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言象意”思想的上海方塔园诗意空间营造研究*

2020-07-03邓涛侯则红陈展川

广东园林 2020年3期
关键词:营造诗意园林

邓涛 侯则红 陈展川

“言象意”起源于《易经》,成形于《易传》,其相关问题的探讨,最先是从哲学层面开始的,是思辨语言如何在思维中运用及其能否充分表达思维的问题[1]。古人试图用“象”来协调“言”与“意”之间的矛盾关系。《易经》中的卦形来自于对客观事物的模拟,欲指某种物理、事件或哲理,即用图象来呈现意蕴。但《易经》中的“象”虽然来源于客观世界,且具有承载“意”的作用,但却没有加入主观抽象的思想与感情,所以其并不是诗歌艺术中的意象,但却为诗歌艺术意象的萌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孔子在《易传·系辞上》中有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语言符号无法完全地表达出曲折深远的“意”,而具体的“象”却可以把内涵与精神性的东西以极其有韵致的方式表现出来。《易传》对《易经》中意象内蕴的说明,为中国传统诗学意象论的生成奠定了基础。在“言象意”系统引入文论中之后,人们仍然以“象”为中介来考察“言”“意”之间的关系,但“言达意”的局限性并没有被认为是文论中的弊端。南朝文论家刘勰认为,如果没有语言,构思中的意象就不能被思维所把握,即“神与物游”的“物”必须通过语言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2]。所以一个文学作品的产生需经过“意”“象”“言”3个阶段,即酝酿文学作品、具体构思、形诸物质载体的语言[2]。而在园林诗意空间的营造中,同样需遵循立意、取象与尽意的“意”“象”“言”3个阶段,即创作者构思的含蓄、深远与抽象的“意”,需通过主客观融合而形成的园林意象来承载,并最终以山石、水体、植物与建筑等具体的“言”来呈现。其中意象作为由“言”达“意”的中介,是园林实体景象向造园立意转化的过渡环节。

1 园林诗意空间的营造方法

1.1 立意

“意在笔先”的命题来源于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意在笔前,然后作字”的论述,表示在动笔书写之前要凝神静思字形的大小、平直与振动等,使其经脉相连,从而才能完成一幅好的作品。之后,“意在笔先”的命题渗透进绘画与园林等其他艺术领域中。张家骥与孟兆祯先生认为园林意境的创作,要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3]。立意是造园的方向和目标,是意境创造极为重要的环节。立意不仅是依据功能需要、艺术要求、环境条件等形成的设计思想,也是构思设计意境的过程。传统园林是心灵化的园林,在儒家伦理道德“天人合一”观、道家非伦理道德“天人合一”观及佛家“心源”“体悟”等理论影响下,其立意表现出了园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修养与人格涵养。

1.2 取象

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作为传统园林“言象意”系统中的“言”,其在直接表达造园立意的时候具有极大的局限性。而“象”是饱含审美主体意识与内在情感的主客观融合的意象,即造园家在审美感知过程中,借助联想与想象,将情感和思想等主观因素注入到具体的“言”中所塑造成的主体意识中的虚象。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造园家通过联想与想象,将自己对于自然四季特征的感悟与理解,融入色泽、质地与形态不同的石材与花木等具体造园物象之中,从而营造出体现不同季节特性的四季山景审美意象。意象是主客观的融合,所以其受主体生活态度、审美情感、人生经历与文化历史等种种方面的影响。

1.3 尽意

“尽意”分为2个部分,首先是创作者立意的物象化,其次是欣赏者物象的精神化(图1)。园林创作者与观赏者之间“意”的交流需以审美意象为中介,以具体的园林空间与景象为物质载体[3]。在造园过程中,需将要表达的较为抽象与复杂的主题思想或意境氛围转化为意象,并最终通过山石、建筑与水体等造园要素来呈现。因为欣赏者只能通过具体的、与立意美学特性相符合的、审美感受强烈的空间景象来与创作者产生共鸣,所以将意象转化为具体实景是造园中非常重要的步骤,是从意境中追求画境的过程,主要使用的手法是联想与想象。古人为解决园林之“言”对于“尽意”的局限,常常采取景物拟人化、景象图案与符号化,由于园林语言表达存在局限,故常借助文学语言,采用题咏作为一种点题方式来引导“意”的表达[4]。狮子林的卧云室位于假山中央的顶端,群峰环绕,寓意远离凡尘的佛家须弥山“灵界”,而假山象征佛家须弥山,卧云室前的小桥寓意“俗界”与“灵界”的界限,并用“卧云”二字引导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整体营造出禅宗隐逸的意境[5]。如若不是“卧云”二字的引导,欣赏者很难将高约10 m、面积仅1 153 m2的假山与须弥山联系起来。

2 方塔园案例分析

方塔园是上海园林局委托冯纪忠先生设计的1座以宋代方塔古建筑为主体的历史文物遗址公园,位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上海市松江县。在遗迹方面,方塔园内具有北宋九层古塔建筑、元代石板桥、明代砖雕照壁,以及因市政工程迁入的明代楠木厅与清代天妃宫大殿等历史文物。在自然要素方面,原有竹林2片、古树8棵及1条贯穿东西且具有丁字形河汊的小河。对于方塔园的设计,冯纪忠先生不仅思考了如何展示遗迹与历史文化,同时思考了如何使传统文化合理的存在于现代生活之中的问题[6]。

2.1 立意

宋代文化承前启后,既传承了唐代文化的精华,又是元、明、清代文化深化与分化的起点。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中,宋代文化取得巨大的成就,其文化精神普遍趋于追求个性的表达。宋代文化注重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趋向平淡素雅、淡泊宁静。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宋人崇尚天然真实与朴素的自然之美,进而反对雕琢伪劣[7]。宋塔尺度大,年代久远,造型优美,且蕴含着宋代的朴素韵味,是整个园区最有价值的存在,亦是最重要的景观,对园内空间具有重要的限定作用(图2);且宋代的文化精神是现代社会仍然需要的,其能与如今的人们产生共鸣[8]。所以冯纪忠先生将宋塔确定为全园的主体,总体上营造出宋代朴素、典雅、宁静与明洁的意境氛围。在传承与发展上,冯纪忠先生提出“以古为新”,即使整个园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满足历史文化园林的功用需求,具有时代精神,同时又具有宋代文化的意境。“古”并非完全在于形式上的模仿,而在于宋代的精神,即意境、韵味上的拿捏。其认为整个园区是为了展示宋代的文物,突出宋代的韵味,那么从整体布局、空间组织及每个细节都要体现出宋代文化的韵味,呈现出一种东方文人的诗意境界[8]。

图1 尽意流程分析

图2 宋塔及塔院院墙

图3 大草坪

2.2 取象与尽意

冯纪忠先生认为意境的营造需要理性分析与感性激发2条线的并行,具体的“形”与“象”组成的意境是环境、结构与构造等理性因素与感性审美并行的粘合剂[9]。意象的积累或组合生成意境,意象是主客观融合的产物,而不是设计师自己想出来的,意境也不是最后才突然出现的,而是酝酿出来的。方塔园的山水意象提取于松江地区河湖水网交织与局部山峦起伏的地形条件[6]。山水骨架不仅起着呈现地域地形特征的作用,还将全园划分为北面的天妃宫、南面的大草坪(图3)、西面的楠木厅与东南面的何陋轩等几个不同特色的功能空间,同时扩宽的大水面能很好地倒映方塔,从而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形成虚实结合的空间。通过冯纪忠先生的布置,宋塔这件珍贵的“展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其风韵。主体建筑宋塔所处位置地势低于周边环境,不利于营造高耸、巍峨、肃穆与素朴的空间氛围。在方塔园广场的设计中,为了突出主体建筑与营造意境,其在宋塔的南面与东面设置院墙,用以规避视线触及塔基从而带来的低陷感,并营造了塔院的围合之感(图2)。北入口的甬道与东入口的堑道高低起落,同样起着模糊观赏者对于塔基所产生的地形低陷感(图4~5)。为了不分散观赏者的注意力,使其能融入场所空间,并与宋塔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冯纪忠先生采用“冗繁削尽留清瘦”的减法原则,使院墙呈现出简洁的形式,庭院内不植一木,且避免其他建筑物的出现,从而确保宋塔的主体地位,营造朴素、肃穆、静谧与明洁的意境[6]。远处土丘之上种植形态苍古的常绿树木,作为宋塔的屏障,起着屏蔽影响意境表达的物象与烘托主体的作用,从而获得典雅与宁静的意境氛围。

何陋轩屋顶的意象提取于松江当地正日益减少的传统民居四坡顶弯屋脊形式,冯纪忠先生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演绎出了当地民居的建筑形式。整个建筑由竹子与稻草组成,以竹子演绎现代钢架结构作为建筑的承重结构,以稻草覆顶,既体现现代感,又具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建构”是一个包含技术、结构、工艺与材料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是一种“求意”的建造方式[10]。在接受《A+D》杂志提问时,冯纪忠先生认为“建构”不仅是诠释木、石材等如何结合的问题,同时也是有关材料、人为因素的问题,即将人的情感融入细部处理之中,从而使“建构”凸显出来[10]。何陋轩的设计理念就充分体现出了“建构”的“求意”思想,其使用黑色的构件连接竹结构,给人造成竹杆断开的视觉错觉,就像竹竿漂浮在空中,从而产生飞动的感觉。另外,何陋轩自由布置的弧形墙体,起着粉墙弄影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光影也不断变化(图6)。幽静的环境与飞动的建筑,营造出了一种动静相融的空间(图7),呈现出了冯纪忠先生精密的理性思维与丰富、感性的诗性思维。何陋轩不仅与园内景物相联系,同时也延续了松江民居的历史文脉,并且体现了时代特征。

3 方塔园对现代诗意空间营造的启示

3.1 自然与生态精神的追求

图4 甬道

图5 堑道

在“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哲学观的影响下,自然成为中国传统和现代人心里的一种原始意象,人们对于自然有着特殊而统一的情感。由于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更加需要走进自然来调节心理压力、陶冶情操以寻求精神的解脱。方塔园因地制宜,尊重场地现状,营造了一个天然真实与朴素自然的园林空间。将原有水系局部拓宽以倒影宋塔,采用以土带石的形式在原有土丘的基础上进行堆叠,形成土山,进而形成园区的山水骨架。全园土丘自东向南形成脉络,水系南面之山随势降坡,并缓坡入水,形成的大面积草坪不仅增加了自然山水的效果,使园区环境更加自然,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休憩与活动的亲水休闲空间。除了山水骨架,现在清幽的竹林景区也是在原有竹林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的。保留下来的古树名木,作为园区的景观树,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生态问题的提出,来源于人与自然环境矛盾的冲突。具有生态意识,可以发挥园林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而改善生态环境。由山、水、植物等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园林“言象意”系统中的“言”,是园林诗意空间中的“意”能得以呈现的物质基础。所以园林诗意空间的营造需注重自然与生态精神的追求。中国传统园林顺应自然、融于自然等造园法则无不体现出古人的生态意识。而方塔园作为一个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现代诗意空间,既体现出了顺应自然与融于自然的审美意识,也展现出了生态意识。园区的山水骨架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局部微气候及净化空气的的作用,拓宽的水域、大面积的草坪及绿化具有调节区域洪涝灾害的作用。

3.2 传统文化的提取

随着实践的检验,照抄照搬、符号变化与文化隐喻等手法越来越受到诟病,被证明为浅层次的、表面的模仿。没有承载主观抽象思想与情感的物象不能成为意象,所以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不能仅表达物质方面的内容,需主客观融合,才能创造出由“言”达“意”的意象中介,进而承担起由实体景象向造园立意转化的过渡作用。冯纪忠先生的方塔园展示了现代空间意境的魅力,证明了意境不仅是传统园林的最高审美追求,其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并能体现出民族特征。先生说过,传统并非完全显现在形式上,而是意境上的一些味道,味道匹配,就有意境了[9]。意象是组成意境的基本元件。方塔园整体宋代韵味的呈现,就是由一个个具有宋代文化韵味的意象所组成。意象不是设计师主观想出来的,而是设计师主观的精神情感与客观具体物象融合的结果。方塔园注重从传统、历史、地方与民间等方面寻找灵感,并将其提炼用于新的设计之中。其意象提取于场地内的人文环境与区域内的民居建筑形式,具有丰富的审美特性与历史厚度。现代园林意象的提取应有合适的来源,而不是凭空捏造,应提取于场地内或相关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文脉、地域历史文化、历史典故与文学创作等方面。

3.3 现代资源的运用

传统园林是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等一定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而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也理应形成符合现代审美与需求的现代园林。现代园林的诗意空间营造应以传统园林为基础,并从现代的角度系统阐述传统的概念,使其符合现代的审美,照抄照搬显然不符合时代精神。诗意的栖居,并不是号召人们像古人一样生活在传统园林中,而是生活在具有诗意的现代园林之中。冯纪忠先生用现代的手法、材质与结构营造了方塔园这样一个现代的诗意空间:采用了现代简洁、疏朗与明快的布局,园路以直线或弧线为主,舍弃了传统园林刻意追求的曲折多变,并增加了来源于西方的大草坪和塔前广场;新建的建筑在体现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表现出很强的时代特征,通过现代建筑材料或工业化构造技术完美呈现了现代建筑的空间品质,如何陋轩使用的竹为传统材料,但建构的是严格的理性结构。用现代结构重新诠释传统材料之美,是现代资源应用的优点之一。现代诗意空间是使用现代材质、手法与技术等现代资源,营造出传统与现代结合、东方与西方结合、符合现代审美、服务大众的空间。现代资源的使用,最终都需通过园林“言象意”系统中的“言”来体现,并呈现出园林诗意空间的现代性与时代特征。

3.4 诗性思维的参与

图6 何陋轩弧形墙体

图7 何陋轩

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其并不像画作一样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而是运用诗性思维,将语言转换成的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才能供人们品味与赏析。诗性思维是一种将主观精神过渡到客观事物,从而创造一个心物融合的主体境界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感性的、形象性的与非逻辑性的思维方式[11]。古代诗性思维是一种空间思维,其跳跃性、多维性与含蓄性等特征给人营造了一种空间感。意象与意境所创作的意蕴深远、回味无穷的审美空间,则是其空间性的体现。陈植锷先生将古代诗歌意象组合归纳为并置、脱节、叠加、相交与融合5种方式[12]。冯纪忠先生曾说对偶是我国普遍突出的文化现象,是诸如隐喻、联想、夸张、背反等意象运作的一种技法,诗里面的对偶亦称对仗[13]。如王维《青溪》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表现出了意象的对偶运作。诗性思维在园林诗意空间营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影响着园林“言象意”系统中“象”的生成及组合方式,进而影响着“意”的表达。在方塔园中,冯纪忠先生多次使用对偶的手法来运作意象,如全园空间序列的旷与奥的对偶,北门甬道两侧使用曲折与笔直、刚与柔的对偶,自然入水草坡与人工驳岸的对偶,方塔空间与竹林空间形成的塔显竹隐与竹显心隐的对偶[13~14]。意象经过安排组合与浸润之后,遂成就方塔园的诗意篇章。诗性思维是一种想象力极为发达的创造性思维,其以主观感受与体验来认识与把握世界。中国现代园林受西方现代园林的影响,严重偏向于理性,然理性却无法把握人独特而内在的生命体验,从而无法给予人精神上的慰籍[15]。 所以需重视诗性思维的运用,将现代园林引入一个诗意化、审美化,同时注重理性化的美好境地。

4 小结

“言象意”思想起源于哲学领域,进而被引入文论与园林等艺术门类之中,从思辨语言如何在思维中的运用及其能否充分表达思维的问题,引申到对艺术创作方法的探讨。故而从“言象意”思想切入分析园林艺术,能为现代园林诗意空间营造方法的研究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在不断攀升,现代景观在解决社会与环境问题的同时,还需满足人们精神的需求。中国现代园林需要一个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理性与感性融合的诗意空间,其不仅能突显出中国的韵味,也能涉及西方理性主义所不能顾及的人独特而内在的生命体验,给现代人提供精神的慰藉。

猜你喜欢

营造诗意园林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冬日浪漫
清代园林初探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