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与研究
2020-12-19焦锐
焦 锐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中医医院,山西 临汾 041600)
脑梗死属于常见脑血管疾病,其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并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若不及时治疗,可诱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1]。目前,临床对于脑梗死患者多采用药物治疗,但部分患者治疗后存在运动、语言等障碍,仍需在药物基础上联合康复锻炼,方可加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缓解临床症状,但预后效果仍有改善空间。中医治疗脑梗死已存在悠久历史,针灸是常用治疗方式,通过刺激患者选取穴位,可达到调和气血、温通经脉作用,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2]。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51.39±4.28)岁;合并症:10例糖尿病、13例高血压、7例冠心病。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1.44±4.32)岁;合并症:9例糖尿病、12例高血压、9例冠心病。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口服75 mg氯吡格雷+100 mg阿司匹林,静脉滴注肌氨肽苷注射液17.5 mg,均1次/d。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康复治疗:指导患者进行肢体摆放、翻身训练、坐起训练、步行训练、患肢负重训练、抗痉挛训练、患肢牵引训练、平衡功能恢复训练等多种康复训练,过程中循序渐进,以患者耐受为宜,上述均于每日上午进行,30 min/次,1次/d,10天为一个疗程。观察组加用针灸治疗:(1)针法:选取患者上星、内关、水沟、曲池、极泉、外关、环跳、合谷、尺泽、血海、足三里、风市、三阴交等穴位,吞咽困难加上廉泉。以捻转泻法针刺三阴交、血海、外关、曲池;以捻转补法针刺上星、足三里、尺泽、风市、环跳、合谷;上廉泉针刺患者舌根2寸,得气后不留针;内关、水沟、极泉则于进针后快速捻转,持续1 min,不留针;其余穴位均留针30 min,中间行手法1次。(2)灸法:所有留针穴位均使用点燃艾条灸20 min,1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显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减少超过91%;有效:NIHSS评分减少18%~90%;无效:NIHSS评分减少18%以下或增加。(2)神经功能评分:于治疗1个月后,通过NIHSS评分对两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该量表总分42分,分数越高,则神经功能障碍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对照组出现9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3.33%(19/30);观察组出现14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6.67%(26/3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56,P=0.037)。
2.2 神经功能评分
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为(3.47±0.23)分,低于对照组的(4.06±0.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8,P=0.000)。
3 讨 论
脑梗死患者病发后,脑部神经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损伤,从而对语言功能、躯体运动及手精细功能造成影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康复治疗是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方式,通过肢体摆放、翻身训练、步行训练多种功能锻炼,可加快体内血液循环,避免肢体变形等不良事件。同时,通过牵拉肌肉、运动肢体等动作可将本体感觉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将大脑休眠状态下的突触活化,利于大脑重组,恢复神经功能。但功能锻炼需长期坚持,受患者依从性影响较大。
脑梗死属于中医学“中风”等范畴,主要由阴阳失衡、瘀痰阻滞、气血不畅等诱发,临床治疗多以活血化瘀为主。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可加快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利于疾病好转。针灸是我国中医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扶正祛邪、调和阴阳、舒经通络之效。现代研究证明,针灸可直接对大脑皮层产生刺激,提高脑部血流量,增强脑细胞兴奋,降低脑部损伤,且通过针灸可加快病灶处侧支循环建立,利于临床症状改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利于增强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加快临床症状消退,改善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