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胃相关”角度探讨脾胃病的中医治疗*
2020-12-20王红霞周正华
王红霞,王 威,周正华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
“心胃相关”是指心和胃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脾胃病的患者常伴有心神方面的症状,心的功能异常在脾胃病中也很常见,在辨证治疗时应充分重视心主神志的作用[1]。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脾胃病患者大多伴有情志方面的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如果重视心主神志的作用,往往会有很好的疗效。笔者研究生期间曾有幸跟诊南京中医药大学全国脾胃病专家单兆伟教授,通过跟师学习及在长期的临证过程中,不断反思,反复查阅文献,将“心胃相关”理论在脾胃病治疗中运用心得总结如下,供同道指正。
1 “心胃相关”理论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基础
1.1 心与胃的生理联系
1.1.1 位置相邻,经络相连 心居于膈上,乃君主之官;胃居于膈下,乃水谷之海,两者一位于膈上、一位于膈下,仅以一膜相隔。《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痛。”唐宋以前,由于心与胃的位置相邻,常心经本身的病变和胃脘痛相混淆[2]。在经络联系方面,《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于脾,上通于心……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灵枢·经脉》:“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3]从解剖学角度来说,左乳下正是心前区的位置。充分说明了胃与心相通的经脉络属关系。心与胃位置相邻,经脉相通,是从心胃相关理论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基础。
1.1.2 气血相关,相互依存 胃是五脏六腑的营养来源,胃中所产生的水谷清气,在人体的呼吸和脉搏跳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心主血脉的基础。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周身,外达肌腠,内入脏腑。气血的正常运行,需要心与脾胃的共同作用来完成。同时胃的腐熟水谷功能,有赖于心的阳气温煦和推动作用。《灵枢·动输》云:“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发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己,故动而不止”。[4]《脾胃论》曰:“神无所养:津液不行,不能生血脉也。心之神,真气之别名也,得血则生,血生则脉旺,脉者神之舍。”[5]又如唐宗海在《血证论》中论述:“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谓之血。”[6]可见心脏血脉的盈亏与脾胃的盛衰密切相关。
1.2 心与胃的病理联系
1.2.1 病理相关,相互影响 七情内伤是脾胃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脾胃论》云:“若心生凝滞,七神离行,而脉中唯有火矣。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使心无凝滞,或生欢忻,或逢喜事,或天气喧和,居温和处……则慧然如无病矣,盖胃中元气得舒展故也。”[5]说明七情内伤,脾胃受病,可以运用安养心神调治脾胃病的治疗方法。《类经》:“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7]过度的思虑导致脾胃升降失常,脾失健运,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因之失常,就会出现腹胀、食欲不振、倦怠、消瘦等症状。反之亦然,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脾主运化、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常,水谷精微化生乏源,气血生化不足,心神无以濡养,就会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等临床症状。
1.2.2 五行相生,相互影响 心属火,脾胃属土,心与脾胃是母与子的关系,相互滋生,相辅相成。胃的腐熟水谷功能需要心火的温煦。在病理上会有“母病及子”“子病犯母”两个方面。明代赵献可《医贯五行论》曰:“若夫土者随火寄生,即当随火而补然而补火有至妙之理,阳明胃土随少阴心火而生,故补胃土者补心火。”清代陈士铎《石室秘录》曰:“膻中为脾胃之母土非火不生,心火不动。必得相火之往来以生之,而后胃气能入,脾气能出也。”“心火,本生胃土也,而心火畏肾水之侵不敢去生胃土则胃气转虚不能制肾水之胜,而水益侵胃土矣。”两位医家着重从心胃五行相生的角度阐述了心火与胃土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的母子关系[8]。《脾胃论》云:“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5]饮食失节,损伤脾胃,影响胃的腐熟功能,饮食内停,积滞日久化火,火盛扰乱心神,则可见一系列神志相关的症状,这也是“子病犯母”理论体现。
2 从“心胃相关”理论辨证治疗脾胃病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非常多的脾胃病患者除外消化道症状,常常合并有心烦易怒或精神抑郁、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失眠多梦等精神方面症状,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在既往的治疗中大多重视疏肝在治疗脾胃病的重要作用,部分患者服药后症状好转,但是往往又反复发作,经过查阅文献,临床总结是忽略了心主神志的作用。笔者临证时,常常从以下4个方面辨证论治治疗。
2.1 养血安神,补心益胃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体虚劳倦,气血生化乏源,心神失于濡养,神明不安,就会出现心悸、怔忡,健忘失眠,或者摄血无力,血溢脉外,出现便血、皮下紫癜等症。临床症见:胃脘胀满,纳差,食后胀甚,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心悸,健忘失眠,治以养血安神,补心益胃。临床治疗笔者多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常用药物有党参、茯苓、炒白术、黄芪、大枣、生姜、当归、木香、炙甘草、茯神、酸枣仁、阿胶珠、熟地黄等。正如《医方集解》曰:“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所以补脾胃;茯神、远志、酸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心,心者脾胃之母也。当归滋阴而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参、芪而补气。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证悉除矣。”[9]
2.2 疏肝利胆,宁心安神,理气和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素体阳刚,七情过极,肝阳上亢,则出现疏泄太过的阳亢阴虚的肝旺证候。心主神明,受诸邪侵犯,首当其冲;肝藏魂,胆主决断,若受干扰,则藏魂与决断失职;胃主受纳和腐熟,肝木亢进,肝木乘胃土,则胃的生理功能受影响。临床症见:胃脘胀满,胸胁苦满,纳差,多梦易惊,睡眠障碍,情绪低落,乏力等症,治以疏肝利胆,宁心安神。临床治疗笔者多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笔者曾总结此方病机概括为少阳不和,三焦失畅,阳性有热,邪气弥漫,心胆不明[10]。临床常用药物半夏、大枣、柴胡、生姜、党参、龙骨、牡蛎、珍珠母、桂枝、茯苓、紫苏梗、木香、白术等。因本证患者常合并睡眠障碍,临床中常用珍珠母取代铅丹,以加强宁心安神之功。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此证型患者中年女性比较常见,盖“七七天癸竭”,肾精亏耗,肾阳不足,火不归元,浮阳上扰,引动心火,导致心火亢盛、心肾不交,治疗时常辨证加用交泰丸,交通心肾,镇静安神。
2.3 理气化痰,清心和胃 胆腑不和郁而化热,胃不和则聚湿生痰,痰热上扰则见心神不宁。临床症见:胃脘痞满,甚或恶心呕吐,虚烦不眠,烦躁不安等症,治以理气化痰,清心和胃。《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通过化痰清热,清心和胃,胆胃恢复宁静,心宁而神安。临床笔者常以温胆汤化裁治疗,常用药物:清半夏、枳壳、竹茹、半夏、陈皮、茯苓、石菖蒲、郁金、佩兰、泽兰等。若湿热重者加用青蒿、黄芩,清热化湿,同时临床常用石菖蒲、郁金等,取其涤痰开窍之功。“湿去则阳微”,临床需注意观察患者舌苔、脉象,注意顾护脾胃之气。
2.4 清化胃热,泻心安神 《临证指南医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为阴脏,脾虚易湿盛,胃为阳腑,胃病多热盛。”所以脾胃为病,多会湿热互结,寒热错杂同时出现。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导致中焦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职,就会出现痞满。脾胃升降失职,病程日久上扰心神,临床证见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口苦、寐差等症,治以清化胃热,泻心安神。临床常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常用方药: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甘草、大枣、紫苏梗、木香等,若兼有湿热,舌苔厚腻者加用佩兰、泽兰,芳香化湿。
3 小结
综上所述,基于“心胃相关”的理论,笔者临床治疗脾胃病常从补心、宁心、清心、泻心4个角度心胃同治辨证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治以养血安神,补心益胃;肝阳上亢,心胆不明,胃失和降,治以疏肝利胆,宁心安神,理气和胃;胆胃郁热,痰热上扰,心神不宁,治以理气化痰,清心和胃;中焦虚弱,寒热错杂,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上扰心神,治以辛开苦降,清化胃热,泻心安神。临床各证型之间往往相兼出现,临证时需注意相兼症的存在,辨证治疗,随症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