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概论”课程教学中导向教学法的运用
2020-12-19杨红
杨 红
(乐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一、前言
高校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是以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身心素质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课程内容本身偏于理论,如果未采取有效的教学引导方式,难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和应用过程。因此,应积极研究其教学创新方法,改善课程实际教学效果。
二、导向教学法在高校“概论”课程中的运用优势
高校“概论”课程具有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教材中分为多个专题,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在教材中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下的制度变迁,并重点解读每个时期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党政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定位及治国方针,让学生更有目标地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事业当中。客观而言,高校“概论”课程虽然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但是整体仍偏重于理论,难以做到与国家政治动态的同步更新。所以需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有力的指导,协调好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保证教学成果。
针对高校“概论”课程的特点,运用导向教学法,构建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体系,关注于学生专业发展需求,并为其提供所需的实践机会,可以有效改善“概论”课程教学效果。导向教学法又称为行动导向教学法,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优秀教学方法。早期在职业教育中应用较为广泛,以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学生职业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目前,该教学方法在普通高校中也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其应用优势主要在于能够平衡“概论”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其提供更多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以及动手实践的机会,彻底改变以往“概论”教学的“说教”形式[1]。
三、导向教学法在高校“概论”课程中的运用思路
1.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导向教学法在高校“概论”课程中的运用,应从学生素质能力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指导,帮助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对“概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在课前积极了解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科学制定差异化教学策略。其次,在了解过程中,还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做出评价。综合这些方面的考虑,制定差异化的教学辅导策略,可以显著改善课程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导向教学法的优势,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2]。
2.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传统高校“概论”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虽然在课堂中也设置了师生互动环节,但由于形式教学固定,即以师生问答的形式开展互动,学生响应积极性低,导致整体课程参与度下降。在此情况下,教师讲解的知识内容难以真正被学生所接受,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也得未到锻炼。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应通过积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强化师生互动交流,让教师在学生的多样化学习过程中,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导向教学法的实施要点就是围绕学生某方面能力的形成特点,锻炼其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由教师发挥课堂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让其通过开展主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应积极打破课堂局限性,让学生从兴趣出发,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3.积极发挥信息媒体的作用。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下,教师需要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并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配合。教师在基于导向教学法制订课程教学计划后,可以利用网络工具整合教学资源,并在制定的校园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发布。在“概论”课堂教学过程中,则可以利用信息多媒体工具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维感官,让学生更有代入感地讨论时政新闻、国家政治动态,产生自身独到的理解。在课堂知识梳理阶段,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图表分析方法,比如利用思维导图等梳理知识机构,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标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下,发挥信息媒体作用,进而优化教学效果。
四、导向教学法在高校“概论”课程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1.在案例分析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是高校“概论”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引进与“概论”课程相关的鲜活案例,让学生结合相关新闻报道等展开分析,可以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强化应用,获得思维能力的启发。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下,教师应改变以往提前设定问题、组织学生回答、总结学生答案的固定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自由自主地开展案例分析讨论。比如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将“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深刻理解“五四”精神和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然后进一步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让学生理解五四运动是拉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序幕,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重要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以便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提出更有质地的观点,优化案例分析效果。
2.在讨论过程中的应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思想碰撞和交流,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可以直接发挥学生相互促进作用,取长补短,促进其学习能力。在小组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采取组间差异最小原则,并根据前期对学生个体的了解,采取能力互补的分组方式,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每个小组的人数应该在4—6人,保证讨论的充分性,由学生自行完成组内分工,就本节课的主题展开讨论,然后指派代表在班级中汇报成果。比如在学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相关知识时,教师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理论依据、意义、在中国的历史演变进程等设计探究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何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如何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国家。
3.在社会调查中的应用。社会调查也是高校“概论”课程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只有有效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才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党和国家的政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从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下,应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家乡变化,以及家乡知名企业的变化等,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让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建设家乡、祖国的愿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导向教学法是一种适用于高校“概论”课程的优秀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弥补传统课程教学方法的不足。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下,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以及教师的教学辅助作用,使学生身心素质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快速发展,从而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