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两大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再生策略研讨
——基于主体构成与价值内涵

2020-12-20黄知真陈弼成

福建交通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三坊七巷福州格局

黄知真 陈弼成

(1.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3; 2.福州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1 街区保护更新背景

1.1 项目概况

福州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以三坊七巷为主,沿福州城市中轴线八一七路往南推进延伸。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杨桥东路一侧,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南后街组成,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三坊七巷街区紧邻福州市最古老的商业街区——八一七路南街段,作为城市中心的商业旅游景点,经过街区系统整修维护和地铁交通线路开通,在过去的一年里人流量达到了日均三万人次以上。

在三坊七巷保护更新工作初见成效后,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成为第二批保护更新对象。上下杭街区位于福州市传统历史文化中轴线南段台江区,包括上杭路和下杭路及其附近街区。“杭”从“航”音衍化,古时上下杭是福州台江的津口埠头,以商业的繁华而闻名,如今成为研究福州城市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之一。

1.2 街区历史沿革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朝,旧称罗城,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及商业区居城南。平民居住区强调中轴对称,中轴两侧分段围墙,逐渐形成坊巷结构,至今仍保持着唐宋时期的坊巷格局,是里坊制度传承的缩影。三坊七巷的南后街从民国起成为福州主要的商业街,后经发展与八一七路南街段形成繁华的中心商业区。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经历了福州城市格局逐渐扩大、空间不断迁移的历史演变过程。北宋元祐年间,上下杭街区格局初具雏形;明末清初,福州主要码头由洪塘渐移至闽江北岸,上下杭地区迅速发展。五口通商后,各地批发商、代客商、进出口商人集中于此,商业贸易极其繁荣。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开发重点北移,产业结构调整,常住人口流失,建筑缺乏系统维护,如今上下杭的商业绝大部分以零售为主,不复当年盛况。

2 街区主体构成及价值分析

2.1 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格局

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与文化,往往直接影响其空间格局的形成。街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与文化,也往往直接影响其空间格局的形成,街巷格局自然而然成为其价值的直接载体[1]。

三坊七巷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功能要素对应其特有的平面格局和街巷空间尺度。三坊七巷中三坊之间的间距较大,分布若干明巷,整体坊巷格局清晰;七巷之间的间距相对较小,分布着大量的暗弄,坊巷格局相对模糊。从三坊七巷的历史沿革来看,七巷紧邻福州古城的商业中心,居民多为平民百姓;远离市井的三坊及其中轴线南后街,过去居住的多为贵族和士大夫,左坊右巷的空间格局充分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等级差异。

街区的历史事件与自然环境,同样能够直接影响到空间格局的形成。五口通商后,上下杭由于河运、海运贸易,商贾云集,聚集起大量财富,经营物资达上百种,商品辐射全国各地,整体贸易文化达到顶峰。该区域的多进式院落格局形成于五口通商后,成为该街区住宅的重要特色,街区周边既有环境因素丰富。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总体沿着三捷河展开,以双杭路为骨干,形成鱼骨状街巷体系,逐渐发展为上杭路商贸会馆,三捷河休闲旅游带和下杭片商业休闲区,与大庙山、三捷河、闽江相契合,与闽江南岸烟台山历史文化街区相互呼应[3]。

2.2 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格局

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格局,受到功能、自然环境和区域文化的影响,福州的两大历史街区也因此形成了鲜明的特性和社会体系。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是宗族社会的典型代表,里坊制度的实现是以旧社会的宗族制度为依托。如今,宗族制度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三坊七巷的郎官巷、黄巷、宫巷、文儒坊、光禄坊中的大家族和现存的七处祠堂,至今依然维系着宗族历史的记忆。祠堂建筑和大家族院落成了宗族礼制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上下杭片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成为该片区社会格局的核心。由于河运的便利,片区包含了许多知名的茶栈、纱布企业、南北杂货商行、药材铺等。光绪三十一年,福州商务总会在下杭街成立;宣统三年,迁入上杭街48号,足见当时双杭商业的繁盛。

2.3 历史文化街区的肌理

历史文化街区的肌理,主要体现在建筑单体与建筑组团的组合关系,其中往往蕴含着街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特征。从城市尺度来看,两个历史文化街区类型均为方形街区,由鱼骨状街道网衍生而来,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肌理相比于三坊七巷,更像是展示多个历史时间的拼贴。

从建筑单体角度来看,三坊七巷街区内的建筑以典型的明清时期福州传统民居为主,街区多为两三层的低层木构建筑,部分为砖石建筑。坊巷中的合院组合属于自由组合型合院,即通过形状、大小变化及位置交错等形成自由的组合方式[5]。上下杭地区内的建筑涵盖的时间范围更广,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近现代建筑同时存在,体现出当时的中西文化交融的建筑特色。

从细部结构方面来看,建筑材料方面多以木板为主,辅以砖石材料,由于明清时期福州多发火灾,木构建筑往往多加设风火墙。三坊七巷民居内部的雕饰纹样,更多展现的是明清时期的工艺技法,精美细致;上下杭民居内的细部设计相对较少,区域内的宗教建筑工艺精美,其细部的雕饰纹样体现出闽商文化的独特风貌。

2.4 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

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是环境因素的整体外观特征。三坊七巷和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功能的影响,两者均属于商住混合型的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商业建筑的门面多以轻巧通透的方式向街面打开。以三坊七巷南后街为例,作为福州传统的商业街,旧时以书铺纸坊最为繁盛,如今被大量的老字号商铺取代,大小门面鳞次栉比,整体商业氛围浓厚。南后街不仅文化气息浓厚,很多民间习俗也参与构成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风貌,每逢忌辰和年节,三坊七巷的家家户户都在厅堂上设立祖先牌位,举办祭拜活动;每逢元宵佳节,南后街联合周边片区时常设置灯会,形成独特的节庆风貌。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闽商发祥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自然形成了河坊筑堤的建筑形态,建筑风格各异,承载着不同时期的风貌特征。自福州五口通商开始的海商文化,陈文龙和“商神”张真君成为民众口头文学中流传下来的民间信仰,形成宗教文化的多元性和特殊性,因此,上下杭区域存在许多不同的宗教建筑。例如,三通桥一侧的尚书庙、张真君祖殿以及各家族的祠堂,每逢祭祀活动,热闹非凡,展现期盼祖先神灵保佑航运、渔民的美好愿望,展现闽商文化背景下极具风格的街区风貌。

3 结合理论的规划实施

3.1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

通过对街区主要构成元素及其价值内涵进行归纳提取,能够更深入地解读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中各项举措的可行性。清华大学教授张杰在《街区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讲座中,强调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中“精细化处理”的重要性,“要把精细化修复和保护利用相结合,不单在修复时要精细化操作,在拆除时更需精细化”。

三坊七巷南后街的保护更新,维持了原有的商业功能,将清明时期建筑风格进行精细化还原,注重整体街区风貌的建设。在坊巷部分,街区保护更新以改善原住民居住生活水平为目标,将部分居民迁出降低原有的居住密度,并配以相应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注重保留里坊制传统坊巷结构,保护更新后坊巷结构越发明晰,兼顾城区原有的格局与传统风貌整体保护,将保护街区和周边改造地块有机结合。街区周边的现代化商业中心南街,在建筑风格上虽与三坊七巷有一定的时代差距,但在改造过程中通过过渡区域的民居改造,将两片城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突出商业中心的历史文化演变特征,追求整体片区改造的整体性。

3.2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

张杰教授在《街区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讲座中建议,“历史街区保护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推进。应树立正确的保护观,以文物、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城市历史景观等的保护为核心,进行适度、合理改造。”

上下杭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将三坊七巷保护更新过程中的优势进行延续。在建筑方面,注重对历史建筑的精细化修复与改造,结合地区原有人群结构以及区域文化特性,通过对各文物保护建筑分别采取有效的保护与整治措施,使历史建筑得到了精细化修复。改造过程中及时发现改造重点过于倾向建筑单体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以保证对该区域历史风貌的整体有效的保护,突出区域特有的社会文化特征,将可持续发展原则更加深入贯彻,力求达到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再生的目的。

在周边环境方面,致力于沿线治理街道河道的风貌环境的修复,保证区域整体空间形态和原有街巷格局的基本特征,最大化继承并发扬其历史文化特性[2]。由于上下杭地区周边缺少大型的商业中心拉动区域经济水平,因此街区后续的发展中更加注重对街区商业价值的挖掘,如今的街区距离重现往日港口商贸的辉煌还有一定差距,仍旧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4 街区活力再生普适性建议

4.1 合理规划带来活力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成为城市更新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历史文化街区区别于一般老城区之处,在于其所蕴含的历史建筑资源稀有,文化历史价值巨大[4]。

在福州两大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不仅是历史建筑,连周边的建筑及环境也同样应该成为改造的内容。可以将历史建筑作为再生文化的发生场所,以点带面,既要重视场所的氛围营造,也要赋予场所更深入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因此,规划设计应注重新老城区之间的共生关系,将历史文化街区与高速发展的城市有机结合,促进历史空间价值的延续与发展。只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注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过程,方能为历史街区注入全新的活力。

4.2 公众参与保护再生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影响着城市发展的未来。三坊七巷和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重视使用者的根本需求、生活行为习惯以及日常活动类型,从人群出发赋予历史空间更多时代人文的价值内涵。在保护更新中鼓励公众共同参与,在使用中不断调整达到空间利用的最佳状态。唯有公众参与的设计,才能够创造满足历史街区使用者需求的有效空间,形成更有价值的共享开放场所,提高空间功能的有效性,让街区的再生更具区域个性和社会价值。

5 结语

结合街区主体构成与价值内涵,对比福州市三坊七巷和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能够发现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更新中的合理性、可行性,展现改造策略实施的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为更多同类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提供经验。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与再生是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不仅可以丰富城市的历史内涵,还能够提高城市功能的多样性。历史空间的活力再生,需要充分认识空间的主要构成元素及其价值内涵,挖掘场所的时代意义和空间潜能,才能实现场所的活力再生,激发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

猜你喜欢

三坊七巷福州格局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格局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小人物的大格局
实行“一包两进”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