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校“话题式教育”需把握的环节与方式研究*
2020-12-19廖佚
廖佚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题式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集中了自我教育、随机教育启发、专题性教育、新闻舆论引导等多种教育方法,是一种教育的创新实践形态。它具有细致、扎实、灵活等诸多优点,这也奠定了与青年师生推崇民主、渴望尊重、追求平等、展现自我的思想心理特征相契合的基础,受到大家的欢迎。而如何有效开展话题式教育,以增强思政教育的感召力,现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重点课题。
1 “话题式教育”的重要性
1.1 让思政教育能细致入微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即需要洞察人的思想,让师生的思想保持又红又专;也需要洞悉人的心理,只有洞悉心理,才会使得教育有成效。青年学生以及年轻教师的思想较为活跃,心理较为敏感,只有用“话题式教育”,使得话题成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的关注对象,让教育内容在师生里入耳、入脑、入心。
1.2 让思政教育能扎实有效
“话题式教育”即是以“话题”作为教育的方式与手段,形成紧跟时代需求、上级要求、自身发展实际等一个个话题,以这些话题为基础,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产生共鸣,“话题”既要有实效性又要有针对性,即适合集中探讨又兼有发散思维。被教育者能印象深刻的记住话题内容,又能在话题教育中得到启发与感触,在知识吸收与感悟升华中提升自身素质。
1.3 让思政教育灵活生动
“话题式教育”并不只是谈话、说话,其形式多样,即可以是一场活动,也可以是一次班会,既可以在学校开展,也可以在校外进行,既有固定的形式,也有拓展外延,其目的就是要让话题能够深入人心。同时,也只有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话题教育,才能在师生中拥有生命力,产生持续影响。
2 “话题式教育”的开展方式
2.1 本着活思想立准话题
“话题”是广大师生现实思想的声音,同时,也是话题式教育的核心所在。我们只有经过深入的、细致的、广泛的思想调查,在调查中进行剖析、理清脉络,抓住广大师生的活思想,才有可能立准话题,从而点准穴位,让思政教育能够达到有的放矢、富有实效。我们要选好并立准话题,一般而言,可以探索采取以下的几种方法:
⑴ 化整为零立话题
在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就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5方面基本要求,而这五项要求则是教育的主教材,也包括了解决广大师生思想问题、思想困惑的“金钥匙”。通过仔细阅读、悉心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育人铸魂、文化传承、价值引领、明理修德等基本话题,之后再进一步进行详细的细化分解,结合身边物、身边事、身边情,把大的进行化小,将远的进行拉近,把虚的变成实的,将深的变成浅的,经过一番行之有效的优化,让广大师生能够易于理解弄懂、便于大家进行讨论,让大家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理可辩。
⑵ 紧贴任务立话题
紧紧跟随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跟随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及时掌握学校广大青年师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围绕发挥服务作用、保证育人功能等来进行话题的拟定,以此激发广大师生完成中心任务和其他工作任务的精神动力。如在进行实习实训中,应着眼整个产业的新形势,着眼行业企业发生的新变化,然后对照自身,可以设计“提升自身素质,奔向明天职场”“打造适应未来职场的我”等话题;如在推进学校改革中,应着眼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在工作生活中能感恩党、感恩学校、知责奋进、矢志奉献,可以设计“待遇好了怎么看,牢记党恩怎么干”“我与学校共成长”等话题来进行讨论。
⑶ 聚焦热点立话题
我们要密切关注热点事件、关注热点问题,以便能够及时回应到广大师生关切的所在,做到师生们的目光向着哪里聚焦,我们的思政教育就向着哪里跟进;学校师生们的思想、心理在哪里打结,我们的思政教育就要在哪里发力。比如,针对当年“毕福剑不当言论”事件,就需要着眼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捍卫党的地位,坚定对党的信仰,可以设计“党是我们永远的母亲”“敬爱的毛主席是我们的红太阳”等话题。
⑷ 区分对象立话题
我们要注重区分层次,要懂得因事而异、因人而异来进行话题设计,使话题更有针对性。比如,新生季到来,新的学生来到学校后,是需要适应阶段的,为了让新生能够顺利地度过心理适应期,可以让班干部或党员骨干们提出“关心新同学,当好领路人”等话题,给新同学们提出“走进新家庭,融入新角色,期待新进步”等话题,让老生们在与新生的接触中进行换位思考而走近新生、理解新生、爱护新生、帮助新生,同时也让广大新生们在袒露心声中逐步适应环境、树立信心、融入班级、融入学校。
2.2 走实全过程“析透”话题
话题被拟定之后,下一阶段即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走好讨论、辨析这一个过程,在大家的观点交锋、思想激荡,以及心灵共鸣中把相关的问题和道理讲清楚、辨明白、析透彻。具体来说,这个过程应该可以分为4步来进行:
⑴ 开题
“开题”即表明话题教育的开始,是将本次的话题内容向广大师生作一个预告,一般来讲,这种预告应当至少提前一周就进行发布,同时还要将讨论的重点要点、讨论的方法形式以及相关的配合活动等内容予以明确,让大家一目了然,同时还要安排部分人员做好重点发言的相关准备,力求确保话题讨论的高质量。
⑵ 引题
引题是通过开场白的形式,将整个话题教育的目的、内容、背景、意义向广大师生们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一般而言,以简短的授课的形式来开展效果会更好。我们可以采取疑问式、设问式、探讨式、对比式、启发式等一些方法,抛砖引玉、投砾引珠,以此来进行充分的铺垫,从而激发起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激情,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⑶ 辨题
辨题是话题式教育的核心环节,因为话题式教育,在教育中,因为“辨”,才能越辨越明,让大家看清问题,了解实质。这是一个让师生们充分辨析、凝聚共识的过程,这个环节,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人员要当好该活动的“主持人”,根据现场情况,参与人的特点等,整体把握,进行灵活而积极的引导,号召鼓励广大师生谈自身认识、亮自身观点、晒思想、明立场,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大家的讨论脱纲离谱,以及现场出现冷场、哑场等现象,要积极而为,努力形成台上台下热烈互动、连成一片,思想火花竞相迸发、不断涌出的生动局面。
⑷ 结题
结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适时进行小结讲评,结题虽然是话题式教育的尾声,但是也尤为重要,因为结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教育的效果。话题式教育的结题是对讨论辨析中的思想观点进行梳理,做出“画龙点睛”式的结论,以起到升华师生们的思想,达到拨云见日的作用,同时也给广大师生以启智增益、余音绕梁、回旋不绝、回味无穷的感受。
3 用好小活动“融入”话题
话题式教育主要采取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来推进,以讨论来凝聚共识,但这样的讨论不是固式的,并不一定局限于“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固定模式,同样也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运用各种配合活动,以求实现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比较常用的活动有:
⑴ 辩论会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界限不大清晰的问题,比如“信息化时代,奋斗精神VS综合素质,哪个更重要”等话题,建议采用辩论会的方式,但是,与此同时,辩论是效果最好、也难度最大的讨论方式,因为这类话题对“主持人”的现场把控水平、导调水平、提炼水平,以及辩论双方的思维、表达、配合等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需要我们谨慎的运用,之前也要有精心的准备。
⑵ 演讲赛
“演讲赛”是大家熟知的话题式教育方式,因为其天然地具备了话题式教育的各种要素,适应话题较为广泛、组织准备较为便捷,加上其规模可大可小、现场效果又比较好,所以颇受广大青年师生的喜爱和青睐。比如,临近“五·四”青年节时,就可以发动组织“聚力强国梦、青春勇担当”“我的青春献祖国”等演讲赛,激励广大青年师生在投身强国实践中,在投身强校行动中逐梦圆梦。
⑶ 互赞会
学校的发展建设中都有一些阶段性重点工作,在大项任务结束、工作学习阶段转换、临近学生毕业等时机,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互赞会,是开展话题式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这样可以起到交流大家情感、发现其中典型、促进校园和谐的良好效应。比如,在师生实习实践归来之时,可发动组织“让感动常留心间”“我们的共同进步”等主题互赞会,让师生尤其是同学们讲述实习实践期间身边周围那些众多的感人瞬间、感人故事,营造学典型、赞典型、当典型的浓厚氛围。
⑷ 典型面对面
社会的优秀人物、先进典型,其引领示范作用是巨大的,也是话题式教育的好样板、好题材。我们可以采取现场互动的方式或视频连线等方式,邀请先进人物、优秀典型来到学校或者通过网络,向师生们分享成长经历、回顾心路历程、畅谈人生理想,让大家能面对面的深刻感受,这样利于引导师生们学习先进人物的好思想、好品格,坚定信念,用持续奋斗照亮人生[1]。
3 话题式教育的延伸与拓展
话题式教育既在课堂内,更在课堂外,可以通过具体管用的实践活动将其延伸,更能发挥其作用,扩大其影响。
⑴ 日常养成
坚持教、训、管多管齐下,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以及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把教育成果体现出来、逐步形成机制,使其成为习惯,固化下去。比如,在组织“远离不良习惯、树立文明新风”话题式教育后,可以探索开展“我来践行好习惯”或“养成10个好习惯”等活动,使教育口号化作一言一行、融入到广大青年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
⑵ 任务锤炼
紧密结合实习实训、双创大赛、科技大赛、暑期三下乡等大项任务,分阶段分批次开展各类岗位实践活动,将话题式教育的成果灌输其中,着重培养广大师生面临艰苦不叫苦、越是艰苦越向前,面临险阻不退却、越是危险越争先的可贵品质。比如,在大项任务中可以开展“十大学生冠军之星、十大指导教师之星、十大进步之星”等一系列评比活动,激发广大师生的热情,锻造他们的自身本领。
⑶ 专题深化
话题式教育后,进行专题式的纵深拓展会起到加固加深的好效果,比如,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当好红色传人”教育后,组织前往伟人故里、革命根据地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深化师生们对党的光辉思想、革命先辈优良传统的认知,在学史明理中筑牢政治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