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县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20-12-19王文彬
○王文彬
湖北省英山县居长江中游下段,位于大别山南麓,版图总面积1449平方公里,全县大小河流共计192条,总长1352km,水域滩涂可利用面积为42300亩,滩涂开发利用率为79%。全县放养水面33791.5亩,其中塘堰11191.5亩,水库20547亩,稻田综合种养2053亩。全县水产品总产量6430.9吨,其中养殖产量6008.5吨,捕捞产量422.2吨,渔业经济总产值为6152万元。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该县制订了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认真细致地开展了水产养殖“三区”(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划定工作。以环境承载力和养殖容量为基础,将县境内192条河流(5km以上的主要河流为49条)、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列为禁养区。将境内1个中型水库、15座 小(一)型水库、60座小(二)型水库等水域滩涂,列为限养区。除禁养区和限养区以外,已经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利用和目前尚未开发而适于水产养殖开发利用的所有水面列为养殖区。“三区”划定后,水产养殖面积面临大规模缩减,一些粗放的养殖方式遭到限制,渔业发展渔民增收面临较大的挑战,如何突破面积制约和实现养殖方式转型,成为当前水产养殖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当前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重转型,调方式,开辟健康养殖道路
按照“三区”划定要求,在禁养区内禁止从事水产养殖活动,禁养区内原有的水产养殖,由政府限期搬迁或关停。加强渔政执法,查处禁养区内的违法养殖活动,强化社会监督。限制养殖区范围内,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与管控措施,限制养殖方式,控制放养密,限制污染物排放。“三区”划定后,水产养殖业必须从追求数量和速度最大化的传统养殖方式向追求质量和效益最优化的现代养殖方式转型,水产养殖从业者的养殖行为必须符合科学、绿色、健康养殖要求,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养殖过程中,养殖环境必须优化,养殖品种必须优良,养殖投入品必须严格管理,养殖尾水排放必须环保零污染。例如目前比较先进的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也叫跑道鱼模式,目前在该县名德鱼苗孵化养殖公司试点示范。该模式建立在已有的池塘基础上,通过对现有的池塘,按照集约化健康养殖需要,进行工程化改造,将池塘分成循环水养殖区和生态净化区分两个部分,在循环水养殖区,使用曝气增氧和机械推水设备,使养殖水体形成仿生态的常年流水环境,在其中放养名特优新品种,实行高密度养殖。在生态净化区,可以种植水生植物建立生物浮床,同时,放养适量的滤食性鱼,处理净化养殖区循环流动过来的水体,净化的水体通过推水设施和增氧设备,流水循环水养殖区,从而完成循环水养殖区和生态净化区水体的循环,如此周而复始,使养殖水体再循环利用,整个养殖过程除适当少量补水外,无需任何换水操,绿色健康,节能环保,且产量远远超过常规池塘养殖产量。还有一种新型养殖模式就是集装箱循环水养殖模式,目前在该县方家咀乡金都鸿兴渔业专业合作社试点,较常用的是一拖二式集装箱,在三个集装箱中,使用两个进行水产养殖,另外一个用于水处理,主要构造包括养殖箱、微滤机、气提管、罗茨风机、臭氧发生器、热源系统、智能中控系统和生化池等,通过水质测控、粪便收集、水体净化、恒温供氧、鱼菜共生和智慧渔业等功能模块,这种养殖模式可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节能环保,产出高效。
二、转思路,拓空间,创新综合种养策略
在“三区”划定中,由于禁养区和限养区的限制,各地可养殖水面势必大幅减少,许多生态功能区、饮用水源地、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基本上都退出了水产养殖功能,缓冲区范围内的养殖方式、养殖品种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就导致许多湖泊、水库等养殖功能严重受限,养殖空间严重压缩。这种时候,该们必须在提高池塘养殖质效的同时,把眼光放开一些,把思路放开一些,在广阔的市场中寻找发展空间,寻求发展机遇。例如稻田综合种养就是一种最健康、生态、实用的养殖经营方式。该县稻田资源丰富,随着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的加大,许多农田水利条件日渐优化,十分适合开展水产养殖,主要拓展虾稻共作、稻鱼、稻鳅等综合种养殖模式。目前南河大畈就有1145亩,全县2053亩,预计到2030年达1万亩以上。这是一个潜力十分巨大的水产养殖资源,其空间开发能力不可低估,完全可以在各地深度挖掘和推广应用。在不破坏稻田原有条件的基础上,只要稍加改造,可以开展稻田综合种养,从事农作物、蔬菜、莲藕等种植与畜禽水产品养殖等多种经营开发,达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互利共赢的综合种养效果。另外,许多地方还有很多空置的塘堰,原来由于水源或建设等原因一直没有开发,随着引水灌溉技术的提高,完全可以按照标准化池塘要求进行更新改造,使其成为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的当家塘。在养殖区域,搞好六个重点发展区域的建设。即“1122工程”:建好一个示范区——南河流域稻田综合种养生态养殖及新型的渔业示范区(循环水养殖、集装箱养殖);抓好一个核心区——温泉、红山热带鱼养殖核心区;盘强两个养殖区——东河流域养殖区、西河流域养殖区;培植两个基地——家鱼苗种基地和热带鱼及观赏鱼基地,力争2030年全县水产业产量达到12000吨以上。
三、重科技,提品质,做足质量提升功夫
“三区”划定必然要求水产业要科学发展,要提档升级,如何提升,一是靠水产品质量的提升,二是靠水产养殖效益的提升,靠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开发。我们一定要加强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推广应用,采取丰富多采的推广方式让渔民群众掌握循环水养殖、集装箱养殖、稻田综合种养等现代渔业养殖技术,了解当前市场看好的鳜鱼、黄颡鱼、鲈鱼、鲟鱼、罗非鱼、小龙虾等养殖品种。同时,要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从养殖水面的选择、养殖品种的放养、饲料肥料的投放、日常养殖管理和鱼病的综合防治等方面开展切合实际的服务,指导渔民群众摒弃落后的养殖技术,逐步淘汰低质低效的养殖品种,紧跟市场步伐,大胆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不断调优种养结构,提高种养经营效益,努力实现从传统养殖方式到现代养殖方式的转变,从追求数量型发展到追求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从人放天养到优质高效精养转变,从养殖常规低效品种到名特优新品种转变,不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和养殖实际效益,从而增强渔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本领。
四、提质效,巧经营,做活产业融合文章
三区”划定以后,随着养殖空间受限,养殖从业者必须创新经营策略,跳出单一养殖的樊篱,走产业融合、综合经营之路。一是特色增收。借鉴乌云山水库发展模式,依托自身特色开展特色养殖,实现人无该有,人有该优,人优该特,如开展特种水产养殖、开发渔业乐、开展水上运动娱乐等特色养殖经营,能够实现常规水产品养殖所不能达到的特色养殖经营效益。二是垂钓增收。垂钓集运动、休闲、娱乐三者于一体,让广大垂钓爱好者既接受了大自然全身心的户外运动,又享受了休闲娱乐时光全身心的精神愉悦。走养殖与垂钓经营共同开发的路子,使自己养殖的水产品不但四季有销路,还可以多增收。像千斤坪、白羊山等地垂钓模式可以借鉴。三是加工增收。创新开展水产食品加工,将生产出来水产品通过各种特色风味食品、快捷食品、个性化食品等现代加工,提升附加值,增加效益。如方咀和陶河等地小河鱼加工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四是休闲增收。将渔业养殖与餐饮服务联合起来,实施休闲渔业开发,开办休闲鱼庄、特色鱼馆、生态渔家,让广大消费者深入渔村,体验渔家生活,收获劳动乐趣,体会童年乐趣,体味别样乡愁,从而开辟渔业增收门路,实现增收。该县可以抓住库区湿地公园建设的契机,西河流域的张咀水库、东河流域的占河、红花等库区,利用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建设一批垂钓休闲、观光度假美食娱乐的渔业山庄,进一步拓展渔业的发展空间。五是品牌增收。各地依托当地特色,创新发展独具特色的水产品牌,加快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和有机水产品认证,积极宣传、打造自己的水产品牌,也可以生产比一般水产品质量更高的水产品,产生更好的经营效益。象红山镇东汤河乾阳罗非鱼品牌经营模式值得借鉴。六是抱团增收。渔民群众可以成立或者参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走抱团发展道路。可以将自己的田地、水面等流转给市场主体,增加流转收入;或以田地、水面资源参股市场主体,获得分红收入;或到市场主体参与务工就业,获得劳动报酬;或按照市场主体的生产标准,为其生产提供水产品,获得订单收入。通过市场主体的示范带动,拓展生产增收门路,提升科学种养技能,实现增收致富。七是网络增收。通过互联网宣传推介自己的水产品种或经营特色,实现网上销售。指导渔民群众学习网络经营知识,掌握网络交易技巧,运用安全的支付手段,加强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宣传销售自己的水产品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