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视角下河北高校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探究
2020-12-19于瑞鹏刘鑫达河北金融学院
文/于瑞鹏 刘鑫达 (河北金融学院)
雄安新区作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承载了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新枢纽的特殊职能。并且河北省作为雄安地区的发源地,有着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和各方面先捷条件,雄安新区的建立发展与河北省密切相关。当前新区正处于起步阶段,为满足其北方金融新区的角色定位,河北省各金融高校担负着为其输送相关金融人才的职责与义务。而国内外金融行业发展新形势与雄安新区建设的双重挑战使得传统金融人才越来越不适应需求,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所谓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精通一个专业,并熟知多个相关专业或者通晓多个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偶尔利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审视和创造性思考,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
一、雄安新区视角下的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
设立雄安新区是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承担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密集人口地区优化开发模式,培育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而金融作为国之重器,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与产业,在雄安新区的发展中必然承担相应的责任。雄安新区的未来金融定位是绿色金融,创新金融,服务金融,高校需要从雄安新区的需求出发,向新区输送更高要求,更高质量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一)雄安新区的传统金融需要转型升级
雄安新区的传统金融尚未满足未来的高标准定位与社会发展,雄安新区目前的金融业必定走上转型发展之路。当前金融业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与绿色创新金融,这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员工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从业人员需要更加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银行等金融机构改革,说明未来新区的银行并不需要只会操作基础业务的柜员,更多的需要具有世界前瞻视野,能与国际接轨并有一定的风险把控能力的创新人才。另一方面从目前的电子化普及来看,银行等机构的柜台业务均由机器完成,金融行业发展日趋网络化电子化,许多柜员已经转去销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当前新区传统的金融行业需要更多的懂电子编程懂营销的复合型金融人才,高校应针对传统转型企业研究人才培养方向。
(二)雄安新区阶段性的金融建设需求
雄安新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的人才需求,在新区建设初期,更多的需要基础性金融建设,可持续性的金融发展,一个绿色创新型金融大环境的根基需在此打牢。这需要各河北高校培养金融建设与规划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应有能力为新区提供金融基础建设,建立一个绿色经济金融发展体系。在新区发展的阶段,金融的发展方向应为市场化,国际化,创新性,逐步形成功能齐全,对外放射影响的金融中心。此时高校需满足新区的创新与高端规划,向新区输送具备多学科领域交叉,精通理论与实践,具有国际前瞻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满足高端产业发展,支持新区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的需要。
(三)雄安新区的政策环境与金融环境的发展需求
雄安新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路上的探索,是北方经济金融新引擎,新区为承接北京非首都职能,具有鲜明的政策性与示范性。雄安新区的建设,会给全国作为试点与示范,不断进行探索与发展。所以各高校应积极配合国家政策,不断进行教育的改革创新,满足新区政策环境与金融环境的产业发展,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二、河北高校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河北作为教育大省,在金融人才培养上不可谓不重视,教育资源投入不可谓不尽心尽力,在政策的指导下一直努力适应市场培养应用人才。但由于一系列的主观及客观原因,在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上还有诸多问题。
(一)人才培养内涵不足
在绿色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市场需要金融知识功底扎实,具备创新能力,懂得市场营销及经济法律法规的复合型金融人才。但从目前河北省的金融学校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大多数金融高校的金融类课程并没有改革,缺乏对金融人才的全方面培养。本科阶段的金融学生缺乏绿色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知识,不明晰绿色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生态运营模式,学生金融服务能力低,在未来工作岗位中珍竞争力小,不能胜任新型金融工作岗位。
(二)人才发展定位不明晰
在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对金融人才的发展定位必须明确方向,有了方向方针的指导,才能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培养金融人才。但目前来说,河北金融高校对金融人才培养的定位模糊不清,即想要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又要求传统金融人才,对金融人才发展的定位半传统半创新。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涉及新型金融知识很少,对国际金融知识以及计算机知识法律知识缺乏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综合能力不强。
三、雄安新区视角下河北高校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路径
雄安新区对金融人才需求是高标准,高定位,高要求,高质量,要紧密结合实际的情况,对复合型金融人才进行综合培养。
(一)根据新区金融业需求培养人才
目前雄安新区待规划建设,高素质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和基础型金融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均有着较大缺口。在复合型金融培养方面,高校必须立足于雄安新区的金融人才需求,准确确立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前瞻视野,具备互联网金融技术,懂得风险把控与营销,金融基础知识扎实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并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贴合雄安新区绿色金融创新金融的定位,使学生能够胜任新型金融服务岗位。而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显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7500万,占从业人员到百分之十左右,其中,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由此可见,新区建设将会产生大量的基础企业岗位,基础企业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同样不可忽视。
(二)科学合理设置课程,进行教育创新,开发河北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多开设实训课程,实训类课程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金融院校应强调学生的文体两开花,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并且还要积极与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合作,使学生了解目前金融发展实际情况。二是对传统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创新,使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三是寻找适合河北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河北省人口众多又是教育大省,但目前很缺乏高层次的金融人才,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体现出来,对学生教育不可大水漫灌,急于求成,盲目借鉴人才培养方法。省内院校要积极主动适金融人才的需求变化,深化教育改革,有针对性地培养金融人才,积极拓宽与省外院校联合培养人才道路,寻找复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法。
(三)加强金融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灵魂,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各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呼吁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协助学生进行技能竞赛,学术竞赛等创新创业训练。另外,要在专业课堂上鼓励学生分享创新类时政热点新闻的看法与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四)加强国际教育,推进国际化教育
高校应积极引进先进教材或符合实际的参考书,推进进行双语教学,《金融学》《投资学》《公司金融》《金融工程》等专业课程用书尽量选择外国工商院校等流行教材,积极对外交流,邀请知名学者进行先进金融理论讲座,积极组织开展国际交流,帮助学生了解金融前瞻理论,拓宽学生视界,追赶时代潮流,进行国际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