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沁源五龙传说与龙文化遗迹

2020-12-19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龙王庙五龙民众

李 翔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龙是中国的十二生肖之一,在十二生肖中,只有龙在现实世界没有对应动物,于是人们就对龙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龙到底是什么呢?《说文解字》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1](232-233)《辞海》对龙的释义是:龙是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2](604)。关于龙的形象,有所谓的“九似”之说:“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3](283)由于其形象的虚构性、神圣性,就显示出其非凡的身份,因此我国封建社会也将皇帝视为龙的化身,龙也具有了王权的象征意义。作为一种神话动物,也产生一系列以“龙”为母题的传说故事,以及与龙相关的风俗习惯等,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龙文化。山西省沁源县山峦重叠,山势雄伟,河流蜿蜒,当地的生态环境为龙文化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同时,封闭的地理环境对当地龙文化的保留与传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沁源流传着许多与龙相关的传说故事,如五龙的神奇故事等。当地龙王庙和以龙命名的村落、山川、河流比比皆是,龙文化遗迹随处可见。沁源龙文化折射着当地民众的道德伦理观以及美好愿望,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沁源的五龙传说

太岳地区森林茂密,草肥水美,这奇特的地理风貌,孕育了龙文化。作为沁河发源地的沁源,为优美的神话传说提供了最佳的环境,流传着许多龙的传说。

(一)龙子诞生传说

龙的母亲是谁呢?是天上的神仙,还是人类呢?在沁源县的龙母传说故事中,交代了五龙的母亲。请看下面这则《龙母与蟠桃凹》[4](7-10)的故事:

①“蟠桃凹”有位独生女,三十八岁未曾出嫁。

②自独生女放牛起,就有位小男孩帮她赶牛上山。

③一日,独生女在河边洗手帕,河中飘来五颗仙桃,并停留其面前不走。

④独生女吃桃,精神大振,肚子一天天变大。

⑤其父打独生女,独生女逃出家门,母亲追来,独生女藏于盖海洞。

⑥第二年春雷响,独生女生五条龙。在《沁源民间故事集成》以及《沁源历史文化丛书·民间故事》中都记录了龙母诞生龙子的故事,虽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但其故事情节大体一致,都是小男孩一直陪伴独生女放牛——独生女在河畔洗手帕——飘来仙桃——仙桃不动——仙桃下肚——独生女怀孕——肚子变大,家人疑不节——老父打独生女——独生女离家——春雷响,诞五龙。

这则传说之所以能够展开,基于一个很重要的故事情节,就是偶得龙种;同时该故事与水域密不可分,龙种来自于河流之中,即河流中飘来的仙桃(龙种),独生女通过食用而孕。并且拾得龙种的独生女是一个未婚的女性,仙桃漂流其面前不动,则暗示出她被选中成为龙母。获得龙种之后就指向了另外一个情节——“诞生”,故事在诞生之前还着重描述了独生女肚子变大等情节。独生女未嫁而孕,其父母都认为是败坏门风的事情,并且其父亲打了她,这也蕴含着当地人对于未婚先孕的排斥,表现出当地民众的贞节观。偶得龙种的独生女跑出家门生子的行为,也体现了人与异类之间的一种二元对立。独生女三十八岁还未婚的缺失在获得龙种之后得到了弥补,但是龙子的出现遭到家庭成员的反对,这一情节不仅仅是传统贞节观的体现,还表现着龙子作为异类不能在普通家庭生存,与人类不能够共处的观念。而诞生龙子的地点与时机,故事中也进行了描述,无论是盖海洞还是春雷响都具有奇幻色彩,凸显了龙子的非凡性。

同时,这则传说体现了民间传说的传承性、可信性和鲜明的地域性。所谓可信性就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客观实在物为核心来叙述,易产生真实性效果。这则传说中的蟠桃凹以及盖海洞两个地点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找到原型,蟠桃凹位于灵空山东面的阳坡上,盖海洞是灵空山景区的一大景点。传说情节中的地点与现实生活场景的高度吻合,增加了传说的可信度,并且使民众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使传说能够不断地传承下来。

(二)龙母与五龙子传说

龙母与龙子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请看下面这则《仙桥》[4](11-12)传说:

①龙母生龙子居住于五龙洞。

②龙母与灵空山寺内和尚闲坐聊情,下棋消遣。

③五龙子出面劝阻,无济于事。

④五龙子大怒,移东南两座大山,欲挤死龙母与老和尚。

⑤龙母用绾发金簪将大山顶住,继续与和尚下棋。

⑥五龙子暗地把五道川的水全部赶来,要淹死他二人。

⑦龙母取下盖头的黑色手帕,往水里一蘸,五道川的水顿时被手帕蘸干。

⑧龙母见儿子绝情,朝儿子杀去。

⑨五龙子扭头就跑,不料龙母伸出手来一抓,正好抓住了五龙的龙尾、龙蛋,又顺手一刀

将龙头砍落在地。

在这则传说中,龙子诞生并长大后,龙母与老和尚下棋这一行为打破了龙母与龙子之间的和谐关系,故事引入新的情节,也就是龙母与五龙子之间的两次大战。这两次大战充满了神奇色彩,但又与现实有一定的暗合。龙子移动两座大山和暗地赶水的神力,以及龙母蘸干五道川水的情节都奇幻神秘,但是龙母解决难题使用的工具——金簪、黑色手帕又有现实对应物。同时,在故事流传地有龙脊、龙蛋等实物。在灵空山仙桥景点,两山之间横空架着一座石桥,传说这座石桥就是龙母顶山所用的金簪,桥下的石盘为当年下棋的棋盘。这些实物与传说紧密联系,增强了传说的可信度。

民间传说常常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情感,龙子所以杀其母亲是因为他认为母亲与和尚关系不洁,这里就反映了当地的婚恋伦理道德观,已婚妇女要与除丈夫之外的异性保持距离,遵守妇道,不然会认为有伤风化,体现了对当时传统道德秩序的维护,同时表现了龙母从严教子、作为子女要尽孝道、不可以下犯上的等级观念,以及对“礼”的维护。从这个角度讲,这则传说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劝诫作用。

(三)五龙庙传说

仙桥大战后,当地传说通过修建五龙庙等情节解决五龙子消失以及当地河水缺失的难题。请看下面这则《五龙庙里四条龙》[4](23-24):

①乡民修建五龙庙,雕龙塑像全部完工。②老善友发现第五支大柱上的蟠龙消失,五龙庙里只剩四条龙。

③四兄弟长大后被封为“四海龙王”。

④从盖海洞出海上任,成为管理海洋的四位神仙并掌管人间的风雨。

传说中消失的第五条龙,与仙桥传说中五龙子粉身碎骨的结局相对应。当地民众修建五龙庙的行为不仅表达了对龙的崇拜、祈求风调雨顺的心理,也体现了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主观能动性和天、地、人合一的宇宙观。龙庙作为人与天沟通的特殊中介,实现了人与天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当地民众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建庙行为以及四海龙王上任管理海洋、掌管人间风雨的结局,表达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以上龙的传说交代了龙的母亲,解释了五龙如何产生和成长,为何由五龙变为四条龙,还有四条龙的去处,形成了独特的龙传说系列,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念,使传说具有了一定的教育意义。除了与龙有关的传说故事之外,心源还有许多龙遗迹,许多地名也都与龙相关。

二、沁源的龙文化遗迹

沁源县龙文化遗迹主要有两类,一是龙王庙,二是当地以龙命名的地名。

(一)龙王庙

除五龙生长的五龙川有龙文化的遗迹,沁源全县境内还修建了许多龙王庙。沁源县龙王庙最早建于金,《雍正沁源县志》载:“青龙庙在县东一十里青龙山金大定二年建。 ”[5](63)“五龙庙在县南关,元至正年建,明永乐元年主簿刘源修,成化年知县孙昭重修,国朝康熙二十年知县王容德重修,雍正四年知县王廷抡生员李杰王受封郭乃文邑民宋裔等重修。”[5](62)《民国沁源县志》载:“五龙庙存碑两块,一在殿前乾隆五十五年建李宗圣譔文,一在殿东嘉庆二十一年建,又本庙疆界碑一,在殿前雍正十年建。”[6](707)从县志记载的庙宇以及碑刻中,我们可以发现从金到元明清时期,庙宇的修建从没有停止过。从修建人的职位看,大多都是地方知县,这也说明当时地方官员和朝廷对于龙文化的信仰与重视,这也是当地龙文化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民国时期,沁源县龙王庙数量更多。据《民国沁源县志》中学校所在地看,在龙王庙、龙天庙设置学堂的村落有17个,例如长乐村、吴家村、李城村、牧花园、西沟等,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地龙文化信仰的普遍性。

在沁源,龙王庙显灵的事件也有很多,这也是龙崇拜得以保存的重要因素。沁源杭村仍保留有“井泉”龙王庙,虽然破败了,但据说很灵。传说,天旱了自有老年人自发去烧香,祈雨人就会冒雨而归。雨涝了,就有老年寡妇拿了饭酒到“井泉”里搅一搅,天就不下雨了[7](260)。 在雪河还有“龙潭”的遗迹,在雪河村半崖上有一座龙王庙,壁上绘有雷公、电母、青龙吐雨等画面。在庙后石碑记载“未知创于何代,重修于大元至正三年”。庙后有12个石盆,象征着12个月,第几个盆内有雨,那个月便有雨[7](200)。

龙王庙的建立将传说与现实相结合,并根据传说中龙的神圣性以及其司风管雨的职能,使龙王庙成为一个神圣的信仰空间。农耕社会,雨水与农作物之间的生产关系密不可分,信仰神龙,对当地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崇敬与祭祀神龙在当地起到了维系社会的作用,因此当地民众修建龙王庙,进行求雨也就不难理解了。

传说的不断流传以及龙王庙的修建,对当地民众信仰龙文化起到一定的维系作用。但民众对龙崇拜的持续,更源自于像杭村龙王庙灵验事件的发生。追求灵验、信仰灵验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大特点[8](105)。人们将灵验事件不断传播、放大,加强了民众对于龙的信仰,吸引了更多的民众加入信奉群体。民众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会借助外力例如求神拜佛,从而希望能够得到神灵的帮助,存在着一种求福心理。因此,在传说、灵验事件、信众三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当地龙崇拜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延续下来,形成了以龙王庙为中心的神圣信仰领域。龙作为掌管雨水的水神,在当地民众信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龙与地名

地名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区域语言、地理、民族、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丰富信息,是地理环境的标志、社会生活的写照和历史变迁的记录[9](66)。沁源有大量包含“龙”字的地名,这其中既有对当地地理环境、生存空间的描述,又反映了民众对龙的崇拜以及对龙的善举的感恩之情,蕴含着当地民众对龙的情感,是当地龙文化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

沁源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县志中记载了大量以“龙”命名的山川、河流。《沁源雍正县志》载:“青龙山在县东二十里,山顶常出云雾,如龙状,上有青龙庙。”[5](21)“青龙河在县东三十里,源出青龙山下,至园寨村入沁河。”[5](23)“龙居山在县东北八里,上有麻衣寺。”[5](21)《民国沁源县志》中还记载了龙泉山、蟠龙山等含“龙”字的山脉,并对其地势以及周围环境进行介绍:“龙泉山在县东北六十里阳城村之南,山峰突起,东西蜿蜒而来,势如长蛇,中通大路,沁河由此经过。[6](83)”“蟠龙山在县东北七十里许白狐窑村,属之马泉沟东,山左有香水沟,系沁水发源处。”[6](83)以上记述反映出当地峰峦叠嶂、沁水汇流的地域特征。

与龙相关的洞池也有很多,如盖海洞、白龙池、五龙潭等,相传是龙居住之地。《沁源雍正县志》载:“白龙池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大色村西,有白牛神庙,庙西有一水池,周围皆石,深莫可量,每岁五月五日乡人取水祭之,遇旱祈祷多应”[5](120);“五龙潭在灵空山寺东北隅,周围俱青石,崖宽十余丈,开停莫测,时出云雾,见有龙形,每旱取水,祷之多应。 ”[5](120)还有一则《盖海洞与五龙池》[4](66)的传说,讲述五龙池是盖海龙王五个儿子的宅居,也叫五龙潭,盖海洞则是盖海龙王掌管海水之地。这些洞池深不可测,祈祷必应具有灵验性,为龙提供了绝佳的居住环境。总之,沁源依山傍水、云雾缭绕的自然环境为当地龙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同时,沁源还有许多以“龙”命名的村落。五龙粉身碎骨后龙头所飞之地被称为龙头村。沁源县闫寨还有名为五龙沟的村落,相传五龙曾托梦给里长和德高望重的长辈,让他们在“九圪嘴”之地修建一座五龙庙,以庇护当地黎民,五龙庙建成后,周围相继有人居住,建起村子,称为五龙沟[10](37)。在王和镇石口子,有一处龙凤峡,相传是龙与彩凤生活之地,当地村子名为龙凤村。郭道镇赤石桥乡桥龙沟村则是纪念龙在大河上架桥善举而命名。此外,还有大五龙沟、小五龙沟、青龙沟、龙家凹、五龙川等包含“龙”字的村落,体现了民众祈福、庇佑的文化心理。

当地民众以“龙”这一神圣动物命名山川、洞池、村落,一方面,反映了当地钟灵毓秀的自然山水,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当地人民借龙表达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龙的一种崇敬、感谢之情。龙与地名的紧密联系,促进了当地龙文化的建构,对龙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结语

沁源龙文化遗存众多,龙文化内涵丰富。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孕育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龙文化。

沁源龙起源于当地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当地峰峦叠嶂、曲折起伏的山脉走向以及曲折蜿蜒的水流特征与龙能屈能伸、变化莫测的特点相一致。而深不可测、云雾缭绕的洞池也为龙提供了绝佳的居住环境。传说中龙起源地蟠桃凹位于灵空山东面的阳坡,而灵空山景区的五龙洞、仙桥等景点也使传说中的龙与当地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使龙更具地域色彩,增强了当地民众的心理认同感,对龙文化的产生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当地山地众多、交通不便的地理环境,形成半封闭、半开放的状态,使当地文化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龙文化得以保存与延续,这也是当地能够在历史长河中保留大量龙文化遗存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五龙传说与当地民众的思想观念相结合,表达了民众的贞节观、孝亲观等伦理道德观念。农耕社会,农业与雨水密不可分,龙作为农业神,其兴云布雨的职能与民众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相一致,由此也促进了当地民众对于龙的信仰与崇拜。而龙崇拜能够在当地长久留存,更源自于灵验事件的发生和朝廷对龙王庙的大力修建。由此,当地民众建立起以龙王庙为中心的信仰空间,将传说与现实相结合,龙成为当地人重要的民间信仰。地名与龙的结合则体现了当地民众的祈福、庇佑心理,是当地龙遗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沁源龙的特色在于它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孕育出来,并在民众生存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影响下,融合了祈雨、求福以及伦理道德观念等文化内涵,发挥出了龙文化独特的社会功能,从而产生了众多的龙文化遗存,最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龙文化。

总之,无论是口耳相传的地方性的龙传说,龙王庙的修建,还是与龙相关的地名,都是当地民众对于龙这一神圣动物的一种文化建构。这些龙文化表达的是当地民众对于龙的崇拜、信仰之情,以及当地民众的道德伦理观念。笔者认为,发掘沁源龙文化,研究沁源龙文化,不仅仅是建设当地文化的需要,而且对于中国龙文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龙王庙五龙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山西文明守望工程掠影
苏童《米》中城市对人性的异化
奇怪森林
龙王庙里的龙
对苏童《米》中人性欲望的探究
男孩的雨
对苏童作品《米》中人欲心灵的探寻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