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对服饰的影响
2020-12-19孙欣晔
孙欣晔,李 正
(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1 时代审美的变化
1.1 服饰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纵观中国千年服饰文化的发展,各个阶段人们的审美变化直接导致了服饰文化的变化。服装从遮羞、敝体功能逐步向雅观、礼节、宗教制度等方面发展[1]。中国古代服饰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上具有久远的历史,具有很完备的形式。服饰具有“服以旌礼”的特点,也就是说封建礼制的从根本上导致了服饰制度的出现。在浓厚的时代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服饰,从封建制度的象征,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稳定的传承性逐步成为标榜个人性格和审美的物品,最后形成中国历史上独具一格的服装体系[2]。
1.2 古代审美认知的变化
《韩非子 五蠹》一文中提到:“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3]原始服饰及其特点可从中得知。是以,远古时期,在最开始的经济基础下,人们主要用于御寒、遮羞和装饰的是平时狩猎所得的动物毛皮。不论基于什么原因,这种“毛皮”开启了中国的古代服装史,揭开了中国服装史的序幕;西周建立之后,社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市场流通带来了多样繁多的物质,越发条理化的社会秩序和制度也随之而来[3]。同时,以皇室为主要成员专注于尊卑等级、礼仪的集团对服饰制度进一步规范,服饰形制也被纳入了“礼治”范围;秦汉大一统时期,服装的风格也趋向统一。秦朝作为悠悠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封建统一国家,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被施行,如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刑律条令等。当然,如此注重礼仪制度的朝代少不了衣冠服饰制度,秦汉时期在服装制度上进行了颜色上的统一;汉代确立了中国第一个完整的服饰制度,剌绣工艺以及金属工艺等手工艺产业的发展不断鞭策着服装产业的进步,与此同时,在服饰方面也有了与秦汉时期不同的形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服饰“同中求异”,在相同的形制下对服装作出带有各国特色的改变;目光转向盛唐时期,繁荣祥和的国内环境加上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是服装发展史中的一大瑰宝;“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宋朝时期也在服饰中有极致的体现;而元代的统治阶级作为游牧民族,衣着服饰常具备蒙古族特色;明朝则基于汉朝的礼节规制确立了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4];满族入关,是我国服装发展史的大转折时期—一套有别于明代的服饰体系出现了,它的出现代表着满汉文化精神的碰撞。同时,清朝也成了保留汉族传统服饰文化最多的非汉族王朝。满服(满族的衣饰)扭转了几千年来服饰的基本形制,而清服的出现则是近代马褂长袍、旗袍的基础[5]。
2 各时期审美变化对服饰的影响及特点
2.1 原始社会时期
(1)原始社会的衣饰是人们对天地自然崇拜敬畏的产物。(2)当时的服饰有着固定的造型,如交领、系带、上衣下裳等。(3)“以五色作服,以等级为核心”的服饰规制开始出现。最后,制作服装的原料逐步摒弃单一,趋于多元化。
2.2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的服饰,大致都是上衣下裳或是襦裤深衣下裳,这里的“裤”是不加连裆的套裤,裤脚管则套在胫(也作胫衣)上,然而穿着这种款式的服装行动尤为不便,不能适应战争骑射。从这点可以明显看出夏商周时期统治阶级注重的“礼”“德”观念以及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
2.3 秦汉时期
“阴阳五行思想”是秦汉时期的服饰最能体现的特点。大一统时期的秦朝,由秦始皇主导的王族阶级深信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周朝为“火气胜金,色尚赤”,若要克制周,秦当为水,那么秦战胜周就是水德,水在五行中的颜色代表是黑色,所以举国上下皆以黑色为尊。服装款型式样基本沿袭春秋战国时期,即女性服装全身作紧窄状,下摆拖地呈喇叭状。衣袖为宽袖和窄袖两种,一般都在袖口镶边。在这个时期,衣领是最具时代特色的部位,一般为交领,低领口以露出里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三重衣”,也就是层层领子相叠,最多的时候能达到3层,同时,每层领子必须露在外面。总体来说,服饰改变的缘由大致可认为是宗教制度在秦朝较之于先前的简约化趋势。汉代的昌盛带来了服饰的加速发展,经济的提升,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有了改变,服饰逐步由粗旷变得精致华美。
2.4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之际,涌现了新的服装特色,即上衣下裳为一体,也被称为深衣。它是一种上下连属的服装,上下分开裁剪后在腰间缝合为一体,通常用短的领子,衣服多到脚跟,续衽钩边。春秋战国,时代纷争不停,冶铁技术的出现和运用对服饰的发展也起了一定从成都的推动作用,而这个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装饰作用。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服饰体现的特征是:面料种类趋于多样化;服饰形制的改变,成了汉代服饰规制形成的基础;服装色彩的重大改变;百家争鸣的哲学观和多民族文化在服饰中融合体现。
2.5 唐朝时期
隋唐盛世,由于经济的繁荣加上对外开放以及丝绸之路的开启,各国的友好紧密联系,出现了独具特色的唐代纹样,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西方文化。隋朝时期,女性大多都穿窄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和拖地的长裙,腰间系着飘带[6]。公元6世纪,唐高祖公布东舆之令,代表着唐代的衣冠形制正式建立。在服饰色彩方面有如下规定:黄色是皇室皇权的象征,除了皇帝和亲臣、贵臣之外人士穿用则为犯罪。服装的颜色也成为区分官职品级的标准:三品以上官员穿戴紫色,五品以上官员为朱色,六品为绿色,七品为青色。长安作为唐代的经济贸易中心,各国文化也频繁交流融合。唐朝服饰形成了与之前西周,秦汉等朝代不同的服装体系,充满着浪漫。袒露胸脯、身披纱衣、宽大而飘逸的袖子、拖地的长裙是唐代女性着装的特征[7]。
2.6 宋朝时期
宋朝区分于唐代的以武为尊,注重文轻视武,而“存天理灭人欲”这类理学概念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的着装,人们的衣饰一改唐代衣饰奢糜华贵,奔放大气的特色。由于“灭人欲”的思想主导,宋代的服装造型趋于封闭,在用色方面严肃淡雅,趋于单一。女性服装是以窄袖短衣作内搭,搭配长裙,外面套有对襟长袖小褙子,领口和前襟绣花边。
2.7 元朝时期
元朝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所以元朝的服饰中带有着浓厚的少数民族的特点。传统意义上的蒙古人大多都把额上的头发绑一小绺,其他的头发就编成两个辫子绕成两个大环垂于耳后,头戴笠子帽。在当时,服装上面的主要是紧窄的短长袍,腰部多衣褶,方便骑射,符合“马背上的民族”的特点。总体而言,元朝的服装形制在承袭汉代服饰的形制的基础上又沿袭其民族的固有特色。
2.8 明朝时期
明代制定了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当时的服装形式主要是袍衫[8]。明朝官员多以补服为常服,头戴乌纱,身着圆领衫。“补服”就是将方形的刺绣图案放置于炮衫前胸处,而刺绣图案和颜色象征官位官阶,文官官服刺飞禽,武官刺猛兽。
2.9 清朝时期
传统经济发展达到顶峰的清朝,各方面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空前提高,商业贸易日益繁荣。长袍马褂是清朝时期服装的典型代表,它是穿在长袍外面到腰际的短褂,袖口长度以遮住手肘为标准,短衣短袖便于骑行,谓之“马褂”。满族女性的着装以旗袍为主,旗袍衣身修长,衣袖短窄,与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华贵富丽的中国服装形成鲜明的对比[9]。
3 结语
历史是社会的镜子,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兴衰存亡,毫无保留地记载着人们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状况,而服装的发展史也堪称历史文化的发展史。这面镜子是独特的,因为服饰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细致地观察某个阶段的款式、风格,会发现它就是历史文化的缩影。服装无疑是历史美丽的、趣味的镜子。领会各期间审美对衣饰的影响,知道了衣饰在知足人们物质生活,表现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意识、民俗风情及审美观念外,同时也是表现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标记。总结来说,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变化对服饰的影响和改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从各个方面渗透着、体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