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五辨”思维探讨慢性胃炎“无症可辨”问题

2020-12-19李星慧林雪娟

福建中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胃炎脾胃疾病

高 雅 ,陈 杭 ,李星慧 ,林雪娟 *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证研究基地,福建 福州 350122)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证由症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早期“无症状的疾病”被提前发现,“无症状的疾病”或疾病的“无症状阶段”均给辨证施治带来了难题。 慢性胃炎是临床中极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增高[1]。慢性胃炎治疗不及时或迁延不愈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慢性胃炎在临床中的常见症状有胃脘部疼痛或痞满不适、嗳气、呃逆、泛酸等,但无特异性症状,临床诊断依据以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为金标准[2]。 部分病人无典型的上消化道系统症状,仅在体检做胃镜时发现慢性胃炎等病理变化,从而导致辨证施治的困难。 明确症的来源,全面规范地收集病情资料,辨识主要证型,把握慢性胃炎动态性质、发展规律及趋势,明确其内在机理,将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的“五辨”思维灵活运用于诊治“无症可辨”的慢性胃炎的辨治中,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 辨 症

1.1 症的来源 症,指表现于外的各种表征[3]。 表征可以用适当的参数来描述,根据参数的特点及临床应用需要,可对参数进行适当的分类,如按参数的类别划分、按参数的性质划分等[4]。

按参数类别划分,可分为宏观参数、中观参数和微观参数。 从宏观参数来讲,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面对“无症可辨”的慢性胃炎患者时,我们可以从大的环境入手分析:如福建地处东南,气候较潮湿,炎热天气也较多,患者出现湿证、热证的可能性大于其他偏北的省份;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病邪为患,如长夏多湿,易于困脾,在长夏治疗慢性胃炎时要侧重醒脾祛湿。 中观参数的采集提示医生要从患者日常生活所处的环境、接触到的世界入手,分析与疾病相关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如患者平时工作紧张、压力较大、容易焦虑,可以考虑是否为肝胃不和,治疗可予疏肝解郁之法。 与慢性胃炎最相关的微观参数是胃镜检查、胃组织活检病理报告和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分析这些实验室检查指标,可指导医生临床用药。

按参数性质划分,可分为阳性参数、阴性参数和隐性参数。 临床中部分慢性胃炎患者无明显的上消化道系统不适症状, 仅体检时发现患有慢性胃炎,面对这类“无症可辨”的患者,阳性参数较少,需要医生认真挖掘其阴性参数与隐性参数:如患者平素脾气平和,情绪稳定,心情愉悦,一般可排除肝气犯胃;若患者自述平素喜饮凉水,多可排除寒证;若患者长期居住在气候潮湿地区,可考虑存在湿邪为患等情况。

上述两种分类方式,均可明确症的来源,对慢性胃炎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诠释,更有利于实现对“无症可辨”慢性胃炎的全面、客观、准确的认识、有利于辨识其主要证型。

1.2 症的采集 症的采集一定要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时,《灵枢·五色》中提到鼻头反映脾的情况,鼻翼反映胃的情况,面对慢性胃炎患者我们可以重点观察患者鼻部的神色形态;舌象的观察也是辨证的关键,《医门棒喝》云:“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正之寒热浅深也。 ”闻诊方面,Hp 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5-6],根据彭庆娟等[7]研究发现Hp 感染可引起口臭;另外,慢性胃炎患者常因食物长期停滞、细菌对其分解而出现口腔气味的改变,林雪娟等[8]利用现代电子鼻技术,只需采集口腔呼出气体就可初步区分健康人和慢性胃炎患者,为慢性胃炎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闻诊参数。 问诊方面,要注意问诊的全面性,患者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专业的医学知识,往往会忽略许多隐匿的症状,认为无明显的胃脘部不适,饮食也正常,就没有症状。 但作为专业的医生就要更加仔细地问诊,以挖掘出隐匿的症状以利于辨证施治,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口干、口苦,饮水的冷热偏好,二便如何,女性患者要询问月经情况等等。 徐灵胎提到“虚实之要,莫逃于脉”,切诊方面更要注重两关部的脉象,左关为肝,右关为脾,肝胆与脾胃病的发展发生关系密切,脾随肝升,胃随胆降,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肝胆又为脾升胃降之主要动力,为枢中之枢,故有“脾胃病,两关擒”的说法[9]。

2 辨 证

面对“无症可辨”的慢性胃炎时,我们要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宏观辨证上看,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慢性胃炎属于慢性疾病,其病位多在脾胃。 若患者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劳倦内伤、喜怒忧思,均会伤及脾胃, 使脾胃之气亏虚而出现运化失常。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维持着气机升降,也维系脾胃本身功能的正常升降与运化。 若脾胃虚弱,一方面可影响脾胃的升降、运化功能,势必发生气机阻滞,引起血瘀。《临证指南医案》云:“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脉主气,络脉主血也。 ”“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 ”“胃病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脾胃气虚发展日久可兼杂气滞或血瘀。 另一方面,脾胃气虚可致水谷不化,津液失布,气血生化乏源,并可使气机郁滞,脉络瘀阻,进而积瘀成毒。气滞可由气虚引起,血瘀则由瘀滞形成。 若患者体质素虚,气虚无力推动,进而引起气滞;气滞则血液运行不畅,终成瘀阻积聚。 可见,素体亏虚或久病正虚,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易致痰、瘀、热、毒产生积聚。

微观辨证方面,李学军等[10]研究发现不同证型的慢性胃炎患者其内镜下胃黏膜特征会有不同:内镜下胃黏膜色淡红或苍白,黏膜下血管紫黯,有苍老感,黏液稀薄、清亮多为脾胃虚寒型;内镜下胃黏膜色绛红或深橘红,弥漫性充血,反光度增强,有娇嫩感,血管纹紫红,呈网状显露,黏液黄色多为肝郁胃热型。 Hp 感染与中医证型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张倩等[11]通过分析 100 例 Hp 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发现:Hp 阳性的慢性胃炎,其病性以热、湿、痰瘀、虚、瘀血为主,证型以胃热证最为多见,其次是痰瘀阻胃证、湿热蕴胃证、胃虚证、湿困胃证、瘀阻胃络证等。 不同证型的慢性胃炎,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蛋白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张建强等[12]研究发现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胃泌素显著高于正常者,生长抑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者;王俊等[13]选取327 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TRPV1、TRPM8 受体表达检测,结果表明脾胃湿热证TRPV1 表达最为明显,脾胃虚弱证TRPM8表达最明显;潘如燕[14]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CDX2、Survivin 基因蛋白在慢性胃炎患者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发现CDX2 和Survivin 在血瘀热毒型、阴虚虚热型和脾胃虚弱型胃癌前病变组织中CDX2 和Survivin 的表达水平依次降低。 血瘀热毒型为实证,两种基因蛋白表达自然升高;而脾胃虚弱和阴虚虚热证为虚实夹杂证,表达逐渐降低。 这也符合中医“久病必虚”“久病入络”的疾病发展规律。

3 辨 病

3.1 病有中西 中西医病名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古代医家对于胃脘部不适相关疾病没有统一的名称,常以症状命名,如痞满、嘈杂、嗳气、呃逆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曰:“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道:“脾不能行气于肺胃,结而不散,则为痞。 ”重点突出病人主观不适,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但对于无症状者往往会漏诊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西医认为慢性胃炎是不同病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病理进展由慢性非萎缩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过程模式为学界公认[15]。 慢性胃炎由于无特异性症状,且症状的轻重往往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不完全一致,部分患者常无明显上消化道系统不适的症状[16],所以辨识的时候就要借助电子胃镜, 镜下观察胃黏膜的颜色、色泽、渗出液、血管情况等以判断慢性胃炎的程度和类别。 同时借助活检标本病理学检查做出判断:有炎症细胞的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是慢性胃炎的表现;出现腺体减少、肠上皮化生或者异型增生,可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3.2 病有因果 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因果关系。由Hp 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治疗是要先根治Hp,再对慢性胃炎进行治疗,否则疗效欠佳,且易复发。中医认为慢性胃炎是一个由实转虚的过程,其发病基础仍是本虚标实,治疗早期在祛邪的基础上配合扶正药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3 病有新久 随着病情的发展,疾病也会有不同的病理变化。 慢性胃炎早期病变以炎症为主,若治疗不及时,可进一步可能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继而出现异型增生,有发生癌变的风险。 中医对疾病的发展多从病因角度出发,认为本病病因多与外感邪气、饮食所伤、七情失调、脾胃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有关。陈润花等[17]研究发现慢性胃炎早期阶段以邪实为主,到了中晚期以正虚为主。

4 辨 人

中医治疗疾病讲究因人制宜,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治疗方案应该个性化订制。针对“无症可辨”的慢性胃炎患者,可以从其性别、年龄、体型、体质等方面入手。

4.1 性别差异 性别方面,男女的生理结构存在差异,女子有经、带、胎、产的生理特征,且有“女子多郁”的说法,抓住这一特点,在治疗慢性胃炎时佐以疏肝解郁的药物,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4.2 年龄差异 年龄方面,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经常出现“无症可辨”的情况,既使是病理报告已经提示是萎缩性胃炎,这与老年人各器官的机能减退、反应较差有关[18],所以慢性胃炎老年患者在临床中往往没有特异性的表现,出现胃脘部不适的症状较少[19]。年龄的增长导致体质发生变化,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脾胃易损,正如朱丹溪在《养老论》中所言:“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则气郁成痰。 ”针对慢性胃炎老年患者,治疗以补脾肾虚为主,兼顾行气。

4.3 体型差异 体型方面,“肥人多痰湿”为朱丹溪首次提出,《丹溪心法·中湿》篇中就有“凡肥人沉困怠惰是湿”“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提出痰湿和气虚相关。 面对形体肥胖的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可加入芳香化湿、祛痰类药物以祛痰湿、化痰浊,再配伍补气的药物,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瘦人多火”,火盛耗阴,可致阴虚火旺,故形体瘦弱的慢性胃炎患者多见脾气急躁、易怒、说话语速快、情绪易激动,治疗上要滋阴降火为主,辅以疏肝解郁。

4.4 体质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是相对稳定的,但“体病相关”,即人的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存在相关性。 体质分类可以参照王琦教授的九种体质辨识[20]。 对“无症可辨”的慢性胃炎,临床中可将患者病前体质作为“无症状”慢性胃炎病机病证的辨识依据,对治疗也具有参考价值。 如阳虚质患者,容易出现脾阳不足,可加补阳的药物;湿热质患者常兼夹脾胃湿热,可加清热祛湿的药物等。

另外,辨人诊治还可从生活、饮食、睡眠习惯,居住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三因制宜”应贯穿本病辨治始终。

5 辨 机

辨病机是确定慢性胃炎内在机理的关键。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生化息矣。 ”又云:“死生之机,升降而已。 ”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脾胃中气是人体之根本,朱丹溪强调“夫胃气者,清纯冲和之气,人之所赖以为生者也”。 脾胃为中焦气机升降之枢,叶天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慢性胃炎发病机理为胃气阻滞,受纳失常,胃失和降,运化失司,病变部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张氏医通·诸气门》谓本病多为“脾胃虚弱、转运不及”。《丹溪心法·痞》又认为本病乃“脾气不和,中央痞塞,皆土邪之所为也”。

病机还有演变的过程,要把握动态先机。 根据叶天士“久病入络,络主血”“久则血伤入络”学说,慢性胃炎失治误治,病情反复,病程迁延不愈,病程进展,久病必由气及血,由经及络,由实转虚,虚实夹杂。气行则血行,肝气郁结会进一步引起血瘀。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云:“脾胃不足皆为血病。 ”王清任认为:“血管无气,必停滞而瘀。”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乃多气多血之腑,初病在气,脾胃亏虚,血伤成瘀。 气机郁滞贯穿慢性胃炎病机演变始终,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多以胃气壅滞、胃失和降为核心病机,其病机关键在于瘀、虚,虚是疾病发展演变的基础[21]。 “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若毒瘀胶着缠绵不解,可加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终至发生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6 小 结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胃镜检查也逐渐成为常规的体检项目,越来越多的慢性胃炎患者在“无症状”阶段就被发现,这对病人来说是好事,但对于要辨证施治的医生来说是一个难题,“无症可辨”增加了诊治的难度。 运用“五辨”思维,从症的参数入手,细致入微地挖掘患者的表征,将隐匿的症状暴露出来。 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缺一不可,须综合运用,使“无症”变“有症”,把握慢性胃炎发展规律,分析易感人群的特点,推断慢性胃炎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观念的优势,不以偏概全,将“五辨”思维作为中医诊断思维的发展和完善,为解决“无症可辨”慢性胃炎的诊治问题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胃炎脾胃疾病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四问”慢性胃炎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