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木染”传统工艺与宁夏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结合研究

2020-12-19王琴琴牛瑞林

纺织科技进展 2020年4期
关键词:染料草木服装设计

王琴琴,牛瑞林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 银川750001)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全面复兴传统文化,《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学科。

在服装设计领域,传统元素与当代时装的结合已然形成一种新的趋势,在市场上有良好的反响,服装文化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走向就业岗位时,将传统文化体现到服装中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技能,在国内服装产业先进地区的服装设计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纳入服装设计教学内容。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宁夏,不论是从缩短与产业发达地区差异的角度,还是从提升教学质量的角度,将此理念与教学进行结合已势在必行。

1 “草木染”简介

中国传统手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烧造、铸锻、染织、编结、木作、髹饰、雕塑等门类[2]。中国工匠们利用各种天然材质通过经验智慧创造出品类繁多的传统手工艺品。“草木染”即是其中的一种天然染色工艺。

在远古时代,“草木染”工艺就已萌芽,宁夏地区的贺兰山岩画有一部分是以植物汁液染成,“草木染”在中华文明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呈现出绚烂的艺术色彩。在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各类天然的植物染料来进行织物的印染。自然界中生长的花果根茎、叶、皮等都可以通过温水浸渍和捶打榨取的方法来提取染液。在周代,植物染料在品种及数量上都已经十分丰富,并有专门负责管理植物染料的官员进行染草的收集和供应浸染。到秦汉时期,“草木染”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3]。随着“草木染”色彩的多样化发展,对中国传统色彩的命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大量的传统色彩名称来自于相应的植物原材料,如栀黄、姜黄、国槐绿等。东汉文献记载有39种色彩名称,明代记载的色彩名已有57种,清代记载在册的色彩名称已发展到704种。经过长期的发展,工艺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草木染”所呈现的色泽变幻万千,丰富自然。带有草木自由沉静的气质,多数兼有药用功能,对肌肤有一定的杀菌解毒作用,是我国长期使用的传统染色工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2 “草木染”发展近况

相对于工业化的化学染料,“草木染”更利于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所有的染料都来自于自然,不会对人体造成刺激,并且所有的染料废渣都能通过自然降解,减轻化学染料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然而,在工业文明的发展下,化学染料的高效、低廉,染出的色彩更为鲜艳,受到了广大加工企业和消费者的追捧,“草木染”几乎被更为快捷、高效的化学染料取代。

近20年来,随着人们对民族传统工艺的重视及对生态发展的认知,尤其是对染织行业对环境破坏情况的重视,不论是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化传统手工艺的角度,还是从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的角度,“草木染”工艺都以其独特的纹理质感、环保的文化韵味、持久的色彩光泽重新得到了广泛关注。

课题教学组选择了“草木染”为工艺手段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与服装设计教学的结合,即以“草木染”特有的天然加工工艺为文化理念的载体,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在图案设计和色彩设计单元,加入“草木染”的材料、加工工艺、艺术效果、适用范围等具体知识环节,以扩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背景下的服装色彩及图案知识。

3 “草木染”的主要教学知识点

3.1 “草木染”常用材料

“草木染”的材料来源十分丰富,自然界中生长的各类花、叶、果都可以作为原料进行加工使用,为更好与实际结合,在具体教学中,课题组选择的材料都十分常见,包括草莓、洋葱皮、核桃皮、紫草等,都是价格低廉且学生在生活中便于获得的材料。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材料有的色彩与染色成品一致,有的却有较大差异,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将每种材料的本色与染色效果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和记忆。如以草莓为原料,不需进行过多加工,只需将草莓果实捣烂,过滤果渣,收集汁液便可得到基本的染液,浸染后得到的成品色彩也与果实颜色相近,是最容易理解运用的“草木染”原料之一。而洋葱皮由于是干燥材料,色彩看上去较浅,在经过2~3次煮沸萃取后,得到的染液能够染出纯度较高的橘黄色,与洋葱皮本身的枯黄色存在一定差异。而核桃皮可以提取出棕色色素,织物在50~70℃进行染制着色度较好,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天然染料,但是所染的成品色彩与核桃果皮的青绿色有较大差异,教学时要强调,以免学生产生错误预期,选错色彩。

3.2 “草木染”的加工工艺

“草木染”加工工艺多为手工操作,对设备条件的依赖少,常用的设备有电炉等加热设备及染缸,十分有利于课堂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将洋葱皮、紫草或苏木等需要煮沸萃取的染料投入染缸中在电炉上加热,根据材料的品种和数量设置加热时间,获得理想的染液浓度,在染液温度较高时即可投入面料进行染制,根据所需色彩的深浅,调整浸泡时间。由于是天然染料,即使在使用媒染剂的情况下,也需经过多次浸泡,才能达到理想的色牢度。

在进行“草木染”加工时,往往会结合扎染工艺,通过捆扎的方式进行防染,可以得到式样随机并十分稚拙的图案。扎染的手法难易不一,简单的可以随意系扎,得到的图案洒脱随意,复杂的可以用细线进行绣扎,得到的图案精细程度与蜡染相当,以扎染工艺与“草木染”进行结合,使得“草木染”的加工工艺更为丰富美观,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3.3 “草木染”的艺术效果

自然界中的草木原料色泽艳丽,但在经过萃取后,色彩的饱和度往往会降低,在染制过程不使用媒染剂的情况下,面料会呈现较为质朴的色彩效果。不同于化学染料的鲜艳夺目,“草木染”的色泽古朴自然,视觉效果柔和,能够展现化学染料无法表达的视觉效果。“草木染”拥有一种经历了岁月后沉淀下来的清新温润;质朴天然的美。在“草木染”的教学和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不确定的色彩或图案,材料、水、温度、染料、材质、天气等因素的细微变化都会造成成品效果的差异,使用同样染料选用不同的媒染剂和工艺,呈现的色彩也会差异明显。这些不确定性反而成就了“草木染”艺术效果中随机、偶然的美。

在“草木染”的面料选择上,大多选用天然材质,如棉、麻、毛、丝等织物,所选织物本身带有未经过多加工的天然质感,与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更能彰显温润、柔和、质朴的效果。这样天然面料与天然染料的结合,形成了“草木染”独特的淳朴的艺术效果。

3.4 “草木染”的适用范围

“草木染”材料天然,加工工艺较简单,呈现天然淳朴的艺术效果,在当今中国风在服装行业得以大力复兴的背景下,“草木染”的工艺十分适用于打造自然闲适风格的中国风休闲装设计。不仅可以作为服装裁剪缝制的材料,制作中式或改良中装,也可以加以装饰,作为服饰品使用[4]。例如围巾和包袋,就是“草木染”工艺经常涉及的范畴。除服装外,一些中式风格的家用纺织品设计中,也会采用该工艺进行设计。

4 “草木染”与服装设计教学结合的思考

将“草木染”传统工艺引入高校课堂,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育普及、保护传承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通过讲授相关知识点,教会学生中华传统色彩理念、风格和服装的结合设计等专业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传达中华传统工艺与文化的传承理念,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去热爱国家、热爱民族,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加学生的中华民族荣誉感。

除了思想上的提高外,“草木染”传统工艺对提升学生厉行节约、保护环境的观念也有很大帮助,其材料都取之于自然,很多可以从日常厨余垃圾中获得,如洋葱皮、核桃皮、石榴皮、板栗壳、花生壳、荔枝壳等,对这些废弃材料的再利用,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爱护环境观念的一堂思政课。

5 结语

通过此次教学实践,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专业上的全新认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真实地与专业结合,是自己所学所用的具体知识。这样将思想教育融合到日常教育中,让思想教育更加实际、更有温度,也更能与当今的社会形势相结合,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以致用,从设计的专业角度使得文化产品更加丰富,从而使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服装设计的专业教学成果中得以表现,并努力地缩小与服装产业发达地区在观念上的差距,将更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的心里生动起来[5]。

猜你喜欢

染料草木服装设计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服装设计中的“国潮”思维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中国染料作物栽培史
活性染料的配伍性
绘心一笑
草木皆有
草木深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染料、油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