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

2020-12-19王兴隆朱丽纳刘明学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毕业课程体系

王兴隆,朱丽纳,刘明学

(中国民航大学 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天津 300300)

我国自2005年开始实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提高毕业生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和抓手。交通运输专业是我校民航特色专业,现有空中交通管理、飞行运行管理和机场运行管理三个方向,这三个专业于2012年通过首次认证,有效期为6年,2018年正在开展专业复评工作。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以提高毕业学生能力为中心、优化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是我校当前交通运输专业建设中需要改进的一项工作。

一、为什么要以毕业学生能力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国内外专业认证标准的核心理念[1]。《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修订)》突出强调了专业毕业要求,即学生学习成果,也叫毕业学生能力,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技能、知识和工程能力的具体描述。

1.提高毕业学生能力,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传统教育范式是由课程体系决定学生毕业要求,到专业培养目标,再到行业需求的,对于行业的人才需求只能是适应,很难做到满足。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对应民航空中交通管理、飞行运行管理和机场运行管理等工作岗位,相应的职业能力为空中交通管制工程实践能力、航空公司运行控制工程实践能力、机场运行管理工程实践能力。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专业条件建设方面都以学生毕业能力为中心,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行业人才需求的满足。

2.以毕业学生能力为中心,是实现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的重要支撑。交通运输专业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是明确、公开、可衡量的,要完全覆盖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所列的12项基本要求。但毕业要求不能简单地照搬,而是要进行细化分解。对应指标点分解原则为:可量化、可评价、相关性、逻辑性、专业性、准确性。根据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结合提出的分解原则和方法,使毕业学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为什么要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往往折射出社会各界对教育所持的态度、施加的影响和所抱的期望”[2]。虽然工程教育认证不再以课程为出发点,但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支撑着毕业要求的达成,也决定着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在专业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工程教育认证的重点考察对象。我校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如下。

1.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与认证标准要求有一定差距。依据通用标准和交通运输类专业补充标准要求,结合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大纲分析可知,课程体系结构方面存在以下不足:飞行运行管理方向的专业类课程学分符合了通用标准要求,但没有达到交通运输类专业40%的要求;机场运行管理方向工程实践课程偏少,致使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总学分不能达到通用标准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分布不合理,英语类共18学分,所占比例过高,即使减少9学分,也仍能达到要求;人文素质和心理类课程太少,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2.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虽然实现了全覆盖,但分布不平衡。毕业要求是由不同课程或者实践教学环节来支撑的。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三个方向开设课程都为90门左右,对专业毕业要求都实现了全覆盖,经评价,毕业要求各指标点全部达成。但每项毕业能力和每个指标点对应课程数量差异较大,且分布不平衡。

3.课程达成度评价结果不够理想。交通运输专业课程评价采用成绩分析法,统一选取班级所有学生,对满分为100分的考核项目进行分解,对应指标表点试题学生平均分与考核分的比值,就是该课程指标点的评价值。若学生的课程卷面平均分大于60分,则课程目标达成。按上述方法,统计得到交通运输专业各类课程达成度,分析如下:课程达成度目标值设定为60%,而70%是大多学校专业认证选取的标准,且我国一些双一流大学已是80%;交通运输专业课程达成度小于70%的有10门课程,占所有统计课程的14%;实践与人文类课程达成度较好;自然科学类、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达成度较差,三类课程之间缺少衔接。

三、如何优化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

“持续改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之一,持续改进的前提是评估与评价[3]。为了保障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相符合,根据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达成分析评估结果对专业进行不断改进。我校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还不完善,需要持续改进和优化。

1.采用反向设计方法,构建课程体系结构。反向设计方法是从需求(内部和外部)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再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学生能力,再由毕业学生能力决定课程体系。据此,反向设计交通运输专业教学流程。适当增加专业类和工程实践类课程,提高毕业生面向岗位的工作能力,有利于满足民航单位对培养人才的需求;针对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可以提高英语课程难度,减少课程数量和学分,增加人文素质和心理辅导类课程。

2.持续改进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对应关系。用12条毕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而不是在现有课程上生硬地“贴”上毕业要求的标签。同时,要修改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该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对应的指标点,建立课程与毕业能力指标点对应矩阵,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以此改进课程或者教学大纲或教学内容。重点要分析必修课的支撑作用,如果某门必修课程没有支撑或支撑作用不大,则可以取消该课程。

3.建立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达成度多元评价方式。根据适用范围不同,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有成绩分析法、评分表分析法(量规)和问卷调查法。成绩分析法适用于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理论课程,首先确定课程内容对指标点支撑的权重系数,统计对应试题学生得分,计算指标点达成度数值,最后综合衡量达成度评价情况。评分表分析法适用于实验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基础实验、模拟机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美国教育专家海蒂·古德瑞齐提出“量规不但可以快速有效地评价学生作品,而且是支持学生学习和发展高级思维技能的教学工具”[4]。因此首先取得课程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数据,给出优、良、中、差区间成绩,生成评价尺规表,随后专家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制定整改措施。调查问卷法主要面向在校大四学生,也可以选择已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查。

四、结语

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互认的专业最低标准要求,其核心就是要保障毕业学生达到行业的需求。课程体系是专业认证考察的重点内容,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主要载体。我校交通运输专业经历两次认证,专家客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升了专业教育水平。我校充分考虑专家意见,以毕业学生能力为中心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为下次认证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毕业课程体系
我们今天毕业了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毕业季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