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意蕴、价值和特征
2020-12-20王海霞
□王海霞
[内容提要]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具有深厚意蕴、重要价值和鲜明特征。它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贯穿强烈的问题意识、体现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蕴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丰富的话语隐喻中阐述了意识形态教育地位作用、问题、方法等,蕴含深刻的语言意蕴。它传承升华了中国传统优秀意识形态教育观,丰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观,发展深化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观,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促进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供行动指南,为解决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提供科学方法,为意识形态教育观创新提供方向指引,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它实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整体性和针对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显示出独特的辩证特征。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具有深厚意蕴、重要价值和鲜明特征。意蕴、价值和特征是对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的深化、升华和凝练,三者融汇凸显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深入领会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的意蕴、价值和特征,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深远丰富: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的意蕴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内蕴丰富、意义深远,集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现实性为一体,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灵活运用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活化大众化的有效探索。
(一)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的哲学意蕴
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必然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作为科学理论体系,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深邃的哲学意蕴。
1.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14年,他在题为《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1]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2017年,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他始终把人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任务。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浙江省任职时就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4]这就从哲学角度,在人与社会、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辩证关系中,揭示了人的本质,阐释了人的发展,他认为,人在社会实践中,不仅追求物质需要,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需要,人的本质就在于有意识、有思想、有精神追求,并且他指出,从个人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促进了社会发展,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由此可见,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的内在旨归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针对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5]这就强调了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在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他还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并且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的问题上来,必须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到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实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突出问题导向,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6]2016年2月,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责任担当。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始终贯穿强烈的问题意识。习近平总书记从不避讳谈问题,他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经常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工作突破口和发力点,他实事求是地揭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较突出等;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统一战线工作主要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问题,统一战线意识形态教育要围绕这个主要问题展开,要花大心思、下大气力解决好这个问题;他在阐述党内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时指出,既注重解决党员干部的思想问题、拧紧“总开关”,又要注重解决制度问题、上紧制度规矩发条,既在增强党员干部自律方面下功夫,又在加强外在的他律因素上下功夫;他在阐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各地党委书记和有关部门党组书记要多到高校去作报告,回答师生们普遍关注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他在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时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想明白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等问题,才能坚定不移朝着共同目标前进。
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体现和运用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讲话渗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是在植根现实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体现和运用。
首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也指出:“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7]他在治国理政中切实坚持和践行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时,他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8]他主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在总结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经验时,他指出,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一定要长期坚持,并使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以上观点和论述都坚持了实践第一的观点,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
其次,强调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上述观点,主张在实践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提倡实干。他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并强调:“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与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是一个在时代背景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再以认识不断推动实践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干什么事都要力戒空谈,尤其是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真正做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他呼吁广大青年:“要知行合一、做实干家,面向实际、深入实践,严谨务实、苦干实干,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10]
最后,主张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实践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那么,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也是做人的工作,它的出发点是人,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意识形态教育通过用理论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从而凝心聚力使人们为共同目标而奋斗,并在促使人们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他还强调,意识形态教育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关心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相结合,把满足群众生活需求与提高群众思想素养相结合,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他还在2018年的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把“育新人”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一项使命任务,把人民群众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受体,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把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育时代新人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是实践的主体”的观点。
(二)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的话语隐喻
话语隐喻是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恰当的话语典故阐释事理、使之更易被理解、被广泛接受的一种表述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意识形态教育观时大量使用隐喻,提升话语和思想的感染力、凝聚力、向心力,彰显寓教于言的突出特征,蕴含丰富而深刻的语言意蕴,增强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的实践性和大众性。
1.关于意识形态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话语隐喻
在论述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时,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比喻成“总开关”,他指出:“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必须拧紧思想‘总开关’,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把理想信念的力量转化为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实际行动。”[11]这段论述中,“拧紧思想‘总开关’”的话语隐喻使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得到鲜明彰显。在谈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时,他提出了著名的“空气论”,他说:“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2]把核心价值观借喻为人们生存生活必需的“空气”,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深入浅出的表述使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由抽象变得简单具体。在论述意识形态教育深入基层的重要性时,他形象地比喻为“接接地气,充充电”,指出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在论述党内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时,他提出了“打铁论”,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以及“打铁必须自身硬”,强调要高标准、严要求地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时,又提出了“扣子论”,他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3]他在许多场合提到青少年要“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关于意识形态教育问题的话语隐喻
针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健全的制度,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建章立制非常重要,要把笼子扎紧一点,牛栏关猫是关不住的,空隙太大,猫可以来去自如。”[14]把“制度”比喻为“笼子”,把“建章立制”比喻为“把笼子扎紧一点”,又使用“牛栏关猫”典故暗喻“制度不严”造成漏洞太多、约束力有限的情况;为了有效解决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他提出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通俗简明的语言指出了解决“四风”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当谈到社会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活跃带来的意识形态教育阵地问题时,他提出“三个地带”论,他说:“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15]“三个地带”隐喻思想舆论领域的三个不同阵地,形象、朴素而又新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解决意识形态教育阵地问题、加强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针对军队政治工作威信受伤害的问题,他引用“为威不强还自亡,立法自明还自伤”的经典名句,指出目前军队工作中紧迫的任务是树立起政治工作的威信。
3.关于意识形态教育方法的话语隐喻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和部署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时,也经常使用话语隐喻阐释意识形态教育方法,这些方法主要体现为“滴水穿石”方法、“有的放矢”方法、“钉钉子”方法等。关于“滴水穿石”方法,他指出,党的作风教育要采用“滴水穿石”的方法,做到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他强调,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各国要在保持国家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地加强交流,采用“滴水穿石”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使各种偏见和误解消于无形;他指出,在党内意识形态教育中,党员、干部要拿出滴水穿石的劲头,持之以恒地坚持和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使相互提醒和督促成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进步。关于“有的放矢”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军队政治工作时指出:“要深入细致分析官兵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精神文化需求,找到穴位、把准脉搏,有的放失做好工作,增强时代性和感召力。”[16]他用“有的放失”成语暗喻:做好军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要研究分析官兵的思想状况,确定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推进这项工作取得实效。关于“钉钉子”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17]“钉钉子”寓意抓落实要抓到点子上,还要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常抓不懈,“钉钉子”方法要求,在意识形态教育中,既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又坚持不懈地加强教育效果,从而实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
二、创新引领: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的价值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是中国传统优秀意识形态教育观的传承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观的丰富和创新,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观的发展和深化,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供行动指南、科学方法和方向指引。
(一)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的理论价值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观基础之上发展创新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观与当代中国具体意识形态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观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深化的理论结晶,彰显巨大的理论价值。
1.传承升华了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观
对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目标的传承升华。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目标与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目标是培养圣贤之人,圣贤之人就是在修己、治人、治国等方面表现出众,为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而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兴旺发达、繁荣稳定作贡献的人,从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这个意义上说,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目标是对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目标的继承和发展。
对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传承升华。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以道德修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互助、友爱等要求,分别体现了爱国主义、职业道德、个人道德修养等,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引用“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很多历史典故,来阐述和论证其意识形态教育观,对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进行充实和发展。
对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方法的传承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部署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倡导并运用的滴水穿石法、分层指导法、典型示范法、引用典故法等方法,是对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知行合一、言传身教、寓言于教等方法的继承发展。
2.丰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观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原则的丰富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原则主要有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等,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和部署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时,对这些原则进行了创新和发展。首先,他认为,意识形态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把“现实的个人”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现实的个人”与时代特征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意识形态教育目标。其次,他不仅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而且关注理论的产生和创新,他强调:“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这些论述既体现了高度的理论自信,又包含了对产生和创新理论的期待。最后,他创新发展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他指出,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优良作风,关于践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他还提出了“四个结合”的要求,即“要坚持把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应用、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很好地结合起来”[18]这“四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实践贯彻落实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典范。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主要观点的丰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观点有阶级斗争观、批判教育观、教育环境论等,习近平对这些观点进行了丰富和发展。首先,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搞“以阶级斗争为纲”是错误的,虽然“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也不能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和问题不能用阶级斗争的方法,而要用改革开放的方法去解决,在意识形态领域,要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利有节开展意识形态斗争,尤其是舆论斗争,批判党内外和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澄清党内和人民群众中的模糊认识,凝聚起最大思想共识。其次,他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教育观。在反腐倡廉教育中,他强调,要加强对典型腐败案例的剖析和批判,以此警示教育党员、干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意识,他指出,党内存在的一些腐朽的封建特权思想必须受到批判和纠正,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谋求特权和私利看成是最大的耻辱。最后,他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环境论。他重视环境对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在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不仅有关于“环境”的直接表述,还经常用“氛围”“格局”“阵地”“风气”“秩序”等表示“环境”的词语来阐述自己独特的教育环境论。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方法的丰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倡导并使用的意识形态教育方法主要有宣传鼓动法、革命斗争法、批评教育法等,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灵活运用了这些方法,还丰富发展了这些方法。首先,他使用的宣传教育法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宣传鼓动法的丰富和发展。他在十八大以来主持召开了两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于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涉及宣传教育的原则、任务、内容、方式、阵地等方面,使宣传教育法成为一个要素完备、有机统一的方法体系。其次,他使用的网络舆论斗争法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斗争法的丰富和发展。针对网络信息多元化造成的思想多样化的情况,他强调,网络舆论场是当代没有硝烟的战场,要开展网络舆论斗争,是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斗争”观点的创新创造。最后,他多次强调并使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批评教育法的丰富和发展。他提出,要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成为党内意识形态教育的常态。批评是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改正缺点的方法,自我批评是自我学习和教育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的批评教育法注重批评他人、它物而起到教育的目的,关注的是他律,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既通过他人指出,又通过自我审视,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足和缺点错误的方法,是他律和自律的有机统一。
3.发展深化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观
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观是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主要领导人意识形态教育观的结晶,主要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以及习近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观。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历届领导人的意识形态教育观,还不断充实创新自己的意识形态教育观,是集大成又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
发展深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目标。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目标,从毛泽东的“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到邓小平的“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到江泽民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到胡锦涛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总书记汲取其中精髓并结合时代特征,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标,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目标更具体、更简练、更实际。
发展深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倡导的说服教育与纪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软约束和硬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意蕴更深刻、表述更形象;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主张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原则和江泽民主张的“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原则,强调既抓好中心工作,又重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倡导的实事求是原则,强调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用发展解决我国的一切问题;坚持和发展了胡锦涛倡导的以人为本原则,指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促进人的德性成长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首要任务。
发展深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更丰富、更全面,其中,理想信念教育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党的指导思想教育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发展了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丰富发展了形势政策教育、时政教育、党的理论教育等,党史国史教育丰富发展了党的发展史教育和国史国情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发展了国学教育、文化教育等。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囊括方方面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发展深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典型示范法,不仅强调学习正面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带领作用,而且还重视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形成了示范警示方法;丰富和发展了网络宣传教育法,全方位地为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提供方法指引;丰富和发展了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方法,形成滴水穿石的方法;在党内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和发展了实践教育法;注重建立健全意识形态教育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对人们思想观念的震慑和约束作用,丰富和发展了制度教育法;强调纪律是“带电的高压线”,要加强纪律法规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规范和保障作用,丰富和发展了纪律教育法。
(二)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不仅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促进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供行动指南,为解决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提供科学方法,为意识形态教育观创新提供方向指引。
1.为促进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供行动指南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是奠基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的科学理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科学把握当今国内外意识形态教育发展形势,遵守我国意识形态教育规律,借鉴国内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历史经验教训,总结概括十八大以来中国意识形态教育实践经验,针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展开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方向、原则方针、内容方法、任务措施等,解决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矛盾和问题,形成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使其显示出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强烈的问题指向,成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行动指南。
2.为解决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提供科学方法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贯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等,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我国意识形态教育中的矛盾和问题,为解决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提供科学方法。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方法,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而形成和发展,这些问题是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的主线,是解决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其它问题的基础,以人为本的原则方法是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方法,也是解决意识形态教育问题的主要方法。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还体现和运用了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思维方式,为解决我国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3.为意识形态教育创新提供方向指引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中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意识形态教育要随“时”“事”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和创新,首先,创新思想认识,以新思想新理论开创工作新局面,其次,重点在基层实践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们思想多元多变的意识形态环境中,要根据教育环境和人们教育背景的实际情况,区分教育对象和教育层次,创新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载体等,推进我国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以上论述为意识形态教育观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方向指引。
三、辩证统一: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的特征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尤其是唯物辩证法贯穿始终,使其显示出独特的辩证的特征,实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整体性和针对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一)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意识形态教育观中的精髓,又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代性质,体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首先,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具有民族性。民族性是指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思维习惯的特性,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这个文化特质就是民族性,它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深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常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和典型故事来阐释自己的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彰显出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渊博的传统理论知识,这些素养和知识融汇于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中,使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都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和民族风格,例如,他在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他还引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古代典故,阐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性。
其次,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具有时代性。时代性是指反映一个时代的特点和因素的特性,时代性主要表现为顺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而不断与时俱进的性质和特征。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产生和形成于新时代,与新时代同步,反映新时代的特征,包含新时代的因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内外意识形态发展和意识形态教育形势纷繁复杂,我国意识形态教育要把准新时代脉搏,紧跟新时代步伐,探索新规律、总结新经验、开创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新时代国内外意识形态教育形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课题,提出紧贴新时代的意识形态教育新思想新策略,赋予意识形态教育以鲜明的时代内蕴,使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例如:针对新时代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提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使其长效化、制度化、规范化;针对党的作风建设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宽松软问题,提出开展“三严三实”教育,力争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最后,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体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其民族性和时代性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有机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9]主张不仅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而且还要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他还主张,在反腐倡廉教育中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既利用历史智慧又结合时代要求,根据现实问题制定出新原则新要求,教育引导共产党员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二)整体性和针对性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确定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目标、任务、内容、方法、要求时,既注重从整体上部署总体工作,又重视从局部有针对性地安排具体工作,充分体现了整体性和针对性的统一。
首先,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具有整体性。整体性是指反映事物间、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性。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是对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进行顶层设计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整体性是其重要特性。习近平高屋建瓴地对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指导,从总体上确定根本教育目标、原则、任务、方针、内容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识形态教育观体系,是一个各要素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整体系统,而且,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体系中各要素都是立足于我国意识形态教育整体情况而确立的,其中,“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目标和“两个巩固”根本任务,都是面向我国全体公民的意识形态教育整体目标和任务要求,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党史国史教育等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也是充分考虑社会各界群众的整体利益和总体情况而确定的。
其次,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具有针对性。针对性是指对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的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和安排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教育实际情况和教育者个性差异和思想状况,确定不同群体不同领域的具体目标、任务、要求等,显示出明显的针对性。例如,针对军队意识形态教育的特殊性,提出“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军人”的目标任务;针对党内意识形态教育的特殊性,提出要加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具体要求;针对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特殊性,指出广大青少年学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对象,提出要教育引导他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具体要求;针对统一战线意识形态教育的特殊性,提出要增进“五个认同”,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等具体要求;在阐述意识形态教育途径方法时,提出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根据不同对象进行分层指导,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地开展意识形态教育。以上论述都体现了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的针对性。
最后,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体现了整体性和针对性的统一。整体性和针对性的关系本质上就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和部分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由部分组成,但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是部分的合力,部分之间共同作用才能产生整体效果,但整体离不开部分的支持,离开了部分之间的共同作用,整体就不能成为一个系统,那么,理论能否构成系统的体系决定于是否正确处理整体性和针对性的关系。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是科学理论体系,体现了整体性和针对性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和部署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时,把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既高屋建瓴总体部署工作,又针对工作对象的实际状况和不同领域的工作实际提出具体要求;既注重工作的覆盖范围和整体效果,又重视局部工作的精细化和标准化;既重视整体推进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又强调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工作中进行重点突破。
(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不仅具有高度的理论性,而且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体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首先,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具有理论性。理论性是指反映人们认识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特性,体现在思想理论的系统阐述和抽象概括等方面。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是由意识形态教育目标、原则、任务、内容、方法、途径等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密的系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顶层设计,是对我国意识形态教育规律的认识的深化概括。因此,理论性是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的根本特征。
其次,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具有实践性。实践是理论之母。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源于实践,最终又回归于实践,实践是它的理论出发点和归宿。它以用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教育人、教育什么样的人、怎样教育人为主题,以解决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实践问题为导向,是在意识形态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科学理论,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反过来,它又指导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实践,其科学性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践是它的最终落脚点。因此,实践性是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的基本特征。
最后,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体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品格,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也是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新课题新要求,在理论上给予解答,在实践上作出回应。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新的实践要求,赋予意识形态教育根本目标新的实践内涵,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化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阐释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性时,他结合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实际,强调要做到“四个讲清楚”,这些思想都是实践的产物,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总之,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科学体系,是指导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
(四)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观、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观和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观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但并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抄照搬,而是结合新时代中国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情况,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体现继承,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首先,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具有继承性。继承性是指反映事物前承后继关系的特性,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为前提,即使是独创性很强的理论成果都摆脱不了前人思想的影子,没有继承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犹如空中楼阁,虚无缥缈、无所依附,理论只会是一些毫无根据的推理和脱离实际的判断。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继承了古今中外意识形态教育观的精华,例如,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继承了传统意识形态教育观中的“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言传身教”“知行合一”等原则和方法,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观中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等原理,继承了我们党历代领导人的意识形态教育观,如“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等,因此,继承性是其明显特性。
其次,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具有创新性。创新性是指事物新奇、新颖、富于创造的特性,有创新性的理论才能有持续的生命力,才能历久而不衰。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不竭动力,他多次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创新思维,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指导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创新精神,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的创新性。例如,根据意识形态发展形势和意识形态教育形势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要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既要宣传国内的新理论新观点,又要扬弃式地宣传报道世界上出现的新情况新思想。由此可见,创新性是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的重要特征。
最后,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理论有继承才能有稳固的基础,有创新才能有蓬勃的生命力,有继承才能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有所创新,有创新才能赋予理论基础以新的活力,创造出新思想新观点。科学理论之所以经久不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兼具继承性和创新性,体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观已经被实践证明为科学的理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例如,在阐述意识形态教育根本目标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所论述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要求,提出了“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任务;在继承我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循序渐进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并践行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方法,通过灵活运用传统文化典故,继承创新了我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