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南”视域下的 《淙山读周易记》探析

2020-12-19肖满省

莆田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阳刚易学周易

肖满省

(1.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2.福建师范大学 易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7)

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上,以儒家义理阐发为主的 《程氏易传》对宋元以来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福建学子杨时、游酢不远千里,赴洛阳求学于二程,留下了 “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杨时、游酢学成归闽后,积极开门授徒讲学,极大地促进了 “二程”学说在福建的传播,开启了影响深远的道南学派。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闽地出现了诸多弘扬程氏易学的著作。莆田方实孙的 《淙山读周易记》就是这样一部著作。

莆田素有 “文献名邦” “海滨邹鲁”之美誉,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南宋初期,莆田人林光朝 “闻吴中陆子正学于尹和靖,因往从之,由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1]。尹和靖,即尹焞,是程子的 “四大弟子”之一。林氏得伊洛之正传,学贯六经,通晓百家,在莆田红泉、东井各处讲学,门下弟子众多,“乾道、淳熙间莆中名士多出其门”[2]。在林光朝的影响下,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艾轩学派。艾轩 “门下诸人多活动于莆田、福清等地,是闽中地区重要理学流派”[3]。方实孙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

方实孙,字端卿,一字端仲,号淙山,宋兴化军莆田 (今属福建)人。庆元五年 (1199)进士,与刘克庄友善,曾进 《易说》于朝,以布衣入史局,后罢归。事迹具 《宋元学案补遗》卷四十九小传。据刘克庄 《跋方实孙经史说》记载,方实孙不仅 “知 《易》”,还 “豪于文”“长于史”,所著除现存的 《淙山读周易记》20卷外,还著有 “读 《语》、《孟》、《诗》、《书》、《中庸》、 《大学》各一帙、 《西铭解》、 《太极说》各一帙、 《史论》一帙”[4],可见其学问之渊博。

据其自序,《淙山读周易记》12卷当完成于宝祐戊午 (1258)。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书取朱子 《卦变图》别为 《易卦变合图》,以补 《易学启蒙》所未备。”[5]《宋元学案补遗》亦将其列于 “朱学续传”。然而,就其 《淙山读周易记》而言,其解 《易》之特色乃是主于程氏,而非朱子,表现出鲜明的道南学派特性。

一、以程氏《易传》为主,吸收诸家义理

刘克庄 《跋方实孙经史说》介绍方实孙经史之学的特点说:“君欲集先贤之长,志大而才高,岂非吾党之畏友乎?”[4]也就是说,“集先贤之长”是方实孙经史之学的学术志向。其 《淙山读周易记》就表现出 “集先贤之长”的突出特点。就全书体例而言,方实孙 《淙山读周易记》一书对 《周易》经传的解读,是于各卦各爻之下,先引前人的有关说法,后再附以自己的解说。所引前人之说,以 《程氏易传》为最多,《程氏易传》对 《周易》卦爻辞的注解几乎全被引录到 《淙山读周易记》中。由于程子未曾注解 《易传》, 《淙山读周易记》对上下 《系辞传》的解说,则几乎没有引述前儒之说,而是仅以己意进行粗略地串讲疏通。

除了大量引述 《程氏易传》的说法外,方实孙 《淙山读周易记》也较多引用孔颖达 《周易正义》、胡瑗 《周易口义》、张载 《横渠易说》、杨万里 《诚斋易传》、王宗传 《童溪易传》以及杨时、潘氏、南轩 (张栻)等人的说法。上述诸儒大多已为学界所熟知,兹略介绍潘氏。《淙山读周易记》中所引潘氏之说,未明言为何人。将书中所引潘氏之说与 《周易传义大全》所引瓜山潘氏之说相比照,可知 《淙山读周易记》所引之潘氏为潘柄。潘柄,字谦之,号瓜山先生,侯官人 (今福建福州)。据黄榦 《处士潘君立之行状》所述,潘氏之先祖随王审知入闽,后定居于福州怀安县之水南。怀安水南即为潘氏所称的福州瓜山。潘柄的父亲潘滋为礼部贡士,黄榦兄弟尝从其受教。潘滋 “闻乡闾之善士,辄折辈行率其子从之游,后闻晦庵朱先生讲道武夷,有非他师所能及者,遂慨然嘱其子潘植、潘柄往师事之”[6]。潘植、潘柄兄弟于1183年,授业于考亭朱子之门。后随朱熹到江西鹅湖书院和庐山白鹿书院,于理学上颇有建树。潘柄晦迹山泽,隐居不仕,专事研究,教授于莆阳壶山书院,并同黄绩一起创办了涵江书院,门徒众多。在兴化,与陈宓共同创立了仰止学派,积极弘扬理学。其著作有 《周易集义》64卷、《尚书解》6卷、 《易解》2卷,其他诠释讲论散见《四书五经大全》。潘柄行教于莆田,方实孙也是莆田人,故多引其说以立论。

从 《淙山读周易记》所引 《程氏易传》及诸家易说可以看出,《淙山读周易记》表现出非常鲜明的义理学倾向。在 《淙山读周易序》中,方实孙也明确表达出其对 《周易》经传文辞的基本观点。他说:

(文王)囚于羑里而演 《易》,果何心也?《周易》六十四卦,先 《乾》后 《坤》,《易》则有定序矣。初、二、三爻,是下卦也,唯二为中爻。二,臣位也,属于阴偶,故贱。孰敢以贱为嫌乎?四、五、上爻,是上卦也,唯五为中爻。五,君位也,属于阳奇,故贵。孰敢以贵为嫌乎?《易》则有贵贱矣。《系辞》曰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是孔子知文王之心也。…… 《序卦》曰: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呜呼!君臣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作 《易》 者其有忧患乎?[7]575

其 《后序》又说:

今所谓 《易经》 者,先 《乾》 后《坤》,名以 《周易》,乃文王所演之 《易》也。《坎》卦独加名以 “习坎”者,文王在羑里时,陷于坎窞,习为出坎之道,终欲事殷而知有尊卑贵贱之定分,是文王之本心也。[7]820

方实孙这里将文王之心归结为阐发君臣上下尊卑贵贱之定分,这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 《淙山读周易记》全书中,方实孙阐述了儒家义理的各个方面。

二、以爻象说理,融汇卦爻辞立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介绍 《淙山读周易记》“其说多主于爻象,不涉空谈……其大旨则较诸家为淳实矣”[5]。以爻象阐发义理,是方实孙解说 《周易》经传最为鲜明的特色。兹引其对 《屯》卦卦爻辞的解释以见其一斑。

《屯》卦卦辞说: “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方实孙 《淙山读周易记》解释说:

屯有大亨之道,利在贞固,用阳刚之君子,勿用小人有攸往,可也。屯卦言 “乘马班如”者三,皆阴爻也。是六二、六四、上六爻,以柔处静,犹欲有待而往也。惟六三柔而不中,躁而好动,有即鹿无虞之戒,见小人不可用之而有攸往也,明矣。初九爻曰 “盘桓,利居贞,利建侯”,是屯卦所谓“利贞”、“利建侯”者,初九爻当之也。九五为屯其膏之主,未能出坎,为二阴所陷于其上,反使初九刚贞之君子困于下位而在三阴之下,此天下之所以屯也。苟能建侯,用君子以经纶,则可以亨屯矣。[7]605

通过与前人对该卦的解释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方实孙的解释有如下特别之处。

其一,以爻象解释 “天下之所以屯”的原因。屯卦代表的是艰难、困难之境,这是传统易学界公认的观点。《屯》卦为什么代表艰难、困难呢?方实孙认为,那是因为,屯卦()的九五爻,为 《屯》卦之主,但却处于上卦坎体()之中,坎为险、为陷,其卦一阳居中,为上下二阴所陷,未能出坎。此外,《屯》卦之初九爻,为阳刚之君子,本是亨屯济难之所依托,是摆脱困境的希望所在,但却为六二、六三、六四三个阴爻所困厄压制,这就是 “天下之所以屯”的原因所在。以人事来说,就是国君为群小所陷,致使刚贞之君子也被群小压制而沉寂下僚,国家因此出现屯难的局面。

方实孙在对该卦初九解释过程中再一次阐述了这一观点。《屯》卦初九爻辞说: “盘桓,利居贞。利建侯。” 《象》曰: “虽盘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方实孙解释说:

初九以刚贞而居下位,盘桓自重而不轻进,是 “利居贞”也。属于震体,当动则动,志亦在民,非徒欲居贞而不欲行正也。故《象》曰“志行正也”。阳贵阴贱,初九以阳爻而处三阴之下,以贵下贱,谦卑自牧,当屯之初,为民建侯,得君而臣,亦是大得民之道。故《象》曰“大得民也”。然所谓“利建侯者”,欲建之而使在人上也,岂可使刚贞之君子,反在于三阴之下乎?君子在下,膏泽未能大及于民,所以为屯也。[7]607

初九爻阳刚居于正位,当动则动,其志行方正。又能以贵下贱,谦卑自牧,是大得民之道,其象正是安定一方之侯王。然而,却沉寂下僚,为阴柔所压制,不得施其膏泽于万民。此 “天下所以为屯”也。在对六二爻爻辞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进行解释时,方实孙再次指出:

六二以阴柔而处大臣之位,“屯如邅如”,难犹未济也。“乘马班如”,不能以有行也。盖以六二而乘初九,使阳刚之君子处于下位,不得进用于上,此屯难之所以未济也。故《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7]607

处于大臣之位的六二,不仅柔弱不堪重任,不能有所作为,而且还 “乘初九”,使得 “阳刚之君子处于下位,不得进用于上。此屯难之所以未济也。”也就是说,有望摆脱困境的初九爻,被压制在下,是屯难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方实孙对于 “天下所以为屯”的解释,活脱脱一幅现实政治生活中 “英俊沉下僚”“世道多屯邅”的图景。

其二,以爻象寻求 “亨屯”之道。《屯》卦卦辞说:“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也就是说,“屯有大亨之道”。但屯难的处境如何才可以转化为亨通的局面呢?方实孙据爻象、爻辞的说法,提出了 “用阳刚之君子,勿用小人有攸往”以求 “亨屯”之道。首先,方实孙以 “用阳刚之君子,勿用小人有攸往”来解释卦辞 “勿用有攸往”。所谓 “勿用有攸往”,传统易学界一般都解释为 “不宜有所前往”。此处“用”作副词,犹 “宜”, “勿用”即 “不宜”。《程氏易传》说: “在时,天下屯难,未亨泰之时也。” “方屯之时,未可有所往也。”[8]68可见,依照 《程氏易传》的说法, “勿用有攸往”,是方屯之时,不宜有所前往。这是人们在时局不利之时所应持有的处世哲理。但方实孙的解释明显与此不同,他认为, “勿用有攸往”的意思是“勿用小人有攸往”而应该 “用阳刚之君子”来摆脱屯难的处境。他根据 《屯》卦的六三爻“柔而不中,躁而好动,有即鹿无虞之戒”得出了 “小人不可用之而有攸往”,应该 “用阳刚之君子”的解释。屯卦六三爻辞说: “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方实孙解释说:

六三 “即鹿无虞”,是小人贪进而妄动也。君子舍之,勿用小人而有攸往者,知其往吝必至于穷也。屯卦所谓 “勿用有攸往”者,是言六三小人之不可用也。[7]608

六三之所以有 “小人贪进而妄动”之象,那是因为,六三爻以柔居刚,又处于下卦震体之上,震为动,故有 “小人贪进而妄动”之象。方实孙的这一说法与 《程氏易传》相同。但对于“君子舍之”的解释,方实孙则与 《程氏易传》完全不同。《周易·系辞下》说:“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故 《程氏易传》解释 “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说: “君子见事之几微,不若舍而勿逐,往则徒取穷吝而已。”[8]68也就是说,人们去打猎的时候,需要有专门负责管理山林的虞人作向导,否则不仅打不到猎物,甚至可能会迷失方向而被困在山林之中。因此,在“无虞”即没有向导的情况下,君子会看准时机而舍之。这里,舍之的 “之”是指猎物,即指鹿、指禽,当然也可以说是舍弃打猎的行为。但方实孙的解释则与此完全不同,他认为,君子舍之,是君子 “勿用小人而有攸往”,即不任用小人做事,因为,君子知道,任用小人做事,“其往吝必至于穷也”。既然不能任用小人做事,反过来说,就是应该要 “用阳刚之君子”。这样,方实孙就 “顺理成章”地把卦辞 “勿用有攸往”解释为 “用阳刚之君子,勿用小人有攸往”。

如前文所述,方实孙认为,屯难困境的形成,就是因为初九爻被群阴所压制,沉寂下僚,阳刚君子的效用得不到发挥。所谓 “君子在下,膏泽未能大及于民,所以为屯也。”因此,欲得到亨屯的结果,就应该把具有阳刚君子品格的初九推举出来。方实孙解释 《屯》卦六二爻辞“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说:

又言六二应于九五,阴阳相合,匪寇雠也,乃婚媾也。若以婚媾而论,则女子贞不字,知守正应,虽不能字育,犹待十年,终得反常。是女子之贞也,岂六二大臣之道哉?为大臣者,当天下屯难之时,当进用君子,以共济天下之难,不可以一日缓也。乃欲悠悠玩愒,以待反常于十年之后,则天下不堪其久屯矣。故六二之贞,在女子则可,在大臣则不可也。[7]607

方实孙指出,《屯》卦六二爻阴柔中正,与九五阳刚之爻形成正应,阴阳相合,不是敌对关系,而是婚姻关系。就婚姻而言,女子坚贞自守,等待正应,即使是等待十年之久,才终于得婚媾,也是可以的。但方实孙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反面解说,他指出,六二正应九五,为臣子之位。 “为大臣者,当天下屯难之时,当进用君子,以共济天下之难,不可以一日缓也。”强调大臣应该积极推举具备阳刚之质又居于下位的君子,以共济天下之难。这样的解说,无疑是方实孙根据社会历史现实而做出的发挥。

很明显,方实孙把卦辞 “勿用有攸往”解释为 “用阳刚之君子,勿用小人有攸往”,是典型的 “增字解经”。这种做法在经学研究中是饱受诟病的。但方实孙这样的解释,却能将卦辞下文 “利建侯”贯通起来。方实孙说:对于一国之君,当屯之时, “苟能建侯,用君子以经纶,则可以亨屯矣。”当屯之时, “宜建侯而不宁,唯用君子则可以亨屯,是大亨贞之道也。”这样的解说也自有其义理在。

不仅如此,方实孙的解释还将卦爻辞融汇贯通,在解释卦辞的过程中,将初九、六二、六三、九五等爻辞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与传统的易学观点也是很不一样的。按照易学史上的说法,卦辞是文王所作,爻辞为周公所作。文王作卦辞时,并不能提前预见爻辞的说法,但方实孙并未加以区分,而是将卦爻辞相互结合进行解说。

三、方实孙以爻象解 《易》与汉、宋易学之比较

易学史的发展可分为象数和义理两大流派。象数派以汉代易学为代表,其主要特色是:在解说 《周易》的过程中,极力为卦爻辞寻找卦象依据。为此,汉代易学家创造了诸多取象体例,如互体、纳甲、爻辰、卦变、五行等。义理派以宋代易学为代表,其主要特色是通过对 《周易》卦爻辞的解说,阐述易学家的哲理思想。这其中尤以阐发儒理为主要特色的程子影响最大。需要指出的是,宋代易学虽然侧重于义理的阐发,但并未完全抛弃象数,上下二体以及爻位关系等内容,为义理易学普遍认可。

与上述汉、宋易学相比,方实孙以爻象解《易》的做法,又有何特别之处呢?我们可以再举 《屯》卦的有关解释进行对比说明。《屯》卦《彖传》曰: “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也就是说, 《彖传》指出,屯难局面的出现,其原因有二:一是 “刚柔始交”,二是 “动乎险中”。王弼注即据此云: “刚柔始交,是以屯也。”孔颖达 《周易正义》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者,此一句释屯之名,以刚柔二气始欲相交,未相通感,情意未得,故 ‘难生’也。”又曰: “坎为险,震为动,震在坎下,是动于险中。”[9]《程氏易传》 在此基础上又引《序卦传》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故受之以屯……屯者,万物之始生也”进一步说:“天地生万物,屯,物之始生,故继 《乾》 《坤》之后。”“万物始生,郁结未通。”又曰:“刚柔始交,未能通畅,则艰屯,故云难生。” “以坎震二体言之,动乎险中也。又动于险中,为艰屯之义。”[8]67可以看出, 《程氏易传》 的说法是继承《周易正义》而来的,只是 《周易正义》没有解释 《屯》卦为什么是 “刚柔始交”, 《程氏易传》则据 《序卦传》的说法,从 《屯》卦紧接《乾》 《坤》之后这一卦序的排列进行解释,因为 《乾》 《坤》代表天地, 《屯》卦紧跟 《乾》《坤》之后,则是天地生万物之始, “乾刚坤柔”,故为刚柔始交。总之,《周易正义》《程氏易传》都是从刚柔始交和上下二体之 “动乎险中”来解释屯卦为艰难的原因。不仅如此,程子还根据 《彖传》 “雷雨之动满盈”及 《大象传》“云雷屯”的说法,运用卦象解释 “天下之所以屯”的原因。《程氏易传》说:“以二象言之,云雷之兴,阴阳始交也。以二体言之,震始交于下,坎始交于中,阴阳相交,乃成云雷。阴阳始交,云雷相应而未成泽,故为 《屯》;若已成泽,则为 《解》也。……阴阳不交则为《否》,始交而未畅则为屯。”[8]67也就是说, 《程氏易传》是以云雷相应而未变为雨,来解释“天下之所以屯”的原因。

但是, 《淙山读周易记》在对该卦的 《彖传》进行解释时,方实孙说:

九五,刚也;六二,柔也。《屯》卦他爻皆不言 “屯”,惟六二爻曰 “屯如邅如”,九五爻曰 “屯其膏”,是九五应于六二,君强臣弱,刚柔始交,未能通畅,所以为屯难也。六二 《象》曰 “六二之难”,是 《屯》卦所谓 “难生” 者,由六二爻也。[7]606

也就是说,在方实孙看来,屯难局面的出现,其主要的原因是 “君强臣弱”,即九五虽有阳刚中正之质,六二却柔弱不堪重任,因此国家社会得不到有效的治理。方实孙解释 《屯》卦九五爻时进一步说:“九五应于六二,君强臣弱,阴柔无助,未能大亨以正。又为二阴所陷于上,故屯其膏泽,施亦未光,所以在坎险之中也。”[7]608也就是说,王弼、孔颖达、程子等还用卦象解说卦爻辞,方实孙则将卦象抛弃得更为彻底,只是从九五、九二、初九爻的爻象上进行解说,他们之间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可见,方实孙对 《周易》义理的阐发,虽然源自程子,但具体表现又有所不同。

四、结语

从上文所举方实孙对 《屯》卦的解释为例,可以看出该书的学术特色与价值:其一,利用卦爻之间的乘承比应、当位不当位等爻象来解说《周易》卦爻辞,并借此以阐发义理,是方实孙《淙山读周易记》最为典型的特性。其二,方实孙在解释 《周易》的过程中,有意将卦爻辞进行融汇贯通。如用君臣上下之关系解释 《屯》卦,使得全卦卦爻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刘克庄所说:“允世儒白首灯窗殚精覃思所不能通解者,往往立谈造诣,一览融会前辈。”[4]其三,与 《程氏易传》相比,《淙山读周易记》更切近人事,所阐述的道理也更为通俗易懂。因此,其对促进 《程氏易传》的传播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猜你喜欢

阳刚易学周易
从“卜史易”到“士易学”再到“儒门易”
——先秦易学阐释分期断代刍议*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侨易学视角下“华人作家”赵健秀研究
一个人比往常更早醒来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觉醒
分布式电驱动商用车驱动防滑控制
甜甜的“蝴蝶茧”
《雕菰楼易学五种》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