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的三个逻辑

2020-12-19翟婷婷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全球化共同体命运

翟婷婷,孙 嘉

(1.太原学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32;2.太原学院 政法系,山西 太原 030032)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的潮头,洞察世界的风云变化,深刻把握时代潮流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立足于中国的发展和全球国际关系深刻变革的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的历史逻辑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全球化发展的历史逻辑

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积累需要,使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开辟世界市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1]860同时新的世界市场的发现、殖民掠夺、以地球为战场的商业战又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掠夺、殖民扩张等不平等的异化交往,逐步实现资本的全球扩张。15世纪中叶以后欧洲以外世界的发现,通商区域的扩大,刺激了大工业的发展, 大工业反过来又影响商业,排挤落后国家的旧式手工劳动,创造新式交通工具。15世纪末,对于黄金的渴望,促使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去冒险、去寻找,客观上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从航海条例和殖民地垄断开始,资本主义各国之间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市场被资本主义各国所瓜分,资本的扩张,贸易的扩展,货币制度的发展,各国间通过关税率、禁令、各种条约等对落后弱小国家和地区进行疯狂的掠夺和剥削。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兴起,客观上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大力发展,资本家在利润的驱使下,打破了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在全世界范围内占据低廉的原料市场和高价的商品输出市场,促使资本全球扩展,现代世界市场真正开始出现,“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541

资本的逐利本性和全球扩张把世界紧密联系成为相互依赖的地球村,“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35。不论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殖民者与殖民地的殖民体系,20世纪少数压迫国家与多数被压迫国家的世界体系,还是20世纪下半期以后形成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世界体系,都是资本逻辑主导性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因而全球化是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全球化,是为资本主义施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到处逐利服务的。20世纪末随着苏联解体,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逐渐形成了世界多级化的格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多个发展中心迅速地崛起,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资本主义主导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和“零和博弈、你赢我输”的国际关系的弊端日益突出。如世界性的环境资源危机、局部贫困和战乱、全球贫富差距的拉大、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等等已严重威胁到整个人类的和平和发展。多极化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各国对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要求在日益增强,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以及弱小国家来说都希望拥有国际的话语权,希望能够参与到国际事务当中来,希望共同拥有发展的机会。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各个国家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才能迎接全球化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化解全球性的各种危机和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体现了全球化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对于变革世界旧的不合理政治经济体系的责任和担当。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

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其中“和谐”“仁爱”已成为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态度。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世界观;“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民本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的道德观,“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社交观;“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等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运用中形成为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的价值体系,成为人们为人处世、接人待物的价值导向和基本原则。中华民族历史上古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早已把和平友好的理念带到世界各地,留下了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优秀传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秦汉、唐宋、元明以及清朝前期任何一个繁盛时期,都从来没有过霸权思维和欺凌他国、称霸世界的先例,只有与世界各国的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佳话。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外国殖民者的侵略和欺凌,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才实现了民族解放。中华民族经受过近代长期受侵略而不断斗争的苦难遭遇,更不会把这样的苦难带给世界其他国家。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社会性质、政党性质、指导思想、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都使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造性地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对国际形势进行客观的分析,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新判断,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创造性地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新思路来处理国际争端;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来解决祖国和平统一的问题。在20世纪末期,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世界社会主义面临严重挫折的时期,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新安全观以及“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以及“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进入21世纪,面对新世纪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人本外交、新发展观、新文明观、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改革开放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在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崛起的道路。

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十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在日新月异、发展壮大,国力日益强盛,而不管在什么时期,中国从来都没有称霸的野心。相反总是以负责任的大国肩负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使命,遵守国际交往规则和联合国的宗旨,与世界各国,不论其制度、发展道路的不同,也不论其强弱大小,一律平等地友好往来,在国际社会赢得了尊重。中国进入新时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依然不会称霸世界,习近平说:“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合作共赢,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天下大同的价值理念,充满了中国智慧。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的理论逻辑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植根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社会是人与人在交往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体。人生来就是以各种交往实践活动、交往关系形成的交往共同体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马克思立足于实践的维度,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揭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01,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共同体是人存在的方式。在共同体中,人与人相互依赖、相互交往,互为彼此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2]571。人类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交往活动双向建构交往主体和交往共同体。两性交往建构着生命共同体和血缘关系;经济交往建构着经济共同体和经济关系;政治交往建构着政治共同体、民族、国家和政治关系、政治制度;精神交往建构文化共同体和文化、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不同共同体之间又历时态、共时态相互交往、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了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生产和交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共同体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马克思指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交往的不断扩展和深化,社会共同体由低到高经历自然共同体、虚假共同体和真正共同体三种社会形态。与此相对应人的发展也经由以血缘交往为主的人的依赖性交往、以劳动交换为主的物的依赖性交往到自由个性交往三个阶段。马克思揭示了虚假共同体的本质并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2]571。同时马克思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出真正共同体是人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旨归。“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2]571,在真正共同体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本质的回归。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群体动物,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共同体,随着人的交往范围的扩展,交往所形成的共同体也在不断地扩大,不断突破地域和民族的限制,由民族国家内部的集团组织共同体、民族国家共同体向跨国跨区域的共同体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时代,在超越时空限制人与人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在世界范围内超越制度和意识形态属性的全人类生存与共、共同发展的共同体,体现了世界范围内人类共同存在的状态。它虽然和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共同体不同,不具有社会制度的性质,但它具有马克思所阐述的共同体的特征,“与马克思在一个多世纪之前所论述的社会共同体有着相同之处”[4],都是利益共同体、关系共同体,都是人的存在发展方式的体现。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发展的历史视域中,超越地域界限、社会制度属性、民族国家范围的全人类联合的新型共同体,是在21世纪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新发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马克思交往思想和世界历史理论

交往和生产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人的本质的基本视野,是贯穿马克思毕生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阐释了生产发展和交往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是以个人的交往为前提,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交往方式以及交往的深度广度,同时交往的发展又会成为生产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全球化交往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普遍提高的必然结果,而全球性的普遍交往又会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先进生产力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马克思指出:“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2]520任何民族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内外部的交往,历史的教训已经证明闭关锁国、封闭保守必然被世界所淘汰,越开放越发展,交往的范围越广,进步就越快。世界性的合作交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更大合力,大大提高整个世界生产力发展水平,推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向更高的发展阶段演进,世界各国都需要融入世界这个大的共同体之中,才能获得发展的机遇。

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交往和分工的发展状况,揭示了资本的全球扩张的本质,形成了世界历史理论。资本的全球化一方面驱使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拓展空间,资本家阶级对世界范围内的工人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弱小国家的侵略和掠夺。但另一方面资本的全球化客观上也打破了地域限制,打破了民族国家之间封闭落后的状态,促进了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大大提高了世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世界范围内的普遍交往,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化创造了条件。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的形成和世界性普遍交往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真正共同体的前提条件。当前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全球化背景下,时空压缩,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使世界各国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生死相依的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全球化的时代潮流,立足于对当前国际社会的交往和国际关系本质特征的把握,把全球的生存和发展看成是一个整体,突出强调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及其主体间性,强调任何主体的活动都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其他交往主体的对话和平等协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普遍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摒弃了资本主义国家中心主义零和博弈“主客”异化交往模式,是对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主体间性”新型交往观的倡导,它形成了全球化新交往理念,拓展了全球化交往形式,塑造了全球化新型交往关系,展现了全球化新型交往观,是马克思交往思想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21世纪的新的发展和运用。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的实践逻辑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解答世界发展的时代之问

“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市场、资金、资源、信息、人才等等都是高度全球化的。”[5]192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文化的多样化持续推进,世界各国人民超越了地域、民族、宗教、肤色种种限制,交流往来越来越密切,多种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各种文化的包容互鉴也在不断加强,人类文明越来越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魅力。世界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样化、社会的信息化把人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化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另一方面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也给人类带来诸多全球性的难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效应还未消除,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地区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在动荡恐慌之中。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各种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疾病、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全球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严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实现公平、正义、自由、和谐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当前全球化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世界上不乏有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声音,然而全球化本身并没有错,相反全球化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哪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存在而独善其身获得发展。只不过是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治理体系和旧的国际秩序所带来的各种弊端,引发了世界性的危机,表现为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如何应对全球性的挑战、解决全球性的问题、维护全球的安全、实现共同发展,需要变革旧的全球治理体系,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形成命运共同体,靠大家群商群策、通力合作、同舟共济。习近平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5]6,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时代是思想之母”,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立足于实践,对时代之问的解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是赋予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内生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时代的产物,顺应了全球化纵深发展、人类联系日趋紧密的时代潮流,是面对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的时代,对“世界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办?”时代之问的解答,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全球化实践发展的理论成果,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对世界人民总体利益和世界未来发展的深度关切。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现实之需

“实践是理论之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实践之中,是实现中国梦和强国梦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尤其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我国的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党的建设成效卓著。但是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好新征程、实现中国梦和强国梦,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生态治理环境保护、脱贫攻坚补民生短板等问题依然突出,全面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党的建设等都需要不断加强。“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6]25。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渐强盛,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我们还受到国际上许多体制和机制的羁绊和掣肘,如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认可、来自于国际贸易准则及人权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制裁。“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修昔底德陷阱”,对于中国未来走向,世界上出现了多种声音。在西方文化霸权中,中国价值观念存在太多被扭曲的解释、被屏蔽的真相、被颠倒的事实。习近平指出“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7],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价值、中国声音、中国精神,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对于澄清和纠正西方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误读,打消他国对中国迅速发展的疑虑,为国际社会理性接纳中国和平发展架起了沟通的桥梁”[8]。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亚非欧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的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一带一路”是中国与相关国家实现互利共赢的战略,不仅扩大中国的对外开放,使中国的大门越开越大,有利于使我国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使我国的产品和投资走出去,有利于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中国的发展会对丝路沿线国家经济产生巨大的带动效应,如带动这些国家的优势资源开发、满足这些国家对中国工业品和生产技术的需求,特别是鼓励中国企业向外投资,对于沿线国家、落后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使沿线国家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利益,从而实现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科学的理论,符合历史的潮流和时代的发展,是随着实践发展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到“一带一路”的实施,五年来中国的朋友圈在不断地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建设中,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从中获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被更多的国家所接受和认可。实践的发展已逐步在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正确性。

猜你喜欢

全球化共同体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命运秀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