简淡冲和、不激不厉,自觉避免狂怪、恐怖、感官刺激等做法。4)服务对象上,虽有尊卑之分,但在社会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总体上强调人际和谐。
3.1.3 文化价值观念的自觉传承和弘扬
古典园林中应用的言语作品(楹联、匾额、题咏等)和各种景观、景物图式的寓意和象征,无不体现出对文化价值观念的自觉传承和弘扬。儒家对个人修养有“君子隐恶扬善”的要求,于是在园林中便随处都或明说(例如言语作品的直接言说)、或暗示(例如松、竹、梅及其文化符号对人格的暗示)、或隐喻(例如冰裂纹隐喻“冰心玉洁”)地宣扬那个时代所认为的善之价值观念。
3.1.4 “物-我”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超越性处理
在“物-我”关系方面,古典园林首先也是处理功利性利用的问题,而且强调物尽其用,但往往超越物质功用层面而导向精神世界的建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实现了利用眼前之物引发心中之境的产生和活跃,这种心中之境并非简单的物我关联之情,而有更复杂的内容—对世界的深沉思索。
人际关系的超越性处理指在古典园林营造中,似乎随时都存在着一个不在场的、抽象的审视者,园林营造会面向这个实际不存在的“人”,即随时从游赏者的角度看待景物、景观和空间建构。这使得建造和设计的人,能够和游赏者以及后来的人有了交流平台—言语作品(楹联、匾额、题咏等)就是跨时空交流平台的一种[6]。
3.2 内容体系建构层面
3.2.1 园林生活化和生活园林化
唐代以后,士人园林逐渐成为主流,园林开始趋于生活化。唐诗文记载的园林中,常常开展宴游雅集、纳凉高卧、读书弹琴、泛舟垂钓、饮酒品若、谈议、耕种、习禅、修道、下棋、品画等活动,便是园林生活化的体现[15]。它表明了中国文化对美好人居环境的追求,这是中国人诗意栖居的理想模式。宋代及往后的元、明、清代,园林生活化的趋势一直发展,并借用画论中可行、可望、可游、可居[16]的理想标准进行指导,使之达到封建时期中的最成熟状态。
当园林营建成为美好生活形态的榜样,有条件的阶层就会加入追求的行列。杜甫草堂就被研究者当作园林营建和生活化的案例[15]。虽然其营建出发点不是为了做园林,而是建住宅,但同时注重了园林化环境的构建。院子是中国人的一种居住文化常态,不论何地的院子,多少都有一点园林化的做法。条件有限的,就盆栽一些观赏植物,摆几块好看的小石头;条件稍好一点的会种植果木;再好一点的就会出现堆山叠石、配置花木等真正的园林小景。“宅居”和“园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品质层次,而且往往伴随“人文化”—人文意象的加入。
3.2.2山水文化的融合应用
一般认为山水文化主要集中于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笔者认为园林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山水文化的组成部分,排除迷信内容的风水学说包含了许多朴素环境科学观念,也可以算入。山水文化融入古典园林体现在2个方面:
1)以自然山水形胜为蓝本的山水格局基本模式。中国传统园林总体上属于山水园,早期苑囿的“一池三山”至明清时期的写意山水园,均以模拟和营造理想山水格局为基本建设模式。
2)山水诗、山水画中蕴涵的审美意象的应用。晋代山水诗兴起后,历代山水诗创作延绵不断,积累了无数经过诗化的山水审美意象,成为园林造景的取材资源。如拙政园雪香云蔚亭一带景观赋意为“山花野鸟之间”,就与唐代钱起的《山花》诗的意象有关:“山花照坞复绕溪,树树枝枝尽可迷。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17]。”山水画中审美意象的应用也是如此,计成在《园冶》序页中就有相关说明。山水文化融合应用于园林,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审美为主的特点,因为山水本身就是自然美的代表者,且是取之不尽的美的源泉[18]。
3.2.3 园林言语作品的应用
“言语作品”用以指称园林中楹联、匾额、题咏等文字内容。今天能见到古典园林实物中的言语作品非常普遍,它们有引起人们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丰富景观意象、扩展审美效果、补充景观状态、激发深层次思想活动等多重作用[19]。中国古典园林具有精神文化的累积性特点。这种累积性通过园林与文学跨时空的互动往来得以实现。唐代及以后,有大量以园林为歌咏对象的诗歌创作,它们将园林物象转化为诗歌意象;积淀了文化意蕴的诗歌意象在后来的造园中又被物化应用成为园景。如此往复,紧密互动,逐渐形成审美范式和审美意境,使园林由客观的物质建构上升为主观的精神建构[20]。
3.2.4 从意象到意境的追求
悠久的历史决定了中国园林拥有无数历史文化意象。文人意趣濡染而成的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对这些历史文化意象的自觉应用。略举网师园数例就能说明[17,21]:小山丛桂轩—取意自汉代淮南小山《招隐士》中“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巄嵷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可以栖迟—取意自《诗经·陈风·衡门》中“衡门之下,可以栖迟”;竹外一枝轩—取意自宋代苏轼《和奉太虚梅花》中“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槃涧—取意自《诗经·卫风·考槃》中“考槃在涧,硕人之宽。”
意境追求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共同特点,园林亦复如是。古典园林中的景物和景观设置往往有特定的意象作为目标,而意象的运用最终要导向意境的追求—经由真实或想象中的环境适意,象外之意的暗示和诱导,形上超越的境界思索3个层次实现。
3.2.5 多种艺术的综合运用
中国古典园林仿佛一个多种艺术门类的大舞台,建筑、雕塑、书法、绘画、刻石、木刻等等,甚至包括戏剧,都会被有机融入其中。它们不仅作为造景要素丰富着景观空间体验,而且客观上为这些艺术形式提供了有效传承的契机。
3.3 技巧和技术运用层面
3.3.1 优先建构山水格局
计成在《园冶》中说“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假如基地偏缺,邻嵌何必欲求其齐”,“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22]……强调人工建造对基地条件的因袭顺从。古典园林的建构首先是整理和塑造山水格局,然后将建筑、道路等人工设施因地制宜地融入到山水格局之中,这是中国哲学自然观指导实践的必然结果。这种营造思路和次序,与西方“赋形式予质料”艺术观念指导下以理性形式控制和改造对象的做法大相径庭,在今天“形式创造”几近泛滥而弊端丛生的背景下,尤其显示出向“自然”回归的特殊价值。
3.3.2 以人为本的尺度感和节奏感
古典园林生活化的特点体现在营造做法上便是处处以合用为度,在强调人服从于自然的同时,又处处以人为本。景物设置、景观塑造和空间安排都以人的良好体验为前提,体现出适宜的尺度感和节奏感。
3.3.3 物-物、空间-空间、时-空关系处理
成熟时期的古典园林在物与物之间、空间与空间之间、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处理上,已达到妙化自然的高度。彭一刚先生总结的看与被看、主从与重点、空间对比、藏与露、引导与暗示、疏与密、起伏与层次、虚与实、蜿蜒曲折、高低错落、仰视与俯视、渗透与层次、空间序列等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17~41。
3.3.4 成熟的掇山理水技术
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观念下缩移山水于园林的长期实践,造就了高度成熟的掇山理水技术,这已经发展成专门学问,成为古典园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3.3.5 天文气象要素的借用
天文气象要素的借用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做法,具体分2种情况:1)天文气象要素直接作为景观的有机构成部分,例如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景观、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2)景观在特定的天文气象条件下呈现不同的状态,而形成不同的时空效果[19]。
4 继承和弘扬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准则和要点
今天的园林建设中理所当然地要继承和弘扬古典园林艺术成就,在建设实践中,尤其设计创作中,笔者认为应遵循下列的准则和要点。
4.1 传承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准则
古典园林艺术成就传承应坚持4个准则:1)坚持文化自信,珍惜文化财富;2)加强传统园林文化研究,在深入理解基础上再谈弘扬;3)珍视文化基因,但不因循守旧,更不应泥古不化;4)充分重视园林文化的跨领域和综合性的特点,不局限在专业内部固步自封。
4.2 弘扬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要点
1)从时代需要出发,正确把握传统自然观。自然既是自然界,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自然又是物自性的体现,讲究的是“无伪”,这点尤须重视。在建设中应注意:尽可能为越来越趋于人工化的人居环境保留自然要素;场地固有价值的充分发挥;对原有环境状态的充分尊重,而不是把出于一时之需的观念和形式强加于场地。
2)坚持造园及造景立意的人文特点,即景观要有“表意性”或“表现性”。尚意的传统使得中国的艺术倾向于以表现性艺术为主,再现性的艺术居于相对次要地位。侧重表现性的追求必然促进“寓情于景”的特点被强化,从而反过来强化人际情感和思想交流,尤其是间接的情感和思想交流。因此,古今能够对话。
3)以山水格局的整理和塑造引领园林营建。应特别注意正确面对形式继承问题,如果一开始就以某种先决形式或概念构想园林营建,将导致新发现、新功能、新形式等被有意无意舍弃。
4)坚持园林生活化,努力实现生活园林化。园林生活化要求在设计和营造中,首先要关注的是人们生活情境的考量,而不是单纯感官愉悦的景观建造。
5)体现诗情画意情趣,坚持意境追求。诗情画意的情趣多与自然因素相关联,除山水格局塑造之外,古典园林中花木为胜的特点也应发扬。此外,要重视言语作品应用,充分发挥精美言语文字的作用。
6)坚持多种艺术门类综合运用的传统。园林营造不是简单的场地绿化,其艺术性既体现在自身的内容和形式上,也体现在其他艺术内容的加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